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房产税试点、资源税改革相继启动,税制改革稳步推进。每一项税收新政的出台都会引起社会热议,甚至引发“税感焦虑”。 从近年来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上看,“减税”一直是主基调。比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等,都是减税的“大动作”,每一项减税政策的力度,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 其实,纵观几次减税改革,都带来的一个现象就是总税收不降反升,有的个别税收即使进行了减税改革,但仍然出现强势增长。比如:近些年实施的两次调整工薪所得免征额改革,另外,2009年推出的增值税结构性减税改革也是如此,当时财政部、国税总局提交测算数据称,这将导致财政减收超过1200亿元,而实际结果是,2009年增值税收入约1.85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484亿元。 经济学上有一个规律叫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指的是收入越高的群体,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比如,现在一个月挣5000元收入的,可能消费4000元甚至全部消费,比例在80%以上。但是一个月挣100万元的绝对消费不了100万,充其量消费10万多,消费比例不到10%。对于中国总消费来说,13亿多普通居民的消费总和远远大于少部分富人的消费。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普通居民负担了中国90%以上的税收。 此外,我们还须清醒地看到,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近些年来公共财政虽然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投入上有所增加,但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相处甚远,还不足以使其所承受的税负“痛感”得到抚慰。虽然随着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90多家中央部门已公布三公经费,但其细化的程度还不够,而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还未见实质性进展,该花的钱没有花出效益,该省的钱没有省下来,该减的负担却依旧存在。
新华网评论到,只有各级政府在财政公开上能与社会公众坦诚相见,提供能让人看得懂的数据和情况,才能使之实施有效的监督,使行政运行成本和三公支出压缩到更合理范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也才能实现最大化,从而有效解决财政支出比例失衡的问题,产生以民生“幸福感”抵消其税负“疼痛感”、消除其“税感焦虑”的效能。
人民网评论到,对于当前的税收改革,我们要慎言减税基调,要多宣传改革的实质性东西,要让群众知道改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调节作用,而不能一味只说减税。当然,减税是好事,可是如果改革实际上不减税,则势必又会让人们大失所望,改革公信力打折扣。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