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联系我们
 
首 页
桂林会议
桂林酒店
桂林景点
桂林新闻
桂林机票
联系我们
 
  桂林中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热线400 689 1766我们以诚信、专业、热忱、创新为宗旨,真诚为您服务。  
 
关键字
线路类型
价格不超过
途径景点
热门搜索:阳朔 印象刘三姐 三山两洞 桂林会议旅游
桂林一日游 龙胜梯田
桂林酒店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160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370
[桂林]
¥560
[桂林]
¥850
[其它]
¥380
[其它]
¥316
[其它]
¥560
[其它]
¥680
[其它]
¥530
桂林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桂林会议服务我为新闻“狂”  
桂林会议服务我为新闻“狂”    
作者:卿乙然 何平江 王滋创 陈静  日期:2011-11-08 12:20:58  关键字:桂林会议桂林会议公司
 


记者在兴安县界首镇塘子头村村民家中采访。


 ▲记者采访黄山市市长宋国权。


记者下乡采访时趟过小溪。


    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每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基层老百姓,听着每个人背后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细节,也享受着种种发现带来的惊喜和满足。

    编者按:

    今年9月,据国际酒店巨头希尔顿对中国职业的最新调查显示,律师、会计师和媒体人等被列为中国工作最辛苦的职业。不管这个调查是否完全准确,但是媒体人的辛苦,是千真万确的。曾经有一句话印证——记者不是在写新闻,就是在采访新闻的路上。

    当你为一篇篇精彩的报道而感动时,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而赞叹时,你是否想了解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今天是记者节,本报特推出记者节专版,也让记者当一回版面的主角。我们选取了今年本报刊登的一些有比较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让亲历记者述说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以期让读者了解新闻采访的酸甜苦辣,了解“无冕之王”的自豪和无奈。

    尽管记者这份职业很辛苦,但很多记者 依 然 为 此 “ 痴狂”。因为做新闻,让我们收获了很多——见证历史的发生,推动事件的改变,挖掘鲜活的人物,反映市民的心声,赢得读者的信任和感动……还是那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们媒体人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做有价值的新闻

    本报记者 李云波

    ■新闻事件

    2011年10月中旬,我做了两组策划报道———《职业生存调查报告·医生篇》上篇和下篇。这两组报道分别以“做个医生好辛苦”和“医生的无奈和期待”为主题,对医生做了较为全面的报道。这两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有许多赞扬,也引来网民质疑。

    ——— 《职业生存调查报告·医生篇》(10月24日、25日《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关于中国的“医患纠纷”和“医患暴力”,我一直都在关注着。当43岁的女医生徐文死在医患冲突中时,我倍感愤怒:不管是什么医疗事故,也不能以杀死医生为代价。同时我又在反思:是什么让善良的老百姓拿起了刀和枪?同时站在患者和医生的立场,我们就会比较公正地看待医患关系。有的患者没有专业医疗知识,出现医疗事故后,通过医院、卫生部门都不能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便到医院“闹事”;令医生在治疗中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多花钱,又得不到有效治疗,引发更多医疗纠纷。

    到底解决医患纠纷的出路在哪里?我想到很多答案,但这些答案都不是我所能左右的,只能期待国家层面的调整和改变。我问自己:作为一个记者,能做什么?于是,我有了想把医生这个职业全面“曝光”的想法。因为让更多的患者、普通人了解医生,应该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采访开始,我就遇到很多阻力。一些医院并不愿意公开医生的收入。在我的努力下,有几家医院才答应配合。于是我才得以拿到医生收入的第一手资料。报道出来以后,有网友质疑报道中披露的医生收入不实,其实是他用个例来代表了全部。医生的收入有高有低,但是大部分医生的收入,还是和我所报道一致的。

    在采访中,许多敏感题材也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如药品回扣、过度医疗、拿红包这些题材,都不容易直接从医生那里获得素材。但是,我还是以我的真诚,感动了多名医生,双方坦诚地聊起这些问题。

    这两组报道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首先,桂林的各大医院和医生读到这组报道后,都对这组报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多名与我素不相识的医院领导和普通医生辗转打电话特意跟我说谢谢。也有不相识的读者辗转找到我,对这组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这名读者说:“你这样清楚地把一个职业展现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认识这个职业有很大的帮助。非常好!”

