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壮寨从种水稻到发展旅游,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也从“抢着往外走”到“纷纷往回跑”。
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店,卖起了小工艺品。
李博达和廖超海夫妇回到寨子里,跟家人一起经营起了酒店。他们通过建立网页,把相关信息发布到网上,让酒店实现网络化经营。
3月16日上午,飘着小雨,春寒料峭。记者在平安壮寨临山而建的街道上,看见到此旅游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曲曲折折、层层叠叠的梯田,从河水湍急的山谷,到白雾缭绕的山巅;凡是有泥土的地方,梯田都会延伸到那里。
行走在这半山腰的山道上,两旁各色的小商铺摆满了各种工艺品、当地的土特产。各种特色的酒吧、咖啡馆和各色农家旅馆并肩而立,沿着青石板路向山顶延伸,让人恍然如同行走在阳朔西街。只不过雄奇瑰丽的梯田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这一切别有一番风味。
几百年来,平安村的先民们在金江河畔的龙脊山坡上开垦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以种植水稻为生。然而,谁也没有料想到,十几年前因为发展旅游,让村里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村里人几乎家家都开起了农家旅馆,吃上了旅游饭,已经很少有人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了。村里的吊脚木楼背靠山坡,一幢挨着一幢。
记者在一家叫“银田酒店”的农家宾馆门口,发现了平安村里已经很难见到的几把砍刀和刀篓。正打量着,一位身材偏高的老年人走过来跟记者打起了招呼。他叫廖志于,62岁。
“家里只有一幢木楼,还想再给大女儿起一幢,早上把家具收拾了一下,准备上山砍竹子。趁着这段时间,赶快把该收拾盖房子的东西都收拾好。”在平安壮寨,平时上山劳动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曾经为了摆脱贫困,山里人通过读书、打工、外嫁,纷纷走出去
廖志于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平安村有180多户人家,800多人。“以前,寨子里的人就靠种点稻谷和玉米等自给自足。山里又没有路,太封闭了,所以穷。”
“那个时候,饭能吃得饱,但没有钱用,大伙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大家最大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能到山外面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廖志于说。
平安寨里的人都知道,廖桂宣老人的大儿子廖意奎是寨子里最早的大学生,也是通过考大学离开平安壮寨较早的人之一。廖桂宣家开的民族酒店就在银田酒店的旁边。
记者踏上民族酒店的楼梯,掀开门,看到火塘边一位老人。当记者对她说想了解下廖意奎当年考上大学的事情时,已经60多岁的她感到很惊喜。
生于1970年的廖意奎跟很多农家子弟一样,是通过升学最终而跳出“农门”的。上世纪80年代末,通过桂林地区高中考入广西民族学院,学习计算机,毕业后留校。特别是那个年代在寨子里的人看来,留在大学当老师了,那就是教授了。
廖桂宣给记者特别提到的是:廖意奎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将他名字中的“意”改为“义”。如今在百度里键入“廖义奎”,能发现“广西民族大学廖义奎”和他的多部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著作。
廖意奎所走过的路,也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能走的比较少的路之一,毫无疑问,对寨子里的人影响是巨大的。廖意奎通过升学离开寨子后,一同带走的还有他的户籍,从此离开他从小生活的平安壮寨。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廖意奎升学离开寨子的前后,寨子里有点头脑的人就开始到外面去打工当兵,通过各种方式纷纷离开。有一部分在外打拼的平安壮寨的青年人,就再也没有回去。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寨子很多姑娘,无论是通过升学还是打工,外嫁的很多,回来的很少。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寨子里的青年人要娶媳妇实在不容易。不要说是姑娘们,就是寨子里的青年仔自己也想着逃离。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影者、背包客走进山寨,村民生活改变了
几乎是在寨子里的青年人“走出去”的同时,一些人正从外面“走进来”。也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以后寨子的根本面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平安壮寨还没有通公路通电,一批人扛着摄像机,大包小包,在春天或者夏天之时成群结队地来到寨子里,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爬山摄影、摄像,直到天黑才回到寨子里。
