 小贩从厂家批来节后月饼在街边叫卖
 某厂家在路边设点出售节后卖不完的月饼
 中秋过后,很多人家中和尚未销售出去的月饼成了鸡肋。
中秋节刚过,一则灵川工商部门调查“下乡月饼”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节前炙手可热的月饼在中秋节当天就成了滞销货,迅速退出各超市、卖场,其中一部分流向城郊结合部或农村市场,灵川工商正加大巡查力度,保障下乡月饼的食用安全。
每年,市场上的月饼在中秋节后都会有大量没有销售出去的“剩货”。在过去几年,在如何处理这些“剩货”的问题上,外地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曾闹出不少丑闻。他们将过剩的月饼重新加工成鸡仔饼,或冰冻起来留到下一年再做月饼,这类处理方式,让人们对剩余月饼的去向感到担心。
那么今年,桂林的节后月饼会被怎样处理?是不是都下乡了?没下乡的那些又去哪了?
随着中秋节过去十多天,今年月饼的保质期大限也越来越近,记者对节后月饼进行了跟踪调查。
月饼下乡了吗?
中秋节刚过,灵川大圩工商所就忙了起来,所长周勇刚和同事们一起下乡进行节后月饼检查。
周勇刚说,按往常经验,中秋节过后,未卖完的月饼就从城里退出来,流向农村的圩集。为杜绝过期、劣质、“陈馅”月饼在市场上销售,确保农村食品安全,他们必须及时对农村地区的农贸市场、小商场、代销店、小食杂店等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
“重点排查下乡月饼的进货销售渠道,是否具有质量合格证明,包装标识是否合法,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过期、霉变现象等。一旦发现有过期月饼仍在销售或二次加工、销售的行为,立即要求退市处理,并进行处罚。”
从节后第一次的大检查看,还未发现从城里涌入乡村的月饼,各店铺销售的仍是之前未卖完的月饼。
“农历八月十六那天,很多厂家就来圩上回收月饼了。回收前厂家会跟商家商量,如愿继续卖,厂家可以给低折扣,一些商家也愿接受。”
在龙胜平等乡,居民告诉记者,街上卖月饼的几家商店,价格并未变动,节前五六元,节后还是这个价。副乡长龙宪智说,节后他们对乡里的21个村进行了月饼安全检查,暂时没发现有涌入乡村的月饼。
记者还从荔浦县修仁镇、平乐县同安镇、灵川县三街镇了解到,这些乡镇也未见大批量的“下乡月饼”涌进圩集。
很多村民表示,现在已不是七八年前,那时月饼可是个好东西,现在都无所谓了。
周勇刚说,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月饼仍在保质期内,大约要到九月底才迎来保质期大限,在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下乡月饼”会不会涌入还说不准,但各村联络员会密切关注圩集,一有情况就及时上报。工商部门对节后月饼在销售环节的监控将一直跟进。
盒装变成了散装
工商部门的检查虽然还未发现大量的节后月饼“下乡”,但也反映出社会对节后月饼流向的关注。
在桂林,市民熟悉的月饼品牌有婵娟、金顺昌、大家庭以及各大宾馆饭店的自产月饼等。而市民购买月饼也多集中在微笑堂、沃尔玛、百货大楼、王城商厦、南城百货等五大卖场以及华荣、好又多等连锁超市。中秋节前,各大品牌的月饼在各大卖场、超市,展开销售热战,而在中秋节当日,半价、买一送一、10元3个的各种折扣优惠,仍然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走一大批月饼。