    ■感言:

    作为一名记者,我经常在想,我们做新闻报道目的是什么?对读者、对社会能起到什么作用?这组关于医生的报道刊登以后,我看到一些网友在网上对我进行讽刺和谩骂,心里也很委屈,但我知道这些都是难免的。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做有价值的新闻,才无愧于我们“无冕之王”的称号。

    做桂林城事的见证者

    本报记者 刘倩

    ■新闻事件:

    10月26日—30日,第五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暨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在桂林举办,精彩纷呈的活动掀起“旅游文化狂欢”。国内外嘉宾游客欢聚桂林,共赴一场山水与文化的国际性盛宴。

    ——— “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综合报道(10月27日-31日《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接到采访今年“一论坛一节”的任务,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在2007年到报社工作之后,我已经连续3年参与采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以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报道。每年的金秋时节,国内外的嘉宾游客都会与桂林有一次“美丽的约会”。今年,桂林又将以怎样的精彩迎接四海宾朋呢?我以雀跃的心情期待着。

    “一论坛一节”的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艺术巡游、闭幕式暨“漓泉杯”2011年桂林国际旅游形象大使总决赛颁奖礼等重要活动,都在晚上进行。白天,我与同事们穿梭于各个活动现场,采写活动报道;晚上,我们观看演出,感受氛围,倾听游客和市民们对节庆活动的感受。晚上10点左右,当演出和巡游结束,我们匆匆赶回报社。

    回到报社,编辑正等待着我们从第一现场采回来的的稿件和图片。我们把现场感受和倾听到的内容立即形成稿件。深夜的记者部和编辑部,只听见敲击键盘发出的噼啪声此起彼伏;而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则在电脑上迅速浏览着上千幅照片,从中把最美的瞬间挑选出来,与读者们共享。当我们完成一天的工作从报社走出来,已是深夜。

    第二天清晨,一份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送到千家万户。这份报纸,凝聚着记者、编辑、校对等新闻工作者通宵达旦的辛苦与努力。每一次重大活动,对我们来说都如同一场战役,而领导的满意、读者的喜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犒赏。

    ■感言:

    “记者不是你想干,想干就能干……”在今年“百姓大舞台”记者节专场演出上,报社年轻记者奇思妙想,将网络歌曲《爱情买卖》改编成《记者歌》,道尽了记者酸甜苦辣。

    桂林这座具有国际高知名度的城市,每年都有数不清的重大活动需要记者去采访报道。能够参与报道,我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感到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当听到国外嘉宾对桂林山水由衷的赞叹时,当目睹桂林旅游正通过节庆活动做强做大,吸引世界更多目光时,我们作为桂林的记者,心里无比自豪。我们记录着历史,历史也在记录着我们。今后,我们也希望通过笔和镜头,把更多桂林城事采写下来,与读者共飨。

    正义,让新闻更有力量

    本报记者 周文俊

    ■新闻事件:

    今年9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地沟油非法活动专项行动,各地不断查处大量非法地沟油的生产、炼制并销售到餐桌的事件。在我市,广大市民也迫切希望知道地沟油是否通过各种方式流向了餐桌。记者历时半个月,对我市地沟油情况进行了暗访,并推出相关调查报告。

    ——— 《斩断“地沟油”流向餐桌的黑色链条》(10月12日《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采访地沟油活动,很多亲戚朋友都担心会有危险,做与不做呢?在了解了地沟油的危害后,我决定做。

    首先,我向市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希望了解我市地沟油生产、加工、销售、监管的一些情况。但由于牵涉到相互间的利益,除了个别接受采访外,其他基本都以各种理由搪塞、拖延或拒绝了采访。

    碰一鼻子灰,没办法,只有靠自己了!我首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亲戚朋友发布消息,希望能提供一些线索找到从事地沟油行业的人。

    最开始,隔壁一位婶婶告诉我,文昌桥旁某酒店后面,晚上8-9点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0多岁的男人开着车、拿着长勺去掏油。听到这个消息,我骑着车就出去了。结果蹲到晚上10点左右没见着人影。第二天、第三天又去了,还是没结果!

    正当踌躇的时候,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有个亲戚“老唐”在市区养猪,每天晚上都去收潲水。随后“老唐”带着记者去“体验”了一把如何收潲水。

    而在另一头,一个厨师朋友有个同事“猴子”曾经炼过地沟油,经过几番耐心的解释,已经金盆洗手的“猴子”也和我见面“聊了一聊”。

    见过“老唐”和“猴子”,掏油、收购、炼制的信息已经掌握,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油有没有流向餐桌呢?证据在哪?

    正当迷茫的时候,一次聚会中,有位同学说,他一个远亲“老范”几年前曾做过地沟油生意。在同学的安排下,热心的“老范”跟我聊起了当年的“卖油”经历,并告之当年是在东安街路尾“阿香嫂”那买的油。

    对于“阿香嫂”,我决定冒充开小炒店买便宜油的老板进行暗访。一进去“阿香嫂”对我进行了一番周密的盘问,打消疑虑后才向我热情介绍,很多店都用这些油!

    正是由于“阿香嫂”介绍,历时半个多月的关于我市地沟油从收集、加工、炼制、销售等整个链条调查结束,而且得到证实:部分地沟油确实流向了餐桌!