特别是1994年5月,时任桂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的李亚石,与央视合作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纪录片《龙脊》。摄制组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完成了拍摄工作,《龙脊》电视纪录片一经播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从此,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来到这里,把龙脊的平安、龙脊、金坑的美景通过镜头传递了出去。也因为他们的推动,1990年,从龙胜通往平安的第一条公路修通。路的修通,地理位置的优越,秀丽的风光使得平安壮寨成为龙脊镇第一批旅游开发景区。
“那个时候,县里的公路修到了平安寨子的山脚下,摄影人、背包客来了,就住在村民家里,吃当地的土鸡,喝油茶。”廖志于说,那时只不过是大家来没有地方住,村民就让来的游客吃住在家里。慢慢地一些村民就把家里的木楼改造成简易的宾馆,卖一些家常菜。
因为每年春夏之际,梯田里放水的时候,波光粼粼的。1998年,廖志于把自家的宾馆起名为“银田酒店”,卖一些土鸡等日常的土菜。
平安壮寨的党支部书记廖元壮告诉记者,也就是随着公路的修通,寨子里七星伴月、九龙五虎、二龙戏珠等景点的开发,摄影人和旅游者越来越多地涌来,给当地带来剧烈的冲击。
村民的收益增加了后,一方面逐步由传统的种植业向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用赚到的钱供小孩外出读书。
旅游业红火,姑娘不再外嫁,大学生和打工者也纷纷回到了寨子
廖元壮告诉记者,旅游的发展特别对“80后”的这一代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外面的旅游者正陆续来到平安。当他们长大外出读书后,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正是他们,用自身亲历的变化和在外受到的影响,回到平安,参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和建设。
生于1986年的廖业榜正在装修房子,2010年,在临街的路旁,她家投资100多万元开了一家酒店。酒店的一边临街,一边悬空。
廖业榜中等个头,说起话来快言快语,跟城里一般的姑娘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在廖家的酒店里,大块的立地玻璃外是大片大片的梯田,烟雨迷蒙中宛如仙境。从小亲眼看到摄影者背包客的到来对寨子的改变,廖业榜读书的时候自己就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自己设计的酒店里全部用实木家具,外文书籍放满旁边的书架,与普通的酒店截然不同。
廖业榜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也是在四川读完大学来平安旅游的时候认识的,因为喜欢这里的宁静就定居了下来。她婆婆调侃说:“培养了个大学生,最后留在了山上。”
而廖志于一家就有4个“80后”大学生,这在寨子里是不多的。他告诉记者:“两个女儿都是大学生,都结婚了,对象都是大学生。”更让廖志于开心的是,两个女婿都跟着女儿来到了寨子里。
廖志于的小女儿廖超海还在读大学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梧州市岑溪市的李博达。大学毕业后两个人曾一起到山东打拼,李博达还考上当地的公务员。然而,2010年前后,寨子里的旅游发展得越来越红火,特别是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暑假期间,来的客人多得甚至都得打地铺。
李博达看到寨子里的变化,毅然辞职,跟妻子回到了寨子里。他没有说如今在家开宾馆的具体收入,只是说如今家里有16间客房,旅游旺季的时候,每间客房的价格能达到300到400元,甚至更高;平时的房价都能达到100多到200元,所以如今寨子里有条件的人家都想办法建房子。
其实,像廖志于家的这种外来女婿上门的情况,在平安壮寨并不少见。廖元壮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想尽法子往外走。如今寨子里的姑娘基本是没有人想嫁出去了,反而外面的小伙子纷纷来到寨子里上门了。寨子里平均大约两户人家就有一个大学生,而目前留在寨子里的大学生最少有80多个,“80年后”的基本都回家了。如今,在外面的大多数都是“90后”。
而廖意奎的母亲,如今跟小儿子经营着一幢有4层22间房的酒店,家里的状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也从来没有想到大儿子当年一心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外面的人纷纷抢着来。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