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高温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词语,37℃、36℃、35℃,记者走遍大街小巷,用温度计测量出企业、街口、公交站等地方的实地温度(本报8月1日4、5版)。
夏日如常,高温也将继续;一些人性化的关怀,会让这个夏天清凉些。
高温天气,比“薪”还是比“心”?
在2007年,国家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去年6月到8月,单位每个月都发了200块的高温补贴。”在市内一事业单位上班的网友“似水沉洍”最近在期望今年的高温费什么时候入账呢,“虽然就是几百块,冰饮开支、家里因开空调多出来的电费,可全靠从这里面出了啊!”
“发钱最实在。”在七星区上班的网友“果儿”说,至于最后怎么花,不是自己说了算。
相对于高温津贴而言,有的网友认为,单位的一些贴心举措更能感觉到“凉快”。
网友“洲”是一名交警,每天都顶着太阳工作。“上星期最热的那一天,支队的同事送了一箱清凉饮料到中队,感觉好贴心啊!从外面巡逻完回到岗亭,开一罐来解解暑,别提有多爽了!”
“每次开完一趟车回单位,总能喝到冰凉的绿豆沙,从外凉到心里。”网友“落枫”说,一碗绿豆沙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这是单位的心意和诚意,“想得就是周到”。
一碗绿豆沙、一瓶清凉饮料,甚至是几个新鲜水果,虽然花钱不多,但却使员工感觉到温暖贴心,“单位做的这些小举措,我心里就会感觉到凉快。钱不钱的,这个时候还重要吗?”网友“燕子”感慨道。
用理念表达城市体贴
网友“飞飞时节”说,高温下,居民、从业工人的劳动保护和健康保障再次被关注。不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讲,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可以融入预防高温的理念。
比如市区的中心广场,看上去很大很空旷,但要找一个遮阳的地方确实很困难。今年三伏天时间长,而且太阳又毒,广场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对于遮阳纳凉设施应该考虑得更多。
网友“冷月夜”也表示,公共建设领域,还应多考虑下防暑降温、防雷电的需要进行合理设计,规范建设,做到以绿降温和防暑。
还有网友建议,是否能多利用和开辟城市地下或半地下空间,作为暑期公共防暑消夏场地,有条件的话在场地中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或志愿服务。
“城市应该有统一的重大高温危害报警和救助体系。”网友“资古柔”建议说,高温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突发,老人街头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我认为现有的医疗报警体系中,可以增加一个号段的高温特殊报警程序,方便大众”。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