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这么一段台词:“80后这代人,上小学的时候,大学是不要钱的;上大学的时候,小学是不要钱的;没参加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参加工作时,打破脑袋才混一个糊口的工作;不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他们挣钱时,房子买不起了。”这段话很好地描述了走在集体“奔三”路上的80后们的压力与无奈。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誉为“压力最大的一代”的80后们,作为独一代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在事业的攀爬期,也面临着个人组建家庭前前后后各种困惑迷茫。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较为独特的结构,80后的婚恋、生育、赡养等问题也变得并不简单。本报记者就走进这些独一代家庭,看看身边的80后以及他们的父母们如何解答这些生活的命题的。
“我妈妈常说我们是在蜜罐里面长大的,可我觉得踏入社会后我们的压力是最大的。房贷、车贷、结婚、生子都是无形的压力;工作之余还要照顾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稍稍不对就会被说是啃老,不依靠父母又会被说嫌弃他们没用。我爸爸妈妈他们这一代还有兄弟姐妹们一起分担,到我这辈就我一个了。”今年28岁的李翔无奈地说。记者调查中发现,与李翔有着一样困扰的80后,不在少数。武汉大学发布近日一项调查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而该调查还表示,对于来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农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压力尤为明显。
婚恋压力:为什么单身的总是我?
“今年的圣诞节,如无意外,还是一个人。”25岁的小陆默默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看着身边的情侣们都忙着制造浪漫,安排过节,自己却只能在网上渡过;父母天天电话里催促,身边亲友积极张罗着各种相亲,可就是没有看上眼的……不少80后心中呼喊着:为什么单身的总是我?
据民政部公布的《2011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约1.8亿“适婚”年龄者仍单身。而这些适龄者,绝大部分属于80后。
记者了解到,经济收入、企业男女比例失调、缺乏渠道、流动性强等因素困扰着80后们,使他们难以摆脱单身。不少80后表示,工作时间越久,结识异性的渠道和方式越窄,加上80后们本身的独立自主的性格特性,许多80后们宁愿在家成为宅男宅女,也不愿意出门结识异性;而结婚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成了80后,特别是基层员工的“拦路虎”。
26岁的杨力就是被房子耽误了婚事。“我才工作两年,如果不靠父母的帮助怎么能存够首付?可是女朋友觉得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没房免谈,最后为了不耽误人家,只能分手。”杨力还表示,即便没有房子,谈恋爱也是一笔极大的花费。“我每月工资3500元,其实已经不错了,给了我父母家用1500,日常应酬和生活交通等花销将近800,剩下的1000多元都是谈恋爱花掉的。“杨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周约会两到3次,看个电影吃个饭就差不多200,平时的小礼物100左右,还有喝咖啡、逛街等不定时花费。杨力坦言,要彻底摆脱单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近日,某知名网站的问题调查中,被问及找对象和找工作,哪个更难时,男性认为找女友更难的占79%,女性认为找男友更难的占60%。
家庭压力:生还是不生是一个问题?
市民张小姐最近有点烦,刚刚新婚三个月的她,被双方父母们催着要孩子。“我也思考过,我爸爸妈妈说的有些道理,我现在也27岁了,乘着父母们还年轻有精力帮我带孩子的时候生是最好的,再过几年父母身体没那么硬朗了,也许就要我自己带小孩了。”同时,张小姐也坦言,生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她的压力来自于以后。
“虽然孩子的花销大,但年纪小很多花销还是可以控制的,可是过几年怎么办?”张小姐