记者连日走访各大卖场得知,卖不完的仍有不少,但这些月饼都在中秋节当日或者第二天全部撤出了卖场。微笑堂一楼大厅在中秋节当日下午3点撤下了月饼卖场,换上了衣物、床上用品等商品;百货大楼中秋节当日上午撤下了月饼专柜;沃尔玛中秋节当日下班前让月饼下了架;华荣、好又多超市在节后三天也陆续撤下月饼,换上别的商品。
撤下架的月饼去哪了?销售人员答案一致:厂家收回去了。但收回去后怎么处理,就不知道了。
9月20日下午5时,记者在七星公园西门新桥头见到一个中年男子在卖月饼,他的助力三轮车上摆开十个纸箱,箱里全是各种口味的月饼,旁边围了不少选月饼的市民。
“这是哪的月饼?”市民边低头选边问。
“香港富利,很好吃的,一块五毛一个。”老板回答。10分钟里,他就卖出了三袋月饼。
记者拿起一个月饼翻看,月饼包装袋上写着:制造商桂林富利食品厂,生产日期2011年8月25日,保质期2个月。老板告诉记者,他是专做节后月饼生意的,已经做了5年了。每年中秋过后他就去月饼生产厂家批货,“这时的月饼还有近一个月保质期,厂家已急于甩货,价格很低。我们批来在城郊、早市、高校附近以1.5到2块的价格卖,很好卖。”他说当天上午进了35箱月饼,到下午只剩10箱了。他说,这不算什么,前年他在东安街一晚上卖出700个月饼,有人甚至能一晚卖2000个,主要是很便宜的价格吸引了顾客。
他说像他这样专做节后月饼生意的,在桂林有一大群人,就利用厂家低价甩货的时机赚点差价,“我们帮分销算是厂家处理节后月饼的一种方式,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你要去问厂家了。”
月饼厂家低价甩货
9月21日上午,记者去到八里街定江三号工业区,这里有着大大小小十数家生产月饼的厂家。做节后月饼生意的小贩们喜欢来这里批货。
记者首先进了一家名为“桂鎏食品”的食品厂,厂里教室般大的棚区里有1/3的空间还堆着成箱的月饼,女工们正忙着把盒装月饼逐个拆出放入筐中;在右侧的仓库门口放着一架秤,几个年轻人将一筐筐月饼放上秤,称完一筐记个数,然后放入他们开来的三轮助力车。他们告诉记者,这里的月饼4块钱一斤,批了货就满街叫卖。
厂里一位负责人说,厂里目前还有300多箱月饼,但不担心卖不完,“低价甩卖,一个星期就可以全处理完。”他表示实在卖不完也不会再二次加工,宁愿丢掉或卖给养猪的。
记者随后走进顺达食品厂,厂区里颇为安静。厂里几位负责人表示,月饼基本卖完,剩的也不多。但对如何处理剩余月饼,几位负责人没有直接回答,只告诉记者,“月饼做鸡仔饼”是上世纪90年代的做法,现在行业内没人愿做。二次加工的成本比正常生产的成本还高,做出的鸡仔饼质量又不好“还不如直接低价甩卖。”
在茂信食品厂,负责人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月饼在桂林只走华荣、好又多两家大超市,“现在还剩100来斤月饼,但也不愿低价甩给小贩在街边叫卖,担心卖坏我们的牌子。”“那这些月饼怎么处理,卖给喂猪的?”记者问。“不敢卖,万一猪吃了生病讲不清楚。我们自己有鱼塘,剩下的月饼就拿去喂鱼。”
当天下午,记者又去了阳江路甲山工业园区的两家食品厂。那里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月饼卖不完的数量也不多,有的会发放给员工,而保质期到了一般都卖给养猪的或者丢掉。
月饼也能喂猪?
