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外表,很难相信这是一家专治“疑难杂症”的小诊室。
沈月已获得“确有专长”人员资格,只要通过一系列考试就能穿上“白大褂”正式行医。 8月3日、4日,一个由桂林市卫生局主办,针对我市“民间中医”的免费培训班将在桂林市中医医院传统中医药大楼九楼正式开课,该培训班邀请副高职称以上中医专家讲解“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知识。截至昨天,已有130多名“民间中医”报名申请参加培训,报名情况火爆。
若干年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这两个文件分别规定,从事中医服务活动必须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民间中医”,只要确认有传统医学师承或有专长,在通过考核考试后有资格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然而在桂林,能够通过考试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民间医生”并不多,因此今年,市卫生局针对他们而开办的培训班应运而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培训班的开办,除了帮助“民间医生”们,其更深层的意义,是为了让中医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散落民间的中医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据桂林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中医执业(助理)医师927名,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比重9.93%;中医执业医师866名,占全市执业医师比重11.77%。
不过除此之外,大量没有获得医师资格证的“民间中医”及“民间名医”散落在我市各地,用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说,这样的“医生”有多少,根本无法统计。
兴安人朱玲就是这样一名“民间中医”,听说她专攻骨伤,过去在老家颇有名气,还开过诊所,治好过几个重病号,很多人慕名找她治病。
7月27日,记者来到兴安县城,见到了朱玲。采访中,村民老何老远就认出她来,赶紧走过来打招呼。
老何过去和朱玲是邻居,2002年,老何的儿子摔断了腿,在当地一个正规小型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后,小何的腿依然发黑。
小何出院后,老何又找到据说治骨伤“比较狠”的朱玲,请她给小何治一下。朱玲用敷草药加正骨的方式治疗小何的腿,一个月后,小何腿上的黑淤全部消失。
年近五十的朱玲告诉记者,她治疗骨病的手艺是家传的,自己17岁时跟随母亲学习中医知识,从2000年开始出诊治病,给慕名而来的乡亲们诊病。
和朱玲一样,临桂县的冯林也是一位“民间中医”。他跟随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学习医术,也自学考取了药师资格证,比较擅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因为这门手艺,冯林还在当地卫生院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没有执业资格证,只好离院自己开药店。记者采访时,还有人来找冯林诊病。
桂林市中医学会会长杨斌告诉记者,师承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传统传承方式,在清代以前,中医一直以这种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从清末开始,有少数的中医学校,1950年后,各地才普遍开始建立中医学院集中教授学生中医理论知识,即便如此,师承仍是如今中医传授的重要方式。
杨斌说,像朱玲、冯林这样的“民间中医”在桂林为数众多,尤其是在乡镇等偏远山区,“民间中医”是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客观上承担着部分基层卫生服务,“很多‘民间医生’确实能诊治一些小毛病。”其次,一些退休的老中医自己开办门诊,也收了一些弟子学医,这种情况在“民间中医”里也比较普遍。
“民间中医”新出路
虽然如杨斌所说的那样,“民间中医”是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但在现实情况中,部分“江湖郎中”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谋取私利,甚至带来了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后果。
因此在2003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同时,卫生部门也对民间中医进行整顿,一些没有行医资格的医生确实从此不再行医卖药,正规中医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
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阳旭升介绍,《条例》的出台,确实有利于整顿医疗市场,保障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安全,但也把一些确实有专长、能行医的“民间中医”的行医之路给切断了。因为按照《条例》规定,通过祖传、拜师、自学等方式掌握的中医技能,即使有成功治疗的病例,也不能从事中医服务活动,要想从事这一行业,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而按照相关规定,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必须是正规医学院校毕业,以朱玲、冯林的文化程度,很难考取行医资格。
因此,在《条例》出台后,朱玲、冯林们不得不转入地下。
2004年,朱玲关闭了自己位于兴安最繁华地段的门诊,转而在老城区的一所旧房子偷偷继续“行医”。记者去到那里时,要不是看到门上贴着“疑难杂症”等小字,很难想象这里有治病的医生,而一踏进旧屋,就能看到一块2米多长的大广告牌,这是原来门诊的大招牌。朱玲说:“不敢再挂牌子出去,毕竟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
与此同时,冯林也离开当地卫生院,开了一间小药店。他只为朋友介绍来的病人诊病,因为他毕竟是“无证行医”。
正当“民间中医”在为无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而只能隐藏在灰色区域里谋生时,国家出台的一个新文件,给了他们新的出路。
2007年,原卫生部《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根据该办法,“民间中医”只要确认有传统医学师承,或者确有专长,在通过一系列的考核考试后,即有资格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办法》规定,师承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并连续跟师学习满3年,指导老师应当同时具有中医类别中医或者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中医或者民族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或者民族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等条件;申请确有专长考核的申请人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其从事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年限的材料及两名以上执业医师出具的证明其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材料。
