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然而,走在香港街头,内地人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虽然车多、街窄、七弯八绕,但车速快、行人少,几乎少见汹涌的人潮和一塌糊涂的堵车。尤其行人,几乎不用“日晒雨淋”,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行在林立的楼群间、地底下到达各处,无处不在的自动扶梯甚至能把你从山脚带上山顶。
除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排队和秩序外,这一切,还与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有极大关系,而香港铁路公司就是其中的推手之一。地铁建设历来争议颇多,包括造价成本高、短期内很难盈利等,而港铁公司却是全球少数几家盈利的地铁运营商之一。
参与“美丽广西港澳行”的自治区经贸代表团部分成员考察了香港铁路公司,学习港铁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铁路+物业”的模式让多方共赢
成立于1975年的港铁公司,负责运营香港市区9条地铁路线及1条机场快线,并在新界西北提供轻轨服务,总长超过200公里,日均运量超过440万人次,占香港公共交通运量45.4%,目前资产总值1979亿港元,市值约1455亿港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占股76.7%。
香港政府投资的企业,为何能实现立体交通与赢利的双赢?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在于港铁公司成功采用了“铁路+物业”的模式。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从规划方面,还能从财务方面,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式支持轨道交通网络发展。
据介绍,成立初期,港府注资321亿港币支持铁路建设,同时将铁路沿线未开发土地授予港铁,让地铁建设与沿线物业开发相捆绑,以副业补充主业。港铁代政府履行“招标代理人”的角色,即对自有地皮规划卖地条款,公开市场招标令发展商与港铁合作开发,卖点则是地铁直通小区。在物业发展的分工上,港铁与地产开发商角色明确:港铁负责修建铁路,开发商则需要承担所有的开发成本,包括地价和施工成本,并承担开发风险,港铁同时扮演了监督施工的角色,在竣工和销售时分得部分利润。
在这个模式下,港铁用“珠链式”发展串起了香港大部分商业住宅楼宇,成功解决了城市不断膨胀、缺少空间的难题。这不但让香港市民能享受到一个效率高、服务好、票价合理的铁路交通系统,而且提升了地价,每年为政府带来庞大收益。
过去30年中,港铁公司已开发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地产项目,为香港建造了大量优质住宅、办公楼、购物商场及酒店,其中就包括了高118层的环球贸易广场及坐落于香港岛高88层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这两个是香港最高的地标建筑物。据介绍,至2011年12月31日,政府从中收益达1965亿港元。
广西的发展怎样借鉴港铁模式
自治区商务厅厅长王乃学说,内地通常是“交通+政府”的模式,交通躺在政府身上,政府负担很重。香港采用“铁路+物业”的模式,地铁通过有效模式让市场来建,政府是最大受益人,此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广西机场管理集团董事长唐琮沅说,香港政府在前期扛了90%的债务,先有轨道交通,后有房地产开发,不仅还了前面的钱,还赚了不少,广西在机场建设上将考虑借鉴此模式。
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韦勇球说,广西不但要学习香港的先进理念,还应学习香港面向市场通过市场加快运作这条经验。政府在转变职能、加强领导、加强总体规划监督的同时,更多要设计组合好项目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专业团队、机构组团参与项目开发和运营。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