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雅的环境,让顾客不自觉地想静下心来读书。或许,实体书店开设书吧,也是留住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新华书店里,一名女子正在犹豫该买哪本书。网络购书、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有所冲击,但还是有消费者愿意在实体店选购弥漫着书香的图书。
不久前,民营的光合作用连锁书店位于北京的两家门店因供应商哄抢而关闭。作为民营书店的佼佼者,光合作用书店曾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实体书店。而据媒体报道,近一两年内,北京第三极书局、风入松书店、上海季风书园、广州的三联书店等知名书店先后传出难以为继的新闻。
众多实体书店的“倒下”让桂林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们也感“戚然”,在数字时代,桂林的实体书店是否也会面临网购、电子图书围剿的困局?
记者走进桂林的实体书店,进行探访。
实体书店之忧
上午10点,几乎是桂林所有书店盘点图书,准备迎接读者光临的时间。
桂林市滨江文化市场(下称滨江图书市场),三个楼层的图书店老板们一如往日在忙碌着。
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这些实体书店的老板们都感受到寒意的威胁。
“做不下去了,明年你就看不到我的书店了。”经营漫画书的李阿姨盘算着做完今年就把铺面关掉。
开书店七八年了,李阿姨说,以前的营业面积是现在的两三倍,可见当时图书市场的红火。
如今,李阿姨宽约1米多,显得幽深的书店内,书架上摆着零落的漫画书,右边书架上还挂了一些挂历,李阿姨说,趁今年过年再卖点挂历赚点小钱。她原来的店铺被人拿去开了一家大型教辅书店。
李阿姨说,大约从前两年开始,就感觉购买图书的读者在明显减少,“很多人都说去网上买书了。”就这样,李阿姨的生意越来越惨淡,迫使她作出退出的决定。
与经营漫画图书的李阿姨相比,其他经营教辅书的店铺显得生意还好些。
刘女士卖了近6年的教辅书,她觉得电子阅读对她的书店冲击不大,“教辅书,还得在实体书店买。”
但同样经营教辅书的林大姐却说,“还是抢走了一部分顾客。”
在读者中比较有名的桂林刀锋书店也面临读者分流的情况。店长李女士介绍,刀锋书店2005年开店,会员读者很多,但近两年,会员的购书量明显下降,在她的询问之下,很多会员告诉她,“在网上买了。”
来势汹汹的数字阅读和网购,让国有实体书店也颇为头痛。桂林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证实,“确实一部分客户被分流了。”
记者查阅2009年《桂林年鉴》看到,2008年时,桂林新华书店及各县新华书店实现总销售1506万册,数量(较2007年)下降28%。其中,销售课本教材之外的一般图书销售额5091万元,减少312万元,(较2007年)下降6%。
有关业内人士分析,桂林新华书店除了有中小学教材这块“阵地”外,目前较稳定的读者群是低幼类图书、中老年保健图书的购买者。但其高端会员将面临流失,因为这类读者更追求网上书店送货上门的流程简单和便捷服务,不需要面对拥挤的其他选购者。
桂林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秘书长曾国卿介绍,目前,该协会共有260个会员,其中新华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书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书店等国有书店、出版社20多家,邮政报刊亭有100多个,滨江图书市场内则有30个会员,主要经营教辅图书。其余的会员,大多数是那些租书、售卖杂志的小门店。
曾国卿分析,专业性很强的对口书店,如会计书店、医学书店,有其直接的读者购买群;高校的书店,因为主要经营学生的参考教材,也有其固定的读者购买群,数字时代对这两类书店的冲击不会很明显,受影响较大的是像“刀锋”这类售卖多品种非杂志类图书的正统书店。
多元经营之路
桂林是个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数字时代的到来,桂林也像别的城市一样,实体书店不可避免地面临冲击。
面对更加便捷的网购图书和越来越丰富的网上阅读,实体书店是否只能坐以待毙?
