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洛瑶寨红瑶女表演长发梳妆。 范南虹 摄

桂林山水最曼妙的是“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奇观。 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 摄
一个是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是国际旅游岛,桂林和海南,都在憋足了劲儿发展旅游。今年7月,海南日报记者借海南省党政考察团赴“两广”考察之机,调查了桂林在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9月2日至5日,借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之机,记者再赴桂林。两次采访,让记者感受到桂林在发展旅游业上有很多值得海南学习借鉴的地方。
去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桂林提出,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世界级、桂林化”的国际性一流旅游目的地。
在刚举办的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桂林市旅游部门负责人透露,仅今年1至7月,该市旅客总人数为1173.15万人次,同比增长19.69%,其中外国游客超过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进80.83亿元,同比增长24.2%。而海南今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累计达1550.56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及外国旅游者仅34.25万人次。
桂林以一个地级市,为什么会吸引如此众多的外国游客,又是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呢?
资源牌:
好的山水要“亮”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自然风光的美丽毋庸置疑。但桂林人并没有沾沾自喜地躺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上享清福,他们想方设法把甲天下的山水“亮”给世人看。
桂林的山,不高,却平地而起,形态各异,更让人惊叹的是,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桂林的水,不浩荡,却清柔婉转,波平浪静,更巧妙的是,山立水岸、水环山行。因此,桂林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在桂林行走,很少见到高楼,挡住眼前的山水。与桂林市民攀谈,他们都知道桂林城市规划有一个原则:不建高楼,尽量控制在6层以下。仅有的几幢高楼,也是多年前建起来的。
而城市不建高楼的好处是,既节省了资金,又给好山好水让出了空间。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从空间上“亮”出好山好水,桂林还加大宣传力度,把美丽的风光主动热情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桂林在宣传旅游资源优势上,非常大气,除了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招商活动之外,还经常邀请全国各地的媒体、作家、画家、摄影家等,前往桂林采风,通过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把桂林的山水推介出去。
民族牌:
以本土风情打动世界
壮家的舞、瑶家的歌、侗家的楼……桂林少数民族众多,各具特色。桂林在旅游产业开发中,非常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打民族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被很多地方当作口号喊,但在桂林,却落到了实处。9月4日,跟随前来参加旅博会的各国嘉宾,海南日报记者也有幸到桂林黄洛瑶寨、平安壮寨去体会了一把。在这两个寨子里,记者见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住的都是本民族建筑,清一色的木楼,杂陈于绿色丰沛的田野间,无论男女老少,不管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景区内从事经营、演出等,都身穿本民族服装,佩戴本民族头饰。相比之下,海南的黎族苗族同胞,不要说住船形屋这样的民居了,除了本民族的节日之外,很少看到他们穿民族服装。
平安壮寨,村民的小木楼外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壮家的汉子轮圆了木锤在制作木锤酥,老阿婆们在屋檐下编草鞋。黄洛瑶寨,居住着60多户红瑶族,红瑶女子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留着长长的秀发,她们一生中只在18岁象征成年时剪一次头发,剪下来的头发交给外婆保存,待出嫁那天与头上的长发系在一起。红瑶女子未嫁人前,头发一律用头巾严实包裹,留给她的丈夫在新婚之夜看第一眼。当天,红瑶族的青年男女给嘉宾们表演了火棍舞、长发梳妆、红瑶娶亲等民俗风情。游完平安壮寨、看完红瑶表演,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席马修·法维拉赞口不绝:“桂林的民风民俗保存得非常完好。”他说,他要向世界推荐:“到中国旅游,一定要去桂林!”
环境牌:
环境是资源也是资产
数次到广西采访,记者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南宁、柳州、来宾、桂林……几乎广西所有的城市都非常重视环境整治改造。
“广西人热情好客,不打扫干净屋子,怎么好意思邀请客人到家里来做客呢?”广西出租车司机黄其状这么朴素地评价城市环境整治。
桂林亦如此,它以10余年如一日的恒心,投入巨资对桂林的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进行改造,并把这些水系相互贯通,形成环城水系,以恢复历史上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景。两江四湖的环城水系由一环、二环、三环构成,目前一环工程已完工并接待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二环工程也将于年底完工。
两江四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欧阳载雄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桂林从1998年提出两江四湖整治工程后,就秉承一个原则:有山保山、有水保水、有古迹保古迹,绝不因为难度大,就把一些难整治的河段给填埋了。不仅不填,还有回挖,桂林历史上原有的木龙湖,早在民国时代就被填埋建了民房,在两江四湖一期工程中,该市拆迁了4万多平方米建筑、开挖近2万平方米土方,将木龙湖重新挖了出来,并以此打通了四湖与漓江的水道。
“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是面双刃剑。”欧阳载雄说,好的环境是一种优良资源,能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效益,而差的环境则是一种负资产。两江四湖一期工程完工后,被评为4A级风景区,不仅使城市面貌得到巨大改善,也提升了桂林旅游品位。从2003年启动夜游“两江四湖”项目以来,该景区营业收入每年增长20%左右,去年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游船收入4500万元。
休闲牌:
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
许多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对桂林旅游的认识都是观光。但事实上,近几年来,桂林旅游开始打休闲牌,希望把观光的游客留下来,在桂林度假、疗养。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转变。“过去,游客到阳朔旅游,通常是早晨从桂林乘船游漓江,晚上即返回桂林,很少在阳朔过夜。”桂林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90年代,阳朔的旅游方式是单一的观光游,旅游饭店不足20家,床位只有1000张左右。游客基本上是游完漓江到阳朔码头上岸,即返桂林,过夜游客很少,每年不足10万人次,游客平均消费20元/人次左右。
为了能让游客留在阳朔,桂林市打造培育了一台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精品山水舞台剧的《印象刘三姐》,每晚从8点钟开始,演两场戏。此举为阳朔留住了大量游客。据阳朔县委宣传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该演出接待游客总人数120多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此外,阳朔开发推出了一系列骑自行车游乡村的乡村游、生态游、文化游、访古游、探险游等多种休闲游览方式,加快了对西街的改造,使其既小资又古典、恬静又张扬!记者曾在阳朔停留一日,住在西街的一家客栈上,对西街风情领略一二:异域风情的酒吧、当地特色的餐馆、浪漫的咖啡店、温馨的客栈……为阳朔留住了游客匆匆而过的脚步。2009年,留宿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旅游平均消费增加到378元/人。
其实,不仅是阳朔,桂林市城区也是通过发展“夜游经济”的办法,留住了游客,让游客为桂林停驻。桂林精心打造的“两江四湖”,就是一道美丽的夜景,通过晚上乘船游桂林,延长了游客在桂林逗留游玩的时间,增加桂林旅游总收入。
桂林旅游经验,不止上述种种。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等七大特色文化。因此,桂林在旅游产业的规划、旅游项目的确立、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上,特别强调其地方厚重的人文历史、多样的民族文化,大打文化牌以提升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软实力,力求历史文化与山水文化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使之成为桂林旅游经济良性发展的新产业、新亮点,增强桂林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更多资讯http://www.citsg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