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节就涨价,似乎成了一些服务行业的默契。
随着春节临近,洗车、美发等一些劳动力密集的服务行业的涨价潮总会如期而至,其涨价幅度以倍计,让市场规律短暂失灵。
即便是由政府定价的出租车行业,在春节期间,也有司机以生硬的“一口价”取代打表计价,白纸黑字的法律规定,此刻也未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约束。
面对类似集体涨价,无从选择的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以享受与平日并无差异的服务,这让很多城市居民感觉春节变成了他们的“春劫”。只不过是节日的喜庆,暂时冲淡了人们心中的抱怨。
如果说春节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喜庆大戏,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当元宵节在昨天热闹的鞭炮声中度过,意味着龙年春节的结束。那么,与春节同步的这股涨价潮是否也悄然散场了?如此一年又一年的“春劫”,让我们不禁想问:平价的春节,到底离我们老百姓有多远?
不约而同的春节涨价
经历了2011年如同“过山车”般的物价波动后,市民在高CPI背景下迎来了龙年春节消费。不管人们愿不愿意,随着春节的临近,一些行业的涨价潮如期涌来。
对于春节涨价,我们曾经最为熟悉的便是涉及上亿返乡人口的火车票春运提价,历史上,其涨幅主要维持在10%至20%之间。
如此年复一年的春运提价,引来了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这些指责有着显而易见的理由: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增,不提价铁道部门也能赚个盆满钵满,而依靠提价来调节旅客流量的效果甚微。春运提价,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理由。
在这一舆论氛围下,2007年,铁道部宣布,从当年起,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再上涨。
随着饱受诟病的春运提价制度宣告终结,在春节涨价中,我们很难再看到垄断行业的身影。春节期间,铁路、通信、水电、能源等行业都没有临时提价的现象。
不过,一些充分享有市场竞争自由的服务行业却成为春节涨价潜规则的坚守者,其涨幅也远超曾经的春运提价。
2月1日,市民廖先生到市区一家洗车行洗车时松了口气,这里的价格已经恢复至往常。
包括廖先生在内的很多车主告诉记者,春节前后洗车涨价已是持续多年的普遍现象,涨幅一般是在原先价格的基础上翻倍,越近春节价格越高。
今年的除夕,刚从外地回来的廖先生想把车洗干净过年,接连跑了两家洗车行,一问价,平日15元的价格都涨到了50元。尽管3倍多的价格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可无从选择,他还是加入了等候洗车的队伍。
“护车港汽车养护中心”的莫老板说,春节涨价已是洗车行业不成文的行规,像她的店里,往年在春节前3天才开始提价,价格翻番,持续到春节假期结束。
穿山路上有七八个家庭式的小型洗车场,由于设备相对简陋,低廉的收费是它们赖以为生的吸引力。但在洗车行业整体提价的形势下,它们也在春节前加入这股涨价潮。
“平时洗一台小车收费是10块,过年期间至少多收5块。”其中一家洗车场的老板黄大姐说,她这里平日一天也就能洗四五台小车,春节前后这10来天,都是排队来洗车的,每天少说有二三十台。“我们这里涨得少,很多大洗车场的老顾客也被吸引过来。”
价格同样以倍增长的还有美发行业。
记者从市区几家美发店了解到,今年的春节涨价比往年要稍早一些。春节前半个月,就有店家开始停用会员卡,调整服务价格,剪发、洗头、染发等项目价格都有1倍甚至2倍的涨幅。部分店要到元宵过后才恢复原价。
中山北路的“花季雨季”美发店恢复原价的时间相对早一些,2月1日便不再提价。一位姓张的店长告诉记者,春节前一个星期,男士洗剪吹的价格由30元涨至40元,洗头则由15元涨至35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春节期间,有些商家是根据往年的惯例提价,也有商家是问询同行跟风,因此呈现出的涨价时间表和提价幅度略有差异。
显然,这种独特的“春节价格”并非源于正常的市场规律,其风向标是春节来临时渐浓的年味。
出租车趁节提价
除了上述涨价外,春节涨价潮也波及一些由政府定价的服务行业,一些出租车也以“一口价”跟风。今年春节前个把星期,本报热线就开始陆续接到市民投诉,称一些出租车司机开始“不打表”。
