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桂林的荔浦县,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大名远播的“荔浦芋头”。近日,一位籍贯荔浦县的老工程师也是声名赫赫,他的举动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位老人名叫黄日新,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为了给城市流动人口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他于今年3月,自费在北京六郎庄建了8间像铁皮盒子的“胶囊公寓”对外招租,想通过这一举动为社会做示范,推动流动人口住房的立法。
记者通过电话方式,采访到了这位和桂林颇有渊源的老工程师,了解到胶囊公寓的情况。讲到自己的家乡桂林,黄老希望有机会再回老家看看。他更希望,自己的胶囊公寓,也可以为桂林的旅游业作一番贡献。
“五脏俱全”的胶囊小屋
黄老建造的胶囊公寓是借鉴日本“胶囊旅馆”而来的。所谓胶囊公寓,就是一个个长约2米、宽70—90厘米的“铁皮盒子”,房子虽小,可里面设施挺全。
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黄老的8间胶囊就“挤”在一栋简易楼的顶层。8个“胶囊”分配在3个房间里,里面只容一张单人床,床头可当凳子,设计有一个小隔板当电脑桌。房内有灯、插头、电视插口和宽带口,还有电磁炉、锅灶等。由于条件限制,这些胶囊的租客要共用外面的卫生间和厨房。胶囊对外招租,租金250-300元/月。
黄老觉得现在的“胶囊公寓”还不是很理想,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得更合理和节约空间。“胶囊是隐私的休息场所,”黄老说,“还要有配套的厨房、会客厅等其他空间,而这些空间不但能给胶囊加分,还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想为“蚁族”做点事
黄老是看了一篇关于北京“唐家岭蚁族”的文章后,萌生了建造“胶囊公寓”的打算。黄老觉得这些“蚁族”背井离乡到首都来建设祖国,却落得“没有地方住”的遭遇,他想用毕生最后的时间为他们做一件好事。
黄老决定借鉴日本的“胶囊旅馆”这一模式。经过一番研究,他的“胶囊公寓”获得了国家专利。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社会认可,黄老将胶囊公寓付诸实践。建胶囊时,为了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黄老跑了几十趟建筑工地,做了好几遍对比实验,才最终敲定混凝土板作为胶囊材料,“这种材料防火,消防安全是首先要保证的”。
刚开始,虽然黄老在网上发过租房信息,也贴过小广告,但很多来看房的大学毕业生却并不“感冒”。他们都觉得房子太小,太压抑。而一些前来看房的农民工又觉得租金太贵。
为了推广自己的胶囊公寓,黄老邀请了一些网络志愿者前来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报道、试住,4月7日,黄老的胶囊公寓终于迎来了第一位租客。25岁的山西姑娘张琪提着一个小行李箱入住胶囊公寓。到目前为止,黄老的8间胶囊公寓都已经租出去了,“现在没有空着的胶囊了。”黄老欣喜地说。
与桂林渊源颇深
黄日新老人今年已经77岁了,1933年出生于桂林荔浦县。“我在荔浦县读的小学。”说起家乡,黄老仍旧记得自己所读的小学位于汽车站旁边,和一条公路挨得很近。“13岁时,我就到桂林市里读书了,当时在汉民中学,”提到自己的学校,黄老笑呵呵地说,“估计你们这一辈人都不知道,现在已经改名叫第一中学了。”黄老中学毕业后,考入了贺州一所工业学校,后到北京工作。
黄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他原是水利电力部、能源部和电力工业部电站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也是我国著名的工业专用阀门专家和电站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专家。他还负责主编和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工业大型工具丛书。
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社会上对黄老的胶囊公寓褒贬不一,有说他热心肠的,有骂他作秀的。但黄老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我最终的目的就是为流动人口做点事,我不怕人骂,顶多把我骂到八宝山。但我会坚持。”
想为家乡旅游业作贡献
黄老对自己的胶囊公寓寄望很高,他表示,“胶囊”不是只为一个城市设计,可以在全国推广。当他得知桂林发展变化很快时,他开心地说:“如果家乡有需要,可以在桂林也建几所进行示范。”
黄老认为,桂林是旅游城市,有很多流动人口,建造一些环境好的胶囊公寓,很有发展前景。“日本的‘胶囊旅馆’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成功经验了,他们行,我们也能行。”
黄老特意询问了桂林的房价,他希望未来能有房产开发商等项目人士和自己合作,可以借机把“胶囊”发展到旅游城市里,同时保持低廉的价格优势,条件好价格低,自然有人愿意租住。
后记
采访快结束时,黄老说马上又有另一拨媒体要赶来采访了。自从胶囊公寓被媒体报道后,黄老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待各方媒体,档期已排满了,刚跟港台媒体录制完节目,又要接受英美媒体的采访。黄老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这么折腾了。对于家乡媒体的采访,黄老很热情,他还一再强调,如果真有人乐意在桂林推广这个项目,一定要通知他,也为家乡作点贡献。
电话:0773--2891333 2897666 2897777 8008793388(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网址: http://www.citsg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