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找不见孩子的父母焦急得满头大汗,走失的儿童在那边又急得哇哇直哭,这样的情景在周末时在南宁动物园、凤岭儿童公园等地时常看见。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上述场所每天都接到一些粗心父母的求助,请求广播为他们寻找走散的孩子。
据警方案例显示,在公园、车后座、商场、游乐园、动物园、逛街、快餐店、超市、科技馆和晚会现场等10大场所,孩子容易走失,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走失儿童占了大部分比例。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忙碌而疏于给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孩子在走失的时候失去了这道保险。
执勤民警
“捡”到“三不知”小孩
“那么小的一个男孩独自站在安全岛上哭,肯定有问题。”南宁市北大警务站站长覃革说,5月10晚上他驾驶警车执勤经过北大新阳路口时看到了这样一幕。
这名男孩大约三四岁,不管民警如何问他都不回答,只是不停哭泣。见男孩旁边没有成年人,而自己又赶着执行任务。于是,覃革将与同事将孩子抱上警车,带着孩子去执行任务。
执勤结束后,民警们先是买来棒棒糖等小食品对孩子安抚一番,这才将孩子的哭声给止住。由于孩子依然说不出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民警只好带着孩子在北大路、新阳路一带兜圈子,看能否找到孩子的家。同时,民警与110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查询是否有相关报警。可是,中心反馈回来的情况都与这个孩子无关。
当晚10时30分,当民警们各种方法都试过无效后,准备把孩子送往儿童福利院过夜。这时,指挥中心反馈信息称有一个报警信息与民警“捡到”的孩子相似。不过,报案人所说的孩子特征,与在警务站的这位孩子出入很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民警将孩子送往位于龙腾路新阳南市区的报警人地址。经过核实,孩子正是从这里走丢的。
原来当天晚上,这名叫小庆的孩子趁母亲带着他出来与其他小朋友玩时,独自走出了小区。后来走到约两公里外的地方时,小庆迷路了。而小庆的父母发现孩子不见后,也慌了神。在找了1个多小时没找到后,才想到了报警。
走失儿童
最好能说出家长名字及电话
在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儿童在公共场所走失时,应当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前文故事中的小庆即将满4岁,却对自己的情况一问三不知。对此,小庆的父母表示,他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平时也不知道教孩子在走失以后该怎么办。而且,他们也从没有想过让孩子背诵家庭地址和父母的电话号码。
无独有偶,本报不久前曾报道过一名7岁半的小学生,在走失后却不知道求助(详见本报5月7日《7岁半小学生帮同学送书包 不料把自己给“送丢”》)。这名小学生,也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预防走失
城乡家长教育存在差异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对孩子走失后该怎么办的教育上,存在着城乡差异。
“城市里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说出父母的名字、电话、住址。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这方面显然弱一些。”南宁市公安局巡警(便衣侦查)支队110警务大队副大队长陆朝武说,城市里的一般家庭在孩子会说话之后,也就是2岁多时,就会教孩子反复背诵父母的名字、电话、单位和小区名称,且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也会反复对孩子进行相关的安全防范教育。而进城务工人员对跟随自己进城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防范教育,七八岁的孩子还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知道电话,往往是一问三不知。
“在日常的出警中,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走失后,往往是不知所措,问了半天都难问出有效的信息。”陆朝武表示,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出现迷路走失的可能性更大,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应该咋办?
走失孩子尽量在原地别动
潮妈是个标准的都市白领,她告诉记者,在儿子3岁时,她不仅让儿子将家里人的电话号码背得滚瓜烂熟,还反复告诉儿子,妈妈永远都不会不要你,你找不到妈妈时,妈妈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也在着急着到处找你。所以,如果有人说妈妈不要你了,就是大坏蛋,目的是骗你相信他,肯跟他走,让你永远也找不到妈妈。你千万不能相信陌生人而不相信妈妈,要站在原地,谁来也不走动,谁说什么也不能相信。只要死死记住,站在原地不能动,就能等到妈妈来接你。让孩子站在原地不走动之后,向过路人要求按自己报的数字拨打她的手机,通后亲自与她通话。确定电话那头是妈妈后,再把电话交给机主,让他说出他所在的具体位置。
“万一孩子走失了,家长应立即报警,在商场、火车站或公园进行广播,并向其保安或相关工作人员留下联系方式。父母应留一个在走失地点等候,或许孩子会回到走散的地方。”陆朝武说,在等候的同时,还应向走失地点所在辖区的派出所报警,在报警时将走失儿童的面貌、衣着、年龄等特征和走失时间、地点及走失原因向派出所警官进行准确描述,并留下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传呼等联系方式。“家长平时应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家里、邻居的电话号码,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拨打家人电话及向110求助;在平时和孩子玩游戏时,可适当加入走丢或被骗求救的模拟演习;外出时,尽量不要让小孩脱离自己的视线范围。”
新闻链接
教会孩子4个自救技能
第一,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居住地。不仅要记住自己和父母的名字,还要让孩子记住自己住的城市名字以及小区名字和门牌号。
第二,教孩子熟记亲人的电话。让孩子熟记亲人的联系方式,尤其是爸爸妈妈和家里的电话,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拨打电话。
第三,教孩子拨打紧急电话号码。应该教会孩子拨打110求助电话,119火警电话,120救护电话。紧急情况,父母电话长容易忘记,也许这些电话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上。不过一定要记住告诉孩子紧急的时候才能拨打,平时不能乱拨,给人家添乱也不好。
第四,教孩子识别好人和坏人。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可以找老人、孕妇和有小孩子的父母、穿军警制服的人、学生及机关单位或超市商场统一着装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孩子丢了父母该怎么找?网上流传有一个“十人四追法”,称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找到孩子。那么这一方法是否可行?孩子走丢了还应该怎么做?本报请来资深民警,为读者们支上几招。

“十人四追法”示意图。细的搜寻在2公里之内,要到主要的火车站、汽车站去找,也是4个人马上去找。梁莲英/制图
1
十人四追法
南宁市西乡塘公安分局北大警务站站长覃革表示,“十人四追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一概采用这一方法。比如,目前走失孩子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南宁举目无亲,很难发动这么多人力去找孩子。而且,具体寻找方向也要视情况而定。
2
110“神器”
“走失的孩子80%最后是通过110指挥中心找到的。”覃站长说,有不少家长在孩子走失后只顾着到处找,而忘了打110报警。结果,有好心人将孩子送到了民警手中,而苦于没有报警记录,民警也难以找到家长。因此,孩子走失后一定要记得拨打110报警。同时,将孩子的衣着、身高等显著的体貌特征告诉接警员。
3
寻找相片
孩子走失后,需要提供照片通过媒体寻找的,一定要提供能真实反映走失者相貌照片,不要选用艺术照或者卖萌照,因为这些照片可能跟孩子的真实长相不太像。
“耳朵和眼睛,一般变化不大。”覃站长说,一般来说眼睛和耳朵的变化比较小,通过这两个脸部特征有利于辨认。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