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正在购买政府补贴的平价大米。
CPI,这个以往很少被人特别关注的经济学名词,在2011年,频现报端。
1至6月,桂林CPI指数同比上涨高达7.3%,创历史新高。
而CPI的连续走高,直观反映在市民的钱袋子上,是一张张钞票的减少。
在上半年物价飞涨的形势下,我市一套关注民生、平抑物价的“组合拳”果断出击,在社会消费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效,物价连续数月回落。
11月,我市CPI同比上涨1.9%,涨幅较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此时,1至11月的CPI同比上涨已经被拉回到6.3%
回望2011,追赶CPI的脚步,当是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赶涨”的日子
这一年的多数日子,很多市民都有同样的感觉,早上一醒来,发现今天的物价又比昨天涨了一点,让人措手不及。想方设法地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成为很多人最大的生活哲学。
6月末,20岁的罗文在三里店一家米粉店里“过早”。咬着嘎吱嘎吱脆响的锅烧,他一直在念叨:“老板抠门,这碗里的肉是越给越少,太不划算。”
让他如此敏感的,正是桂林飞涨的物价。他算了个账,这段时间,自己的开销大增。
米粉涨了五毛、快餐涨了一块、房租涨了50元,洗发水、沐浴液也都涨价了。衣食住行,样样算下来,他每个月得比去年时多花上120多元钱。
对这个来城市打工还不久的小伙子来说,这笔钱是个挺重的负担。
米粉店的老板任刚,不会注意到顾客的抱怨,因为他自己也在担心物价。
尽管还是一样的辛劳,但32岁的任刚说,这几个月,米粉店的收益却不怎么样。
按道理,上涨的物价应该让他比去年挣得多才对,他店里的米粉,从2元一路涨到了3.5元。
但他说,今年以来,除了人工,房租上升,制作米粉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得太快,特别是猪肉价格已经高得离谱。
这个时候,清风菜市的猪肉价格从年初的每斤12元一路涨到了16元。由于价格太高,猪肉没有以前好卖了,菜市原本10多个猪肉摊位,也只剩下4个。
继房价、股价之后,肉价在这个夏天成为整个市场最新的焦点,从来还没有这么多眼睛都在紧盯着猪肉。
而物价涨势还在向其他食品蔓延。
根据国家统计局桂林调查队7月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市食品价格上扬,16个小分类呈现‘15涨1降’格局,其中涨幅较大的有干鲜瓜果、淀粉及制品、菜、肉禽及其制品、粮食、水产品、蛋等。”
当月,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也表明,全国36个城市猪肉价格平均上涨10.5%,禽、蛋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也同时上涨。
在其他消费领域,也引发了各种涨价潮,人们开始直接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
于是,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里,对CPI这个陌生名词的讨论,随处可闻。
这个只是用百分比来表现的数字,却带来了真实的忧虑。在老百姓的眼里,各种生活成本的上涨累加起来,是手里的钱变得不值钱了。
不只是老百姓。
6月,国家总理温家宝亲赴陕西调研猪肉价格问题。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立即将物价上涨列为主要问题和重点工作。
看来,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人们都为通货膨胀而绷紧了神经。
政府的干预,迫在眉睫。
“无形之手”出招
在百姓的期待之中,市政府出手了。
1至6月,桂林CPI同比涨幅累计高达7.3%,高出全区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区排名第三。而6月份桂林市CPI同比上涨达7.6%。
于是,从7月起,桂林推出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组合拳”。
“从年初开始就启动了物价上涨与低收入居民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仅上半年就动用了300多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向1.8万多名低收入居民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市物价局局长刘红光介绍。
6月,为进一步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市政府组织18个部门联动起来,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
畜牧水产、商务、财政等部门组织生猪、冻肉等食品副食品投放市场,增加市场供给;粮食、农业、供销、工信等部门组织食品、蔬菜、工业品的生产;市政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抑制燃气价格上涨,维持现行燃气价格。
这些举措,很快让对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7月下旬,解放西路的“漓源鲜肉”打出平价猪肉招牌。
政府的猪肉价格干预措施开始实施,十几家类似的平价肉店或供应点陆续出现在城区各菜市场和街道上,最初13元/斤的平价猪肉让市民争相抢购。
紧接着,政府组织的平价粮、平价油每月定量向市场投放。
这些平价粮油的售价比市场低15%到20%,其中,早籼米每公斤低于市场价格0.4至0.5元,花生油每公斤低于市场价格6元左右,大豆油每公斤低于市场价格5元左右。
仅8月15日至9月15日一个月,全市累计销售平价早籼米13万公斤、花生油2491瓶、大豆油6585瓶。
控制住这些主要食品的价格,相当于扼住了物价上涨的脉搏。
市民的生活压力相应减轻,物价调控部门也松了口气。
但桂林追赶CPI的脚步并没有放缓,一揽子实效措施陆续出台。
8月,桂林下调有线电视初装费50%,公租房租金也降低10%。
9月起,临时降价优惠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每月降3元;公立幼儿园学前教育收费下调15%。
“组合拳”的直接效果是,桂林CPI涨幅从6月的同比上涨7.6%一路下降到11月的同比上涨1.9%。
“组合拳”见效
在老百姓眼里,CPI的高低就是普通民众幸福值的高低。
打出“组合拳”,让CPI的涨幅符合民众预期,正是2011年桂林市政府关注百姓民生的最大工程之一。
12月20日,54岁的“低保户”刘云红挤到南城百货超市的平价肉柜台前,这里已排满了等着购买已降到10元/斤的猪肉。
刘云红介绍,平价肉、平价粮和平价油,对她的家庭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在此之前,桂林已经两次调低了平价肉价格,而各大菜市里的肉价也稳定在了每斤12至13元。摊贩们说,肉价稳住了,12月蛋、禽、青菜价格比前两个月也便宜些。
市物价部门介绍,除了这些基本生活资料,年终将近,受服装换季、部分商场开展店庆及打折促销等大力度优惠活动,服装类商品价格有所降低。
同时,家庭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也在下滑。
各个领域的物价逐渐稳定,让市民感受到“政府之手”的作用。政府部门进一步调控市场的信心也在加强。
民建桂林市委员会调研员严慕荣分析,居高不下的CPI,冲击的主要是城市低收入人群。