    ■感言:

    记得刚入行的时候,有位新闻界前辈曾说:一个合格的记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揭露社会阴暗,弘扬人间正义。而这,也是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记者工作的期望和要求。

    不过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会受到各方面的阻力。正如一位新闻界前辈所言:记者身处在社会各方利益的交织点上,损害哪一边的利益都会被骂。

    尽管如此,当每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阻力,写出一篇好稿子的时候,内心的愉悦是无以言说的。特别是在网上和社会上听到民众的肯定和支持、一些不良现象有所改观,一种成就感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而这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魅力所在。

    用心观察 感动常在

    本报记者 汤世亮

    ■新闻事件:

    4年了,为实现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梦想,30出头的大学生蒋诗林放弃城里的律师工作,来到距离全州县城70多公里、交通不便的全州东山瑶族乡六字界村委唐家村创业。今年,是他第一次看到了收获的希望。

    ——— 《“我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9月18日《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9月13日,我来到全州县采访。当我听说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六字界村委唐家村有一个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长达4年时,隐约感觉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通过打听,我还知道这个叫蒋诗林的大学生已通过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而他却放弃了城里的律师工作,回到农村当了一名普通的农民。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做出如此决定?我想采访他。

    全州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由于蒋诗林所在的唐家村至全州县城的公路还没完全修通,如要前去得走近2个小时的山路,晚上还得在那里留宿。但我一想,在山村留宿,正好可以长时间、近距离地采访蒋诗林,便欣然上路了。抵达唐家村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多钟。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啊,闭塞,破败,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只有老人和小孩“驻守”在村里。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村,蒋诗林却舍弃城里人的生活,只身来到这里干起了种田活。

    蒋诗林是一个不太擅长表达内心情感的人,除了带着我在他租种的农田转悠了一回,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总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蒋诗林不说,我怎么去表现他创业的艰辛和执着?

    多亏了我在蒋诗林简陋的临时住宿住了一晚。通过与他一起吃住,我看到了蒋诗林住所的简陋:那是一间本地村民外出打工免费让蒋诗林居住的毛坯红砖房,房里堆满了化肥、农药等物品;我体会到了他融入农村生活后的那份淡然:早餐一盘“盐味”十足的烤鸭肉,一盘花生米,一小碗青椒炒猪肉。同时也看到蒋诗林与其他村民不同:蒋诗林依然睡得很晚,在他凌乱不堪的卧房中,摆着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电视柜下放着一些法律、农业书籍。4年来,他经历过种种艰辛,终于看到了收获的希望,让人不由为他的执着和坚韧深深感动。

    ■感言: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翻开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句话。正是这样一句看似稀松平常的话,却道出了我从事记者两年多以来的心得。例如,采访蒋诗林时,他并没有太多的言语,但通过观察他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我看到一个大学生创业的艰辛和执着。又如,我在采写《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这篇新闻稿时,一名普通的老农为感谢资助他孙子的好心人,不好意思地默默地送上自己舍不得吃的土鸡,我因体会到了他那份淳朴而而又真切的感恩之心而不禁热泪盈眶。

    我时常感到感激,因为我选择了记者这份特殊的职业,我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倾听各类人的故事,去品味不同的人生。我知道,未来,我还将被一个个人物和故事感动——— 如果,我离得够近的话。

    汗水背后总有收获

    本报记者 周绍瑜

    ■新闻事件

    今年8月,《桂林日报》推出“走进扩能改造中的湘桂线”系列报道。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之际,该系列新闻报道获得了众多同行和读者的好评,也打响了《桂林日报》“走、转、改”活动第一炮。

    我与一名摄影记者全程进行了采访报道。从8月8日到18日,历经约245公里的沿线采访,途经全州、兴安、灵川、桂林、临桂和永福等地,一共发回了文字报道15篇,共计约2万字,30多幅新闻图片。

    ——— “走进扩能改造中的湘桂线”系列报道(2011年8月《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日晒雨淋,白天采访,深夜赶稿到两三点……在这一系列报道的背后,凝聚了我们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共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在出发前,报社和部门领导特意嘱咐:要以记者在采访现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活鱼新闻”为主,深入到各村屯农户、田间地头和工地工棚中,反映基层干部群众最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着“走基层”之路。8月8日,在全州黄沙河镇境内,山乾隧道和立培双线特大桥工地上,忙到晚上7时许才完成工程概况的采访。当晚,我们听到全州铁建办工作人员说,庙头镇黄土井村因铁路的修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9日一大早,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黄土井,沿崎岖的小路颠簸到村上,走访了村上多位村民。晚上7时回到全州住所,一直赶稿到了11点,发回了《黄土井:湘桂线上的广西第一村》等稿件。

