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们为了生活聚集在这座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这座城市。同样,他们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也推动着这座城市走向更美、更强、更现代。
岁末回首即将被翻过的这一年,桂林的方方面面继续悄然变化,其中不乏耀眼的节点。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尤其是直接参与这些变化的人们,无不充满着成就感,是他们的付出,让2012的桂林变得绚丽多彩。
走近他们,我们感受着这座城市前行的坚实脚步。
“旅游国际论坛越来越高档次”
亲历:
10月11日,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在桂林拉开帷幕。为了这场为期3天的盛会,2012年春节,负责组织筹备工作的市旅游局副局长陈运春就开始忙碌。“按照惯例,这一级别的国际会议需半年前就确定行程。”他说。
而最忙碌的,是论坛开幕前3个月,陈运春每天都忙于安排会议行程和食宿安排、近200名陪同人员的选择和培训、会场布景等诸多事务,还要每天抽空处理上百封来自海外的沟通邮件。“作为旅游国际论坛的永久举办城市,桂林要尽好地主之谊,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布景上的LOGO排序要严格要求,会议间歇的茶点每天不重样……”
正是很多像陈运春一样的人们的努力和坚持,让与会嘉宾感受到桂林的热情和实力,他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桂林组织水平国际一流”。
参与过全部六届国际旅游论坛的陈运春,也体会到了外界赞赏带来的改变——— 论坛的档次、规格越来越高,嘉宾演讲的内容越来越精彩、务实。
第六届旅游国际论坛,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名嘉宾在桂林共商世界旅游发展的未来,其中9个国家和地区派来了旅游局司局级官员,规模、档次空前。
盘点:
六届旅游国际论坛和三届旅博会,这两个越来越耀眼的舞台既有桂林旅游傲首的姿态,又是桂林致力于以成熟、专业会展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当旅游国际论坛不断凝聚影响力,当桂林首届旅博会斩获中国会展业年度大奖和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时,桂林的这一梦想也开始迈进现实。
今天的桂林,仍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发力。今年11月,《桂林市会展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万平方米以上展会最高可获15万元补助——— 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助推会展业发展再次彰显了桂林的决心。
“几年的辛苦换来一份厚礼”
亲历:
第六届旅游国际论坛落幕不久,桂林又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得知这一消息,市旅游局副局长庞铁坚心中大石落定,“3年时间,历经艰辛和波折,但最终有了个让人兴奋的结局。”
全程参与《规划纲要》编写工作的庞铁坚,从2010年开始了忙碌:随同领导到海南考察学习,去北京、南宁汇报听取指示、要求,陪同专家组调研收集素材……
编写《规划纲要》的过程也不轻松,共修改数十稿,其中全部推倒重写就有3次。“几十个国家部委的相关意见,都要融入进去,地方的发展诉求,更要得到体现,光是阅读和消化各种材料就要花去编制组极大的精力。”庞铁坚说,这期间他去过北京10几次,最长停驻时间超过一个星期,却连逛逛天安门的时间都没有。
在熟悉桂林旅游的庞铁坚看来,众多人在这3年里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按照《规划纲要》的指引,桂林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也意味着,桂林将步入全面腾飞之途。
“它将是桂林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给所有桂林人的一份厚礼。”庞铁坚说。
盘点:
自1973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起,桂林旅游乃至整体经济的腾飞,都离不开国家和自治区层面赋予的机遇。
201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广西首部保护漓江的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漓江保护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时隔仅一年,《规划纲要》再将桂林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发展布局。
从自治区到中央的这份“偏爱”,给桂林时下保护与发展创造的外部环境和机遇不言而喻。回溯30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更能清晰感知,这座城市已然步入“二次创业”。
“我们用双手创造园博速度”
亲历:
2012年春节刚过,市园林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李新平便作为园博园第三项目组组长奔赴雁山工地。此时,园博园选址还是一片刚完成征地拆迁的荒地,对于能否顺利开园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也让李新平倍感压力。“很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要凭空建起一个高起点,占地90万平方米的园博园起码要3年,但那时距离开园只有8个月。”
所以,园博园的建设者们没有回转的余地,只能放手一搏。
临时办公室还没搭起,园博园工地已经热火朝天,“累了,就在车里休息一会。”工作协调布置会常常开到凌晨,为了节省来回路途的时间,建设者都住在工地,“没有热水洗澡,只能打点井水擦洗。”
最让建设者们头疼的,是桂林春夏季的雨天频繁阻碍施工,“经常是地上还没干透,又来一场雨。”为了赶工期,只能雨天当晴天用,晚上当白天用。“有的同事孩子刚出生,到医院看了一眼就赶回工地;有的同事推迟了婚期;还有同事的长辈去世了,也不能回去陪伴,这是一辈子的遗憾……”
9月28日,第二届园林园艺博览会如期在桂林开幕。以“绿色、生态、人文、和谐”为特色的桂林园博园充分展示了现代广西园林园艺事业发展水平,赢得了各级领导和观众的赞誉。
那一天,许多建设者都脱去泥泞的衣服,当起了导游和解说。李新平开着游览电瓶车,一遍又一遍地给车上的游客讲解园区设施、景观,滔滔不绝“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这是我们用双手缔造出的奇迹。”
盘点:
总投资近7亿元的园博园对于桂林的意义,不仅是一天迎客8万人次的火爆,也不止于增添了一处特色园林旅游景点。正如中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李敏教授所说,园博园是桂林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投资,它让园林建设为城市发展开路。
实际上,从12年前大刀阔斧地在拥挤的老城区实施两江四湖一期工程开始,桂林就不再把园林当做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而“见缝插绿”,而是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来定位和打造新的园林。
在生态园林城市理念备受追捧的时代,桂林一步步迈出了实践者的脚步。
“这是规模空前的一届农交会”
亲历:
11月中旬,市农业局党组成员陆刚开始着手第三届广西农交会的初步方案设计和预算工作。此时,桂林正式启动广西第三届农交会筹备工作,距离开幕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12月6日,第三届广西农交会一拉开帷幕便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因为它的规模空前。
首先是展区的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设600个标准展位,胜于往届。此外,参展规模也是有史以来最大,共有1000多家企业参加,包括沃尔玛、南城百货等十几家大型超市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的客商来参展或洽谈对接采购。
在陆刚看来,桂林举办的这届农交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筹备而取得如此成功,得益于市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以及桂林会展行业较为成熟的发展和丰富的经验。“一个更重要的优势,那就是桂林农业发展基础良好,拥有大批优势农产品。”
“一进入农产品选择环节,我脑海里立即列出一长串名单,荔浦芋头、平乐淮山、恭城月柿、阳朔金桔……”陆刚说。
为期6天的第三届广西农交会,现场销售额达3.8亿元,其中桂林本地农产品占了2.2亿元。
盘点:
举办了一届规模空前并取得巨大直接经济效益的农交会,展现的不仅是桂林的展会组织水平,更是桂林农业这些年发展的成果。
得益于气候条件优越和农业资源丰富,桂林一直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桂林全面提升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特色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水平,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迈出了新的步伐。如今,已形成了以雁山、临桂、灵川为主的城郊蔬菜主产区,以资源、龙胜等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主产区,以兴安、全州等为主的葡萄、提子主产区,以恭城、平乐、阳朔为主的月柿和沙田柚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5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094元。
“大手笔让桂林变得更文明”
亲历:
今年年初,国家住建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委等部门联合授予桂林“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的称号。这一荣誉,是对桂林致力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最好肯定。
早在2010年,桂林就着手理顺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在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信息交流等领域全面展开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接手这一工作的市住建局工程科承担了统筹协调之职。“因为历史原因,桂林曾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有6成以上的欠账,要么根本没有配套,要么没有按照标准建设。”工程科科长申涌说。
“但市领导的决心从未动摇,经常在全市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及这一工作,为其创造条件。”申涌说,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决心,将桂林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推进得如此之快。
“十一五”期间,桂林完成73条城市道路、16个十字路口过街音响装置等390多个项目、3800多处无障碍设施改造,城市主次干道人行盲道累计总长300多公里,100%的广场、100%的大中型商场、加油站等大型公共建筑增设了无障碍停车位、行进路线图、无障碍标志等无障碍设施。
中国残联理事长王新宪在桂林考察时称赞:“桂林是全国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的标杆。”
对于“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的荣誉,申涌认为“这对于桂林不仅是荣誉,更是文明的一个标志。”
盘点:
当桂林街头的交通信号灯响起滴滴声时,许多健康的人或许并不知道它的用意,甚至会理解为“噪音”,但这并没有妨碍桂林对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孜孜以求。而为残疾人打造“阳光家园”体系、推进廉租房建设、为低收入居民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诸多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举动,更是桂林多年来的恪守与努力。
因为,这座城市相信,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能填补社会发展的裂隙,也考量一座城市的良心和文明程度。
城市,总是不断给人们创造着机遇,而人们也推动着这座城市发展向前。一篇文章,远无法容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2012年所收获的成就感,但我们知道,所有的自豪与骄傲汇集起来,就是这座城市奋发崛起的强劲动力。
桂林会议旅游网转 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