1月18日,距离除夕还有4天,本报记者亲历体验,从七星路家乐城门前至凤北路,以往打表为9.8元,而当天乘车则被一口要价———15元。
1月29日,正月初七,记者在桂林火车站附近拦下一辆出租车前往王城景区,司机称过年不打表,车费20元。往常打表计价,这段路程车费为13元左右。
1月31日,正月初九,本报记者3次乘坐出租车体验,才发现已经恢复打表计价。
市民蒋女士对于出租车春节期间提价很大意见,“春节前四五天,就有出租车开始加价,有的喊一口价,有的是在打表计价的基础上多收两三块钱。除夕到初五初六,我乘坐的出租车基本都是上车一口价,要不然就拒载。”
出租车司机林师傅则告诉记者,春节前六七天,会有一些司机相约一起涨价,到春节前后这一星期,提价风潮则覆盖整个行业。
记者从市物价检查所了解到,春节期间,一些由政府定价的停车场也有涨价现象。
记者在该所的电话投诉记录册上看到,1月24日,市民赵先生在湖光路一停车场停车,被收取的停车费高出标价5元;1月25日,市民王女士在某公园停车场停放小车,被收取每辆20元停车费,而该停车场政府核准价为小车每辆4元;1月26日和27日两天,又有两人反映该停车场超标准收费。
市物价检查所一位负责人说,实行政府定价的停车场趁春节期间提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此外,其收费标准在制定时已经考虑了包括节假日劳动力成本上涨在内的综合因素,春节涨价不合情理。
记者查询到,2003年出台的《桂林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规定》中明确,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营运服务时,必须使用计价器,并按计价器显示金额收取车费。其中并没有规定这个原则在春节期间不适用。
但是,出租车行业的春节涨价总是一年又一年地持续,在那短短几天里,平时很严肃的法律规定显得十分“温情”。
集体涨价的理由
问及春节涨价的理由,几家洗车行和美发店的负责人都告诉记者,主要因为员工大多来自农村,过年要回家,商家需要临时提高待遇挽留部分员工才能维持运营。这一临时增加的人力成本,需要依靠涨价来消化。
应对春节用工荒的成本,立即通过涨价转嫁给了消费者。
但记者了解到,与回家过年相比,并不高的加班费对于洗车行和美发店的员工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一名发型师告诉记者,虽然春节期间收入比平时要稍好一些,但多数员工还是会选择回家过年。以他目前所工作的美发店为例,店里12个员工,年前个把星期就陆续有人回家,除夕,店里只剩2名员工。
这名发型师认为,春节期间虽然美发项目都涨价,但发型师的基本工资不变,提成比例也与平日一样,维持在25%左右。“涨价的大多收益,最后属于老板。”
今年,“护车港汽车养护中心”早在春节前4天就关门歇业,初五才开业。“按照惯例,春节期间洗车提价多出来的收益,我们会全给洗车工,但今年5个洗车工,一个也没留住,只能歇业。”莫老板说,从事洗车工作的大多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年轻小伙,与加班工资相比,春节回家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春节期间,用工荒是个普遍的现象,即便涨价能化解其中矛盾,但将压力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并从中获取额外利润的行为,还是让消费者难以认同。
“因为考虑春节的喜庆,遇到涨价,很多人一般不会太计较。这种翻倍的涨价,其实更多的还是商家借人们这种心态来多赚一笔。”一位市民说。
记者注意到,同样面临春节用工荒的餐饮、交通、零售等服务行业并没有临时大幅提价的现象。
对于出租车行业依附春节涨价,出租车司机杨师傅自认为“情有可原”。“春节期间,上班族都放假休息,即便加班也有额外的加班费,而出租车司机仍然要跑街讨生活,涨点价也理所当然。”
关于出租车是否应该春节涨价的话题,今年在本地门户网站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有体谅的声音,但更多的是不满。很多消费者认为,出租车春节期间生意比平时要好,这才是吸引出租车司机照常运营的原因,再涨价就不合情理了。此外,出租车如此涨价显得过于“蛮横”,上了车才临时告知,没给乘客留有一点协商的余地。
但记者也从市消协了解到,往年春节假期,都能接到一些对于服务行业涨价的投诉和咨询。“但今年,这方面的电话一个也没接到。”一位负责人说。
显然,节日的喜庆,最终冲淡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人们在节日里,宁愿选择吃点亏,也乐意息事宁人。
消费者的无奈
对于春节期间这些服务行业疯涨的价格,有关职能部门又如何看待呢?