桂林实体书店的经营者给出的答案是“不”。
他们指出,实体书店与网购图书的博弈,主要在于拼成本和服务。
经营漫画书店的李阿姨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地强调,房租、水电成本的上涨,才令书店经营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也分析,门面对着漓江的刀锋书店,其不菲的店面租金,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薪酬是最主要的开销。
与之相比,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网上购书,都是不需要店面的,即使需要仓储中心,也不需要选在租金昂贵的黄金地段,成本可以降低很多,显得更具竞争力。
曾国卿分析,新华书店目前感觉到的冲击还较小,还能一门心思做图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桂林新华书店在黄金地段有自己的物业,无需像别的书店那样负担沉重的租金。
既然在售卖图书的成本上很难与网购争锋,实体书店就更需要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走高端化、专业化、精品服务化,是实体书店目前着力打造的优势。刀锋书店的店主称,他们正在这方面摸索。
店长李女士说,一部分读者不可避免会选择网络购书、电子阅读,但在实体书店,读者却能享受到面对面的服务,实现人与人的交流。据李店长统计,现在来书店购书的,一般都是事业家庭都很稳定的读者,他们来实体书店购书,追求的是一种品位和享受。
她说,店里还有很多三联书店、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读物,“网店上这类图书较少,大多数卖的是畅销书。”因此,购买这种专业化的读物,很多人还得走进实体书店。
桂林新华书店一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实体书店必须走“文化多元化”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增加图书的相关产品,比如书签、笔筒、相框等有文化气息,可与图书搭配售卖的商品。
对此,滨江图书市场的李阿姨其实也有所意识,在她店里,记者就看到有不少与漫画有关的产品,比如漫画手绘T恤、帆布鞋、钥匙扣等。“前几天,有两个读者‘抢’购一双手绘鞋子。”可见,图书的关联产品应该是可以带动一些图书销售的。
而新近进驻桂林的人民书店则在尝试“网上售书”与实体书店结合的经营。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人民书店准备开通网上售书系统,与实体书店同时操作。
记者就“桂林实体书店的未来走势”问题咨询桂林市新闻出版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调研“桂林市文化市场的网点布局问题”。此次调研涉及到桂林文化网点的发展问题,其中也考虑了实体书店是否可以学习邮政报刊亭,采用“兼营或者代销的形式”的问题,会特别调研“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阅读永不会死
记者注意到,一些网友在网络上对实体书店现状的讨论也很热烈。虽然实体书店受到网络冲击已成现实,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即使出现实体书店的倒闭,也不能代表城市文化的消失,更不能说“阅读已死”。就像曾经非常红火的音像店,如今也陷入低迷,甚至也倒闭了很大一批。但事实却是,音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多的人正在通过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
音像店走过的历程,对实体书店的未来是否有借鉴作用?
记者看到一篇《桂林打口碟过往记忆历史简介》的文章。文章中,作者提到1993年建立的“向阳音像”,也光临过1997年左右开业的“三峰”音像。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共提到了17家音像店,这些音像店有做批发的也有做零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其中很多当年很有名气的音像店都已消失,有的甚至改行做了文具店。
目前,在桂林市内硕果仅存的还有“我来音乐酷”等几家音像店,且有几家已经兼做租碟和租书的业务。
记者采访了市中心附近几家音像店,“藏音阁”的销售员表示目前生意一般,受欢迎的产品是小朋友的学习碟、广场跳舞的歌碟等。而“我来音乐酷”这样的大店里,也开始在店内售卖玩偶等周边产品,甚至还有户外装备。
也有音像店瞄准了“车载音乐”的产业,店内大多是适合车载音响设备播放的音乐,“放在车上很好的,很多顾客还专门买来送人。”正阳步行街一家音像店的店员说。
桂林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分析说,从某种程度上说,音像业的今天可以说就是实体图书业的明天。
在这名负责人的记忆中,1996年左右,VCD、DVD刚引入,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都是震耳欲聋的音乐,但现在已经很少了,一些做音像生意起家的经营者早已离开这个行业,“因为没钱赚了。”
想当初,一盒张学友、刘德华的盒带在市里就可以卖出几万盒,“单我们新华书店都能卖出1000多盒。”而如今,即使是周杰伦的一张热碟,其销量也直接从“千”下降到“百”,缩减了一个数量级。
于是,新华书店的音像制品也从原来的负一楼搬到了二楼的收银处。“给音像制品最好的地段,想拉升一点销量。”
“但不能否认,现在会唱歌的人越来越多了,唱得好的也越来越多了。”新华书店这名负责人说,这证明,音像店的不景气,不代表音乐的死亡,而表明人们接触音乐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了。“学习碟以前是非常吃香的,现在销量也不行了,因为现在一个学习机就能全部搞定。这是时代的进步。”
由此推论,即便实体书店受网络冲击而倒闭一批,是否也代表着读者的阅读渠道更多了,接收知识的方式更多元化了?
