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儒还乡》海报。图中陈宏谋扮演者为陈念勇。
 十字街已经拆掉的桂剧院曾是桂林的标志性建筑。
说来惭愧,身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记者到2010年才第一次完整地看了一部桂剧—— 曾获得2009年广西第七届剧展桂花金奖的《灵渠长歌》。今年,记者先后4次看了《何香凝》,对桂剧越来越喜欢。桂剧听上去犹如一江漓水清澈明亮,又如一树桂花馨香扑鼻。
在市桂剧团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之际,记者抱着学习的态度采访了许多桂剧名伶。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让记者收获许多自豪、许多感动,产生许多期待。
自豪 辉煌历历在目 唱红大江南北
提起桂剧昔日的辉煌,老一辈桂剧名角历历在目。
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秦彩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曾激动地告诉记者,从广西到贵州、从长江边到鸭绿江边,桂剧走过大江南北,演到哪里都是红红火火。“在武汉人民剧院,当地人说,这个场子只有梅兰芳来的时候满座,别的剧团根本不敢来演。我们连演7场,场场满座。”
在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罗桂霞手上,记者看到了一张发自1974年的请柬。回忆当初,她依然兴奋异常。国庆节前夕,罗桂霞接到了北京寄来的“急件”。信封里有两张请柬。绿色那张是邀请她参加国庆游园活动。白色那张的封面上印有国徽和“1949-1974”字样,邀请她参加9月30日下午7时半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招待会,落款印着“周恩来”。
事实上,罗桂霞早在17岁就为国家领导人演过戏。1960年5月,罗桂霞突然接到通知去南宁出差。登台前,扮演阿牛哥的翁桂斌兴奋地对扮演刘三姐的罗桂霞说:“是总理看我们演出,我们要演好啊!”罗桂霞一听又激动又紧张。演出后,周总理、邓颖超走上舞台与演员握手。周总理握着罗桂霞的手,亲切地问:“你是哪里的刘三姐呀?”
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筱兰魁也凭借高超的演技得到过陈毅元帅的掌声。
1963年2月,陈毅元帅来到桂林。欢迎仪式后不久,时任桂剧团团长的筱兰魁接到通知:“今晚陈毅元帅要看地方戏(指桂剧),特别提到要看丑角戏。”那晚,筱兰魁演了一出《唐知县审诰命》。
锣鼓点一停,筱兰魁一个叫头后上场,几步台步一停,接着是利索的亮相……陈毅元帅带头鼓掌,给了他一个“碰头彩”。演出结束后,陈毅元帅笑容满面对筱兰魁说:“一个演员上场迈几步和亮一个相,一下就能看到他演技的几斤几两。看了你这个七品官的上场几步台步和头一个亮相,我不但带头鼓掌、对你赞赏,还有了看下去的信心。”
感动 名伶倾力演出 名剧层出不穷
上世纪九十年代,古老的桂剧迎来了新的繁荣。期盼多时的桂剧迷在沉寂许久的桂剧舞台上陆续看到到了一大批精品剧目,《瑶妃传奇》、《风采壮妹》、《漓江燕》、《大儒还乡》、《灵渠长歌》部部令人惊艳。
正是这些戏,让桂林涌现出张树萍、曾定国、陈念勇等一批桂剧名伶。好戏成就了演员,但一部戏能不能出彩,靠的还是演员难以想象的付出。
曾定国是国家一级演员,市桂剧团原副团长、市彩调团团长。在《大儒还乡》中,他不仅有十几段唱腔,还有枪背、吊毛、跪扑等技巧难度较大的动作。“全场戏2个多小时,只有5分钟没有我的戏。而这5分钟,我还要换服装。”说这话时,他表情轻松。但每次演出,他都要汗湿两套内衣。
上船时陈宏谋走几步一歇脚,气愤时陈宏谋用颤巍巍的手指指人……从艺40多年的厚重沉淀,让曾定国演活了一代大儒陈宏谋。“曾定国是个非常好的演员。”《大儒还乡》编剧齐致翔说过。广西原文化厅厅长、剧作家周民震也说过:“以前看戏,总是觉得这是某某人在演某某角色。而现在看曾定国主演的《大儒还乡》,忘记了陈宏谋是曾定国扮演的。”
2007年,市桂剧团启用一批新人演出“青春版”《大儒还乡》,陈念勇担纲一号主角。当年7月,《大儒还乡》在首都“海淀剧场”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听说戏演得好,柬埔寨、缅甸、文莱等国大使馆的官员都来看戏,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
实际上,陈念勇步入戏门20余年,陈宏谋是最难演的。
时任市桂剧团团长的刘夏生说,陈念勇唱功可以但身为全州人,桂林话说得还不很顺溜。36岁的后生演76岁的陈宏谋,年岁相差大。加上陈念勇1米75的大块头,浓眉大眼像个鳌拜,从外形到精神要想出神入戏难度很大。
“3个月到半年,给我把大儒的形神表现出来!”揣着团长的死命令,陈念勇每日不是拄着拐杖模仿老人的言谈举止,就是埋头阅读史书资料。即使休息了,他也常对着大镜子表演,一笑一嗔、一怒一呼都要像个倔老头。终于有一天,几个小孩忽然亲切地叫他:“爷爷好!”他才心头一震:我行了!
期待 培养后辈人才 传承艺术奇葩
随着时代的改变,桂剧演出时不再万人空巷。桂剧、彩调、广西文场等依靠口授身教培养专门人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正面临着人才断档的传承危机。
今年,在市艺术学校周晖校长的提议下,市桂剧团、市曲艺团、市彩调团与市艺术学校采取“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招收“小桂花班”,为桂林戏曲专业剧团培养专门性表演人才。
11月,在市艺术学校建校30周年大庆汇报演出上,进校刚刚两个半月的“小桂花班”学员备受瞩目。演出中,记者想与市桂剧团团长张树萍聊聊。但话说不到几句,她就着急着要走:“他们还很稚嫩,但比刚入校的时候一招一式已经很有点样子了。我舍不得错过他们的表演呀!桂剧传承有希望了!”
1978年,12岁的张树萍考进桂剧班。2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她在《瑶妃传奇》、《风采壮妹》等10几出戏中担任女主角,以表演细腻、唱腔优美、演出人物逼真先后获得广西首届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文华表演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奖项。
作为一个演员,她对桂剧充满感情。当上团长后,她更加执着地致力于桂剧保护、传承。她说:“作为桂剧人,我真心地希望传统桂剧能够得到年轻一代人的喜爱和传承。桂剧有着丰富的内涵,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并喜爱上这古老的传统艺术。”
“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确立以来,我市对文化建设日渐重视。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桂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明年,“小桂花班”还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维持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招收插班生。市桂剧团等专业团体也将继续为了传承而努力奔忙。
桂剧六十年大事记
1951年,桂林成立桂剧团,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53年到1956年,“桂”、“文”、“艺”等科班先后成立。
1993年,《瑶妃传奇》获得广西首个国家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表演奖。
2000年,桂林市桂剧团入选文化部《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名录》。
2006年,桂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新编大型历史桂剧《灵渠长歌》获得桂花金奖和铜鼓奖,市桂剧团实现广西剧展“五连冠”、广西铜鼓奖“五连冠”。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