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博物馆。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如何把龙隐岩及桂林的摩崖石刻开发出来,寓教于乐,考验着博物馆相关人士的智慧。
▲市民在桂林博物馆参观画展。
5月18日是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6月8日是第8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围绕这两个主题,5月18日,自治区文化厅在梧州市举办了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主要活动之一就是为已建成开放的百家博物馆单位进行授牌。其中桂林就有4家博物馆,以企业主办的燕京(桂林漓泉)桂林啤酒文化博物馆、桂林万通天然矿物标本科普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龙胜大唐湾少数民族民俗陈列馆,性质均为私立。那么桂林博物馆整体发展怎么样?现状如何?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走访。
回忆:一位老人半个世纪的守望
谈起桂林的博物馆建设情况,不得不提起一位叫做张益桂的老人。最近,记者在张老位于太平路的家里见到了精神依然矍铄的张老,他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谈起了以往。
1961年,张益桂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说是文管会,其实就是两三间房子,三四个人,三四张桌子。文物么?其实只有一个小柜子和一个小书架上的百十件瓶瓶罐罐。”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桂林开始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搞城市建设啊,这里一挖,那里一挖,挖出来好多东西,我们文管会就四处去发掘收集,几乎天天都有。”到1963年,基本上已经有上千件文物了。
1963年3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偕翦伯赞赴南宁参加广西史学会成立大会后来桂林游览。抗日战争时期,郭老曾经在桂林呆过,加上他的夫人于立群是贺州贺县人,因此对桂林很有感情。时任桂林市委书记黄云是著名的书法家,很喜欢收藏历代名家真迹及金石拓本,他深知博物馆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张益桂记得,那时候,黄云一个月会来文管会两三次,也曾对他们说:“桂林要建一个博物馆,即便是将来经济困难,作为民房改造我们也要建一座。”因此,郭老到桂林后,他随即请郭老题写了“桂林博物馆”的题词。随即,成立了桂林博物馆筹备处。然而到了1966年,随着“文革”的发生,桂林博物馆的建设被耽搁。
即便是“文革”期间,文物的发掘也没有停止。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桂林市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百废待兴。随着一大批珍贵文物的发掘,例如梅瓶的出土,建设博物馆的事又被提上日程。1982年,桂林博物馆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争取国家资金和自行筹措了600万元,终于建起了桂林人自己的博物馆——— 桂林博物馆。
紧接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文物管理处、靖江王陵博物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及桂林所辖县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张益桂亲眼看到桂林的博物馆建设从无到有,形成以桂林博物馆为综合体博物馆,5个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辅助馆和临桂、灵川等6个县区的8个博物馆,再到今天4个私立博物馆的正式挂牌,桂林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各种博物馆17座。
现状:游客来的比较多,市民去的少
2008年起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从2009年开始,桂林的博物馆陆续开始免费开放,除桂海碑林、甑皮岩、靖江王陵三个遗址性博物馆外。“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外地人来得比本地人多。”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对记者说。因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景点,旅行社不需要出钱,便可以带领游客去游览。类似的情况在李宗仁官邸和桂林博物馆等景点也存在。
16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赶往桂林博物馆,从二楼进入,看到一个长长的横幅,原来正在搞一个画展,进入展览馆,记者看到里面参观的人不是很多。
“平时都这么少人吗?”记者问,工作人员说,现在是早上9点,人还不多,而且这个画展已经办了几天了,开始几天人比较多,现在人少了。去年11月,记者曾也因采访去过桂林博物馆,当时同样也是在办书画展,参观的人也不是很多。桂林博物馆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班时间来博物馆的人相对较少,但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来的比较多。”
紧接着,记者来到桂海碑林博物馆,虽然已是上午11点多,但游客并不多,也很少发现市民出入。馆长韦卫能告诉记者,作为遗址性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免费对外开放,所以平时进来的市民并不多。很多石刻又位于山崖上,很多看不到或看不清,影响了一些市民和游客的游兴。其他如甑皮岩、靖江王陵博物馆都因为是遗址性博物馆要收费,所以除了旅游的游客外,一般市民很少去。
位于中山北路和叠彩路交会处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市文明路的李宗仁官邸,因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区且免费,因此游客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李宗仁文物管理处的副主任韦芳说:“免费以前,管理处的年接待量也就是几万,现在一下子到了十几万,让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也说明我们的馆‘名声在外’。但如何进一步发掘,吸引本地居民仍然是一个新的挑战。”
问题:为什么去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少了?
