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特(Gerardus’t Hooft),荷兰物理学家。他于1999年10月12日和他老师“马丁努斯.韦尔特曼”共同获得了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他第3次来到中国,此次,他是受广州中山大学的邀请,来给那里的学生们演讲的。周末假期,他特地选择了“桂林”,作为他的度假圣地!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他满意的选择。今天,他告诉我,每次来中国,他都有不同的感受,他眼里的中国越变越美好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霍夫特获奖时的情景

霍夫特在芦笛岩接受采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霍夫特热情的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同时说自己来到桂林感到非常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向不大喜欢“闪光灯”的霍夫特高兴在芦笛岩洞口留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霍夫特的夫人(中间)和中山大学的陪同,同时感谢中青旅的热情接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位外国科学家,如此执着的选择“桂林”作为他神往的圣地,这是一件令所有桂林人都自豪的事情!
奖项: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和赫拉尔杜斯.霍夫特
成就: 韦尔特曼和霍夫特所取得的成就开通了设计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道路,这种计算机可以完成现代计算机耗时几千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简介:
1999年10月12日,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荷兰物理学家马丁努斯.韦尔特曼和他的学生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双获殊荣,因在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涉及了量子物理学的复杂领域,通过研究组成原子的分子单位,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主持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的瑞典物理学家塞西莉亚.亚尔斯克说:“他们在了解基本物质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领域走在了前面。”而同行的物理学家表示,韦尔特曼和霍夫特所取得的成就开通了设计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道路,这种计算机可以完成现代计算机耗时几千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成员佩尔.卡尔森说,运用基础量子力学理论建造的量子计算机,将会在未来10-20年内诞生。美国科学家曾经担心,这种计算机问世后可在两周内解开美国军方最机密的密码,从而窃取到核武器的控制权。
韦尔特曼生于1931年,现年68岁,他和霍夫特共同工作了30年,致力于物理学研究。据负责颁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说,获奖的消息令韦尔特曼“大为震惊,不知所措”。霍夫特现年53岁,他是一位兴趣极为广泛的物理学家。22岁时他希望从事高能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接受韦尔特曼的指导。他们从此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以60年代英美科学家建立的“微电子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创立这一理论的科学家后来赢得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