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阳旭升介绍,出台《办法》,是综合考虑到“民间中医”这一群体的特点、优势和困难,一方面让他们能够继续合法地谋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优化、丰富医疗资源,让基层百姓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
“民间中医”转正之惑
看到《办法》的出台,朱玲、冯林们异常兴奋,不过在实际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考证”这件事,并不十分容易。
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阳旭升介绍,《办法》实施以来,桂林市每年都有数十至上百人参加“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但通过率不高。2012年,桂林报名参加考核考试的有70多人,通过的只有10来个,而能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就更少了。而记者了解到,有正规学历的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总通过率也只有40%左右。
据了解,“民间中医”们参加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分为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两部分。对于在民间“行医”多年的“民间中医”来说,实践技能难不倒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综合笔试这个环节,却让他们叫苦不迭。
通过审核,学中医针灸的沈月因“有专长”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资格,遗憾的是,参加考试时,她被卡在了综合笔试这关。她说:“别人要学五年的东西,我们要在短时间全部掌握,加上我们年纪又大,实在难以完成。”
无独有偶,付毅最担心的也是综合笔试,他连续两次考试都输在综合笔试:“笔试考的理论非常庞杂,我们记都记不过来。”而且,付毅说,中医理论本来就是一整套辨证体系,平时读懂这套体系已经是十分费力,而笔试中的考题更是“绕弯”。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心肝脾肺各有所主,在考题中,一般只是给你一个关键词,比如“虚劳、肺痿鉴别”其实就是从侧面考验你对各脏器及所主功能的理解。
记者查询今年报名考试的考生名单,补考的考生都只需补考综合笔试环节,而实践技能一环在往年考试中早已通过。
正是针对“民间中医”综合笔试环节难通过的这一情况,市卫生局今年为“民间中医”们免费开办培训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在综合笔试中发挥更好的水平。
复兴桂林中医文化
除了帮助“民间医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为他们合法行医、谋生创造条件,丰富基层百姓医疗资源外,市卫生局开办培训班,同时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中医文化,让中医在现代医疗中发扬光大。
市中医学会会长杨斌提到,目前,国家很重视民间中医的收集和整理。今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的传承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特别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民间,充分挖掘、整理、研究民间特色的诊疗和方药,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和适宜技术。
杨斌表示,这几年,汇集基层百姓医疗经验的书籍《民间良方》、《民间验方》在桂林热销,市中医院对书中部分药方进行过论证,发现这些药方是有效、安全、省钱省力的,而在这其中,就有来自“民间中医”的药方。“因此,帮助‘民间中医’通过考试,提高民间中医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对于吸引他们合法从事医疗职业,收集民间医疗智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桂林市卫生医疗机构对“民间中医”十分重视。
杨斌介绍,针对桂林中医环境的整体情况,最近市卫生局正在编写《桂林市中医药复兴规划(2013-2020)》(简称《规划》)。
在编写《规划》时调研发现,目前桂林市中医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其中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草医的管理和传承面临难题。
为此,《规划》特别制定任务,要加强民间中草医管理培训,并具体部署,要求相关部门组织对全市未取得有效行医资格,但掌握部分民间医药技术和方法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参加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资格。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推进将民间中符合条件的具有中医一技之长人员,通过考核和评议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乐见民间中医“转正”
陆汝安
未有现代医学之前,中医已经发展了数千年。虽然其科学依据依然存在着争议,但毫无疑问,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轻易否定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显然不智。
比如说大量存在于民间的中医偏方和良方,尽管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验证,也不否认良莠杂存、泥沙俱下,但其中也蕴藏着很多宝贵的医药财富。即使在现代医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医药机构从民间大量收集药方,进行甄别验证以研发新药。比如说举世皆知的治疟疾用药青蒿素,正源于中医药方,今人屠呦呦从古人葛洪的《肘后方》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得到启发,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因此而挽救了千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而对于大量存在的民间名医、草医视而不见,亦不可取。这些民间名医、草医,也是中医传承的载体。他们虽然多年来游离于正规的医疗体系之外,但往往以独到的方子,专长于治疗某些领域的疾病。一些家族传承的名医,更是固守中医的传统和精髓,精于望闻问切,辨证施药。这些民间名医的形成,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结果,他们为保障老百姓的健康,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在医疗资源短缺的当下,民间中医的存在,可望成为正规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尤其是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收费低廉的民间中医,更为他们提供了可行的医疗救助。
因此,对于民间中医,与其视而不见,不如予以扶持“转正”。桂林有关部门此次免费为民间中医开办培训班,应当说是及时的、有必要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民间中医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之后,能够“转正”,继续发挥一技之长,救死扶伤、为民服务
当然,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严格监管,警惕一些骗子打着“中医”的幌子,牟取钱财、害人性命,不能让这些败类,坏了民间中医的名声。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