1988年,桂林博物馆建成正式开馆。一位老馆员告诉记者,那时候市民是排着队来参观的,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钟,人山人海。傍晚闭馆的时候,不得不用一根长木把群众挡在门外。因为以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博物馆,来看稀奇赏文物的人都有,一年就有十几万游客。然而到了2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市民几乎都不知道博物馆在哪,来博物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少。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多博物馆也存在。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观点是,桂林的博物馆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严肃,仍然以传统的收藏和展示为主要内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层次提高了,博物馆相应的提升却跟不上。对此,张益桂建议:“作为历史性的综合馆,尽管陈列主体是不会有多少变化的,但可以从陈列手段、方式跟随时代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改变,比如上海世博会就用高科技手段让《清明上河图》上的人在动。”而桂林的博物馆大多都还处于原始最基本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的展示。像李宗仁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可以说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已经做到了尽头,如何拓展新的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如果从所在的区位来看,纵观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如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即便是区内的柳州博物馆等,无一不是位于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不难想象,市民和游客在逛街的过程中,就可以顺便进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而现在的桂林博物馆,顺着西山公园旁的一条小路进去,走进去却看到一个会所,最后又转了一个弯才找得到,记者也没有看到任何标识,一般人很不容易找到。
调查中记者也感受到,博物馆的服务理念普遍滞后。17日早上9点,记者在李宗仁官邸看到,官邸大门口停了10多辆车,几乎将门口占满。有人告诉记者这是附近一家单位的停车场。记者是骑自行车去的,想找地方停自行车时,工作人员告知:“既不能在内停,也不能在门口停,你自己想办法看停在哪里。”相关的服务配套设施跟不上,让即便是想进博物馆参观的人因某些微小的原因进不了馆。
记者发现,现行的内在体制也使博物馆缺乏一定内在的动力,影响了博物馆积极开拓一条既能赢得市场又能赢得社会效益的路子。
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走访中,专家认为,在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新形势下,桂林应根据城市本身的定位加强人文方面的建设和拓展。有人说,事实上,地球上以峰林溶岩为审美主体的景观绝不止桂林一地,桂林之所以被称为山水名城,仰仗的是桂林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承载,先贤宋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让这座城市名满天下,这些,都依托的是地方人文厚重的积淀。然而,除了名动天下的山水,很多游客对桂林本身的历史还是相当陌生的,特别是对桂林山水的人文历史。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外地游客不知道桂林还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与桂林历史文化缺乏相关的展示有关,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博物馆在建设中的重要缺失。
业内人士指出,从博物馆的定位上来说,现代的博物馆应该增强休闲娱乐功能,注重为游客提供多样的体验,特别是增强游客的参与。荷兰博物馆向旅游者响亮地提出:博物馆是人们求知消遣的场所,而不是招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很多国家都在通过扩展博物馆的其他功能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与展示功能。欧美国家在界定博物馆时,提倡三E功能(Educate、Enter-tain、Enrich),即“教育民众、休闲娱乐和充实人生”。博物馆功能的多样化反映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桂林的博物馆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
2009年,甑皮岩模拟考古乐园的建成开放,让市民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使历史文物走出了陈列室,变得可近可亲,也让参与者在玩中有乐,让人们感受考古是怎么回事。最近,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桂林师专开展的甑皮岩公共考古大篷车进校园主题活动也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桂海碑林在扩建过程中,准备开发桂林石刻文化数字化展示及山水赏游虚拟展示等,就是为石刻保护、研究提供文字与影像信息资料,使文物本体及其所处环境全方位信息得以永存,为文物病害监控、文物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和上班族,还将建立一个“网上桂海碑林博物馆”,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和上班族都喜欢玩手机和电脑,而游客到了碑林也不可能一次全部将碑林看完。如果建立起“网上博物馆”,游客和市民只要用手机或电脑轻松点击就能形象地看到各种石刻及其历史,甚至还有一些游戏,让大家在网上就可以自己动手雕刻石碑,边玩边感受石刻文化的魅力。
目前,集“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发展旅游”的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的甑皮岩占地12公顷,由遗址保护展示区与综合配套旅游服务区组成,包括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文化雕塑园、模拟考古乐园、洞穴考古国际交流中心、先祖广场、特色文化休闲街等项目,正在投入紧张的建设之中。而在桂林城东,投资2.2亿元的靖江王陵大遗址景区也将拟设古迹游览区、尧山索道观景游乐区、宗教文化游览区、生态游赏区、茶文化体验区、乡村文化区,并开发建设靖江王陵重点保护范围外的冷水塘、莫家、社塘、中村一线的民俗文化村落,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服务设施功能。
学者李燕妮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博物馆本身属于遗产类旅游资源,其特征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博物馆公有产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为解决好非盈利性经营与盈利性经营相结合的问题,博物馆加强相关系列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极为必要。只有自身壮大了,才可能真正进行各种业务的拓展和产品的开发,由“输血”改为自行“造血”,这也是博物馆以后发展的必然。
记者在桂海碑林的展览馆看到,里面摆着不少复制的石碑和一些拓片成品及半成品,同时在墙壁上播放着拓片制作的影碟。韦卫能告诉记者,在展览馆内还有演示台,一些游客如果想要学下或观摩都可以去体验一番。这方面属于博物馆业务的延伸拓展,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桂海碑林就开发了各种拓片工艺品种已近60种,现在光是拓片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除了上缴的还能剩余一部分资金。
在探讨博物馆建设时,张益桂说了一句让记者印象很深的话:“我们不缺文物,也不缺藏品,更不缺想法和主意,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人。”他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能科学切实地去执行;同时,从现在我市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博物馆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既有市场影响力又有社会影响力的路子。
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是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遗产旅游的兴起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博物馆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