    11个日日夜夜,我们顶着38摄氏度的酷暑天气,一路采访下来,暴露在烈日下的皮肤由红变黑。而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随之见诸报端的《建设工地就是我们家》等一篇篇鲜活的新闻稿件,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感言:

    通过这次新闻采访活动,让我深入到基层,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改变文风。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新闻的源头在于基层,走近群众,聊百姓话,唯以此方能倾听到一线最真实的声音,了解百姓的酸甜苦辣,写出原汁原味的新闻报道。

    灵感源自细节

    本报记者 张苑

    ■新闻事件:

    一间几十平米的小房、一块简易的挂牌、一个简陋的小药柜、几张低矮的旧板凳——— 一个乡村卫生所的全貌展现眼前。在阳朔县杨堤乡浪州村卫生所,31岁的乡村女医生黄淑文,是这个村子里上百户居民离不开的“120”。

    ——— 《一个人的“120”》(10月24日《桂林日报》)

    在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的中式古民居里,住着一位叫“疯子鹰”的洋居民——— 来自南非的他,几乎倾尽所有积蓄租下了乡村里的6幢中式老宅,一口气租了20年。他在古宅里打造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创意空间,用这种开发性保护的方式,留存下让他着迷的中国文化。

    ——— 《古镇里的洋居民》(10月27日《桂林日报》)

    ■采访经历:

    2011年10月19—21日,我与同事走进阳朔县的多个乡镇村落,寻访那里的基层人物。短短几天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朴实的民生,也收获了许多感动与惊喜。

    采访乡村女医生黄淑文是之前计划好的。到达黄淑文所在的阳朔县白沙镇浪州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很不巧,黄淑文的乡村卫生所大门紧闭,费了几番周折,我们通过乡村干部联系到了黄淑文,得知她正在一座偏僻村庄为村民服务。我们在她的卫生所门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下午4点的时候,黄淑文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回来了。

    采访黄淑文的过程有些不太顺利,因为她不时要接待来访的病人,而她的性格也比较腼腆,不太爱说自己的事。就这样,在她简短而朴实的话语中,我细心感受话语背后的想法,记录着每一处细节中的感动。从基层回来后的第二天,人物通讯稿件《一个人的“120”》见报,许多读者从我们的文字和图片中,认识了这位平凡的乡村女医生。

    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是此次阳朔之行的最后一站,在到达之前,我们没有太多的采访计划,只是想参观一下这里的古民居村落,没想到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偶然走进“疯子鹰”的“秘密花园”,让我们感觉格外惊喜,他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古老的房子重新散发活力,特别是他中西合璧的创意,让人有冲动想走近他的思想,听听他和这座老房子背后的故事。

    于是,我们一边采访他的“创意空间”,一边跟他闲聊,从他的家乡、小时候的理想,聊到他的爱好和他对阳朔的迷恋,从他最初的设计创意,聊到他未来的想法……

    “疯子鹰”很健谈,所以,我们的采访过程比较顺利,他喜欢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聊天,一口流利的汉语不乏幽默。在“疯子鹰”的身上,有外国人的豪放和大胆,也有中国人的传统和执着,这让我的灵感油然而生。不久后,《古镇里的洋居民》见报,“疯子鹰”的“秘密花园”引来了许多读者的好奇,不断有读者打听他所在的那个小村庄,也有许多人专程到那里寻访。

    ■感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做新闻也是如此,需要记者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然后把自己内心的感动或惊喜化成文字,传递给读者。

    从事社会新闻报道6年,我每天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基层老百姓,听着每个人背后各种各样的故事,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细节,也享受着种种发现带来的惊喜和满足。

    许多时候,写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细节处的感动。例如,乡村医生口中那一句朴实的期待;“疯子鹰”的独特创意中透露出的对中国的迷恋;普通的农村老人身上那份纯朴的快乐;抑或是,当我看到一对金婚老夫妇不经意间牵手微笑、看到流浪儿童面对记者时的复杂眼神……惊喜或是感动,写作的灵感油然而生。

    我喜欢采访一些普通的“小人物”,喜欢倾听他们真实的话语,喜欢从他们的动作和语言中触摸到心灵的悸动,然后把这份悸动传递给读者。在我看来,记者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快乐就在于此。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上一个:桂林会议交通抢红灯”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个:桂林会议案例实施“四化”措施 使基本农田“寸土未丢”
 
 
 
 
友情连接:
广西国旅南宁会议 北海中旅北海会议 桂林火车票 桂林旅游 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国旅假期 桂林会议网 桂林网站建设
桂林机票酒店预订网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邮政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信天游
 
首 页
|
桂林旅游
|
桂林旅游酒店
|
桂林会议
|
桂林旅游景点
|
桂林旅游新闻
|
联系我们
 
旅游许可证: L-GX-100273
网站备案号: 桂ICP备202100260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914503005547015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