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支荣 通讯员林益慧)药店里的不少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其包装与正规药品“神似”,且有的标有治疗功效,市民一不小心就会误把这些非药品当药买,这对市民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风险。去年11月、12月,市药监局等部门专门开展了药品经营企业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
非药品仿冒药品花招多
在一些药店买药,营业员往往向顾客极力推荐疗效如何如何好的药品,可买回家给内行人一看,原来是仿冒的非药品。很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大多有这样类似的经历。
记者了解到,如今非药品仿冒药品手段五花八路,市民要购买到正规的药品还真有些“头晕”。据药监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市场上非药品混淆药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5类。
一是仿冒药品名称和包装;二是产品名称使用功能性语言或含有暗示对疾病治疗作用;三是在产品外包装和说明书上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或直接标示产品功效;四是产品文号混乱或无批准文号、随意冒用文号;五是在减肥、降糖、改善性功能等保健食品中添加药物成分等。
五部门联合打击仿冒药品
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违法行为,涉及多个部门。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工商局等五部门联合行动,确保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去年11月、12月,专项行动重点检查了市区药品零售企业。对食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化妆品等六大类产品进行了检查,主要查看产品标签(含包装盒)、说明书,是否存在宣称具有功能主治、适应症或者明示预防疾病、治疗功能或药用疗效等;产品名称与药品名称是否相同或类似等。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两个月期间,仅药监部门就检查了100多个产品,对涉嫌非药品冒充药品的产品均依法进行处理或移交其他部门处理。目前非药品冒充药品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需探索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买药请认准“国药准字”
除执法部门加大打击非药品冒充药品违法行为以外,市民平时购买时该如何进行识别?市药监部门工作人员支了几招。
首先,市民要选择去证照齐全的正规药店或者合法的医疗机构购买。买药时一定要仔细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标有“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是药品生产单位在生产新药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后,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相当于人的身份证。可在国家药监部门网站上(如www.sfda.gov.cn)上的“数据查询”栏进行真伪查询。
“国药准字”格式为: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如:化学药品使用的字母为“H”,中药使用的字母为“Z”等。只有获得此批准文号,药品才可以生产、销售。其他诸如“国食健字”、“卫食健字”、“卫消字”等批准文号的均不是药品。
广大市民购买时也要多注意,如药品包装粗糙、色调差、套色不佳、字迹模糊、文字说明中常出现错别字等,一定要慎买。
咨询电话:0773--2891333 2897666 28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