在甲山巫山脚村,这里有几家养猪场。听记者来打听月饼喂猪的事,一位姓秦的大姐主动凑上来,“你有过期月饼?什么价,我收。”
记者后来了解到,这位秦大姐家里养了几十头猪。她说村里有个养猪大王,在附近一家食品厂订了潲水,而每到中秋过后,总能拉回几袋月饼回来喂猪,她也想弄点便宜月饼给猪增加营养。
秦大姐说的养猪大王叫秦德伟。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外面拉潲水回来。秦德伟说,其实月饼不算喂猪的好料,“太甜,猪吃了会腻,吃多一点就拉肚子,我养一百多头猪,一天最多在猪食中放入15斤月饼,再多猪会拉稀。”他说平日里订了一家食品厂的潲水,月饼到保质期,厂里会丢出来给他拉走。不过现在还没拉到月饼,可能要过段时间。
在甲山徐家村的甲山和睦养殖场附近也有月饼加工点。养殖场的小阳告诉记者,他也养了百来头猪,这么多年都没收到过过期月饼,“可能月饼厂把月饼丢掉了吧。”
在甲山环卫站,一位白姓女士告诉记者,2008年她见过一次丢月饼的。“那年中秋节过后的一个晚上,我在滨江路环卫站值班,一辆面包车开进来,丢出一堆月饼,足有500斤之多,也不知是哪个厂丢出来的。”但今年还没看见大量的,少量十几个丢出来的有。
记者还走访了芳华路口叠彩环卫站、阳江路附近的秀峰环卫站,环卫工人均反映没见过大批量的丢弃月饼。
节后月饼的监管
2001年,南京冠生园旧馅月饼事件震惊了全国,使得消费者对月饼的生产环节产生了信任危机。于是每年的中秋节前,各地的质监部门都早早紧盯各月饼生产厂家,严格监控月饼的生产质量。
在今年的6月20日,国家更是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过去月饼生产中常用的多种色素、防腐剂,贴出禁令。节前频繁的质量检查及多项严控措施,让月饼生产厂家看到了国家对月饼质量的重视,生产阶段愈加谨慎。
当月饼从厂家出来,进入流通环节后,工商部门也会介入。工商对市面上卖场、超市、糕点店等场所出售的各式月饼进行监查,有进货销售渠道不明、不具有质量合格证明、包装标识不合法、产品名称、厂名和厂址不齐全、产品过期霉变现象的,通通要求退出市场。
但对于中秋节后的月饼如何处理,无论是在执法部门还是普通市民看来,都像一个谜。
灵川县质监局副局长蒋件德告诉记者,在月饼从生产到停产这段时间,是质监部门的监管范围,而月饼流向市场后,就到了工商部门的管理范围。因此,在月饼生产那段时间,质监部门会紧盯月饼生产厂家,检查也频频不断,但之后就不检查了。
“那回流到厂家的月饼最后的处理方式能监控得到吗?”记者问。“通常有个做法,叫厂家自己做好月饼的处理记录,检查时就要求他出示。”蒋件德表示,执法部门不可能时时盯着厂家,厂家具体怎么处理月饼,就不得而知了。
在工商部门的执法过程中同样也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只管市场上销售的月饼,有质量问题的我们要求其下架,但月饼回流到厂家后如何处理,就只有厂家自己知道了。我们只能根据国家相关食品安全规定提醒厂家按规定办事。”灵川大圩工商所所长周勇刚说。
短评 节后月饼流向应该透明化
陆汝安
中秋节过后月饼到底都哪去了?经过我们的记者一番不辞辛苦的明察暗访,答案依然让人难以放心。虽然调查表明,有些节后被低价处理,有的被当垃圾倒掉或卖给养殖场养猪,但是不是所有超过保质期的月饼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通过记者的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对节后月饼处置的监管上,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不管是质监部门,还是工商部门,监管的重心都放在生产和销售过程。当月饼回流到厂家之后,监管之手就基本消失了。这个时候,月饼的妥善处置,几乎完全依靠厂家的道德自律。卖给养猪场?当垃圾丢掉?还是回炉生产鸡仔饼?……公众只能借助道听途说,来完成对节后月饼处置的想象。
中秋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月饼是寄托国人中秋情结的象征性食品,虽然销售期只有短短一两个月,但是也事关公众食品安全。显然,我们不能把节后月饼的安全处置,建立在不可靠的传说之上。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屡屡案发的当下,我们更加不能寄望于生产厂家及经销商的自律。
因而,我们认为,在加强月饼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监管之外,有关部门也理应将监管的触角更进一步,使节后月饼的流向、处置纳入监管范围,务必使节后月饼的流向、处置做到透明化、规范化、安全化,以此化解公众的疑虑。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超过保质期的月饼,应当建立可靠的销毁机制,避免其重新流回市场或者回炉生产,或者变成明年的月饼馅。
关注节后月饼流向,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食品安全。千万别让月饼这样一种寄托着我们美好情感的传统食品,在安全的底线上又一次沦陷。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