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岑在广西馆内
在世博园各展馆里,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展馆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展馆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最先知道。这群人就是展馆里的讲解员,可以说,他们是与世博会接触最亲密的人。
今天,晚报向大家介绍他们中的一员,她可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桂林姑娘,从她口中,你可以了解到讲解员的世博生活。
受访者:汪岑
身份:上海世博会广西馆翻译讲解员
档案:现年25岁,广西大学外语专业研究生,曾就读于广西师大附属中学、长海实验学校
“干脆叫我火龙果吧”
世博会园区内志愿者的服装是上白下绿,因此他们戏称自己是“小白菜”。
联想到“小白菜”,汪岑给自己取名叫“火龙果”:广西馆讲解员的服装是一件粉色立领旗袍,肩上印有金花的小披肩,整套衣服高贵典雅,并带有浓郁的广西特色,像广西特产的火龙果。每天,汪岑都要穿着它,漂漂亮亮地在世博会上向全世界的客人介绍广西。
因为世博会要持续184天,广西馆在园区附近租了数套民房,供工作人员居住,从那里到园区,步行只需要20分钟。汪岑和另一名讲解员被安排在一套三室一厅的房间里。
这次来上海,随团的还有两名厨师,专门负责为展馆工作人员供应“家乡饭”。
衣食住行等后勤工作都有了保障,讲解员们就有力气干活了。
“我们是广西的脸面”
经历了世博会试运行,和世博会开幕后最初几天的火爆,汪岑已经迅速适应了世博会的生活节奏。
讲解员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工作,早晚班由同一组讲解员担任。
世博会每天上午的开园时间是9点钟,如果上早班,汪岑要在7点钟起床,洗漱准备。出门前,汪岑还必须化妆,这是广西馆对讲解员的要求,眼影、眼线、腮红,脸上每一处都不能马虎,毕竟现在自己是广西的脸面。
全部准备停当,汪岑要在8时30分前赶到展馆打扫卫生,这样,一天的世博生活就开始了。
“工作时我也有私心”
汪岑的工作职责是英语翻译讲解,上班时,她就会微笑着站在咨询处,等待外国友人的到来,并领他们参观广西馆的点点滴滴。
世博会开幕前,汪岑手里只拿到了广西馆讲解词的中文资料,上岗前,她要自己先将资料翻译成英文,再把材料背得滚瓜烂熟,这样才能保证不让外国客人问倒。
广西馆设计独特,异彩纷呈,光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就有好几件,而因为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广西馆里每个讲解员的导游路线都是随机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汪岑自然不会落下介绍自己家乡的好机会。每次有外国友人走到汪岑面前寻求帮助,她就会“自私”地把对方首先带到象鼻山前,从桂林山水开始,向外国客人介绍广西。
“Oh,it'sbeautiful!(真是太美了)”这是汪岑最喜欢听到的话,每当碰到这种机会,她会立即从讲解员变成推销员,多说几句桂林的好话,并建议对方说,“welcometomyhometownGuilin(欢迎你去我的家乡,桂林)!”
“大家都相信广西馆能带来好运”
讲解员们不仅对展馆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展馆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也最先知道。
广西馆内有一座天然香樟木瘤加工成的“国之重器”大鼎,大约齐腰高。世博会试运行时,不知是谁无意中将几枚硬币扔入鼎中。
让人没想到的是,开园后,进入广西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鼎里有硬币,于是依样画葫芦,都往鼎里扔几枚硬币,没带硬币的客人就扔钞票。
汪岑说,“我们的讲解词里完全没有这个内容,但现在鼎里的硬币每天都会增加,因为客人们都觉得,把硬币扔进这个价值连城的宝鼎中,自己就会交好运。”
每天下班后,汪岑就和她的同事们分享当天园区里的这些趣事和快乐。
“自己都忙不过来还要去‘救火’”
别看汪岑穿着美丽衣裳,亲身体验着世博会的精彩,其实在她风光的背后,付出的是艰辛。
虽然整个广西馆有工作人员近百人,但实际每个工作时段,负责接待的只有3个讲解员和1个翻译讲解员,也就是说,他们4人要连续负责3至6小时的接待工作,并且接待人数是以万来计算。汪岑说,“试运行时,广西馆有一天涌进10万人,正式开园这几天来人数也不少!”
向一位(组)外国友人介绍广西馆,汪岑大约要花15到20分钟的时间。5月2日下午,她一共接待了近20位(组)客人,上班6个小时,嘴几乎一直没有休息,“即使没有外国客人,我也不轻松,因为必须站在咨询台待命,中途不许坐、不许休息、不许聊天打手机。要是中文讲解员不够,我还要去‘救火’。”
每次下班,汪岑都累得不愿说话,“如果不是餐厅就在回家的路上,我肯定会连饭也顾不上吃,直接回家躺倒在沙发上。”
虽然累,但汪岑还是很自豪,很满足,“能在这么广阔的平台上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我一定会好好珍惜,为广西、为桂林做个好脸面。”
电话:0773--2891333 2897666 2897777 8008793388(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网址: http://www.citsg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