新华书店这名负责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文化市场的成熟,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者占据其部分市场份额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采用“全品种采购”的方式购买图书,如此,原来在实体书店购买图书的主要消费者群体——— 学生和教师,看上去就从实体书店流失了,但事实上,这部分读者是转向了高校的图书馆。这正说明,消费方向转变了,读书方式不同了,但人们仍在读书获取知识,这才是不变的事实。
采访中,很多图书界的业内人士都很淡定地看待目前实体书店面临的“网络威胁”。他们认为,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的读者被分流走一部分是正常的,但图书市场仍然存在。这个市场会跟电影业、音像业走过的历程一样,经过一番洗牌后,追求大屏幕高享受的观众还是会回到电影院,真正的音乐发烧友还是会定期光顾音像店。
对于实体书店来说,除了教科书、儿童读物等确实需要实体阅读的读者外,那些追求书店书香环境、喜欢面对面的具有人文特色服务的读者,他们也还是会回到实体书店里来。相对的,那些选择了网购图书或者喜欢电子阅读的读者,他们也是照样在吸收知识,同样也是在阅读,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短评 书香不会消失
陆汝安
每到一地,我都喜欢到当地的书店逛逛。对于实体书店的没落,不免“于我心有戚戚焉”。
读大学时,那座城市的三联书店是我的最爱,也算是成长中难忘的记忆,但若干年后再去时,书店虽然还在,但变得很小了,而且已经不再卖三联的书,充塞着我最为不喜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彻底掐断了我美好的回忆。
工作后,每次去南宁,一个必须的项目就是到广西大学门口的三联书店,拎着一大袋三联版的书回桂林,是一种难与人言的快乐。可前段时间再去的时候,此店却已关门大吉,问之,租金太贵,老板做不下去了。我唯有长叹一声。
我想,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买书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仪式。网购固然便宜、快捷,但是却无法提供实体书店所带来的仪式感。只有在实体书店里,爱书的人才能汇集在一起,静静地寻找自己钟爱的书籍,甚至可以要一杯咖啡,坐下来慢慢品读。在这种类似于文化沙龙的氛围中,买书才成为享受的过程,才有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实体书店是不会死的,死的是那些烂俗、没有特色的书店。而那些在经营服务上有特色、有品位的书店,依然会有固定的顾客群。即使网购再发展,也无法取代这些书店。甚至,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实体书店的存在,更具有一种文化的象征。无法想象,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会没有实体书店。
我也曾经到过香港,相比内地,香港的实体书店日子要好过得多。在尖沙咀、铜锣湾、旺角、中环等这些寸土寸金的繁华之地,都能找到书店。为什么?这是与当地的氛围分不开的。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有一个共识,一个有品位的商业地产项目,必须要配备书店和电影院。为了让这些书店存活下去,书店的房租要比其他行业便宜一半以上。
所以我想,要让实体书店活下去,经营者自身要想办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全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减免税费,开发商可以优惠租金。至于读者们,在一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里,也许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些慢的平台,让心灵慢下来,让精神更安详。实体书店,不就是这样的平台吗?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