“市里出台的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为低收入者提供了一定生活保障,有效地稳定了市场。”
桂林市场显著的短期调控效果,得到了自治区的认可。
“落实价格调控措施较快、价格调控成效显著。”在自治区物价局和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在9月19日发给全区各市的一份通报中,桂林市物价调控工作得到了高度肯定。
成效,可以用两组数据来显示。
1至6月,桂林CPI同比涨幅分别为6.4%、6.9%、7.2%、7.9%、7.8%、7.6%,累计上涨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在全区排名第三。
而在市政府实施市场调控后,桂林7至11月的CPI同比涨幅是7.2%、5.9%、5.2%,5.1%,1.9%,下降明显。且11月的CPI比全区平均涨幅低0.8个百分点,为全区最低,同时为14个月以来的新低。
“两条腿”追CPI
11月,我市的CPI同比上涨仅为1.9%。
12月,元旦即将来临,而且春节来得比往年早,市场物价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物价人士透露,本月的CPI指数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这些虽然不能代表全年的物价调控工作成绩,但可见,政府的无形之手收到了相当的效果。一年来,政府已经给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纵向比较,1至11月,我市CPI同比6.3%的涨幅,已经与全区同水平。要知道,上半年这一指数高达7.3%。
而单就11月份的横向比较,全国CPI同比上涨4.2%,桂林仅为1.9%,身边的柳州则达到了2.9%。
但如何让物价长期稳定,还需要更多努力。
CPI的持续高位,让很多专家关注另一个经济词———GDP。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GDP连年上台阶,通过一系列为民办实事工程,市委、市政府在做大民生“蛋糕”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1至8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80.55亿元,同比增长10.7%。
而让社会和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成为了GDP增长之外的又一条主线。GDP带来的财政收入就承担了这一角色。
“十一五”期间,桂林市财政收入也节节攀高: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还不到60亿元;去年,桂林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21.08亿元。
今年1至8月的财政收入达到85.28亿元,同比增长22.2%,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9元,比“十五”期末增加8681元,年均增长14.1%,增幅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而2011年度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10%。
市政协三届六次委员覃丽青认为,一年来物价的波动,说明GDP和CPI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她认为,在GDP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拼资源、拼人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依靠农产品、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的长期低价,来换取市场的竞争优势。
而CPI的连续上涨,正是给这种不正常的方式提了个醒。
追赶CPI,除了政府的无形调控政策指导外,还必须有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GDP做后盾,进而让更多的市民分享GDP增长的成果,让老百姓的收入增加。
让桂林“两条腿”一起跑起来,才能赶上CPI。到那时,它给桂林经济社会和民生带来的,将是质的改变。
评论
一年来,物价的上涨,让人们倍感肉痛;一年来,很多原来不是很关心经济的老百姓,也懂得了“CPI”这个经济学名词所代表的含义。
人们关心CPI,固然是因为它和自己的钱包息息相关,更因为通过市场的不断教育,人们已经懂得,CPI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
看似简单的字母组合,其实并不简单。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应该是这样的:高速增长的GDP,充分的就业市场,合理的CPI。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在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无忧的基础之上。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会有较高的幸福指数。
如果CPI涨幅长期处于高位,就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而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头号大敌。因此,遏制住CPI涨势,消除通胀预期,防止国民财富缩水,从来都是各国、各地区政府的重要职责。
当下,桂林正处于转型的大发展时期,临桂新区初具规模,大城之梦已经起飞。到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中心城区的人口要达到108万。要实现这样的大发展目标,就需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不管是大起大伏的GDP,还是信马由缰的CPI,都不是这个城市发展想要的。
回望过去这一年,桂林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布局、旅游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虽然最后具体的经济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有望全面“飘红”。这样的发展态势,为桂林的转型打下了一个好基础。
更让人欣喜的是,作为与民生最为密切的CPI,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政府平价猪肉、粮油的空降,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极大地稳定了市场和人心;而有线电视初装费、公租房租金等重要民生领域消费价格的降价,更是保障了底层民众的生活质量不致受到太大影响。
一系列的“组合拳”,使得CPI从上半年的同比涨幅7.3%,回落到11月的同比涨幅1.9%,不容易。最难的一仗,我们挺过来了。
经济无论怎样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有漂亮的GDP数据,还要有让人放心的CPI。如是,才能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反馈到民生领域,为民众所共享。
因此,追赶CPI的脚步,还不能停歇;有力的物价调控手段,其意义不止于改善民生,更能助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