市物价检查所一位负责人表示,对于政府定价的停车场随意涨价,一旦接到投诉便会立即责令整改,因此这个行业春节涨价现象并不普遍。而对于出租车行业涨价,物价管理部门接到投诉后一般会建议投诉者向负责出租车行业管理的运管部门申诉。
但很多有过投诉经历的市民都反映,向运管部门的投诉渠道并不是很畅通。
1月18日,本报记者在10分钟内5次拨打市运管处的监督电话,但听筒传来的始终都是忙音。
对此,市运管处稽查科的黄科长解释称,目前该处投诉电话仅1部,一到节假日投诉较多时,就很难打通。
即使打通了,很复杂的投诉程序也让很多人会知难而退。
黄科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民遇到出租车违规时,除了打电话投诉外,还应提供详细的书面材料,包括车牌号、时间地点、发票票根。
看上去,对于政府定价的服务行业还是有一些约束机制的,那么,那些市场调节价格的服务行业春节涨价似乎就变得像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了。
市物价检查所这位负责人表示,像洗车、美发这些服务行业的服务价格属于市场调节,只要商家明码标价,对消费者不存在欺诈行为,不是组织起来恶意哄抬价格,作为价格管理部门,便没有依据进行价格干预。
但我们显然很难将春节里一些服务行业的集体涨价归结为是市场价格调节,因为,在正常市场竞争规律下,当出现涨价潮时,必然会有部分经营者采取不提价的方式而选择抢占市场份额,那种情况下,消费者还是有机会作出自己的消费选择。可现实情况却是,众多经营者在春节这一“信号”下,很默契地形成了一个“涨价同盟”。
身处其中的消费者,显然在这样的“涨价同盟”面前被剥夺了选择的空间。如此年复一年地市场调节,会让“平价春节”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人们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不要让春节总是成为一些商家随意涨价的理由,也不希望春节涨价成为一种习惯。
关于春节一些服务项目和一些商品的涨价,涨价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有关部门也说得出很有道理的解释。
把这些理由或解释上升到理论层面,其实都是在拿市场规律说事。因为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一件产品(服务)的价格,最终是取决于供求关系的。供大于求,价格可能回落;供不应求,则有涨价的可能。
如此说,似乎供求规律就是铁律,谁能斗得过规律?但也有一件事让我们纳闷:一直遵循节前“涨价规律”的火车票,在2007年春节结束了跟风涨价的历史,接下来几年的春节火车票都没涨价,铁道部门的天也没塌下来。
可见,规律不是万能的。
由火车票坚持了6个春节没涨价来看,让春节期间物价不上涨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关键看与此有关的部门的态度和决心。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南水北调等许多世界级难题我们都解决了,HOLD住一个春节物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实话,对老百姓来说,每到春节,想吃点好的、穿件好的,还要有些人情往来,支出本来就特别大,而大多数人去年的收入并没有跟着CPI的数字有所上涨,口袋里的钱总是不够用,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肯定会感到今年春节的生活压力忒大。春节本来是全中国人民都喜庆的日子,物价为何偏偏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涨呢?这不明摆着赶大家伙儿非吃非用不可的时候“趁火打劫”吗?这能不让老百姓闹心吗?到底啥时能过一个“平价春节”啊?
虽然市场经济的规律主张“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但在一些很特殊的时候,比如春节,本来归市场的,有关部门也该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管一管。
至少,应该管好以下两件事———
其一,防止有人恶意串通,制定畸高的价格,超出人们的正常承受范围;其二,对于政府定价的产品(服务)和一些垄断行业,由于平时的定价已经考虑了节假日因素,所以应该严格执行定价,没有特殊的理由,应严禁随意涨价,比如出租车。
无论如何,当春节消费涨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它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属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涨价行为进行科学地有效地监管和调控,如何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如何规范企业或个人的定价行为,真正建设起道德经济、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关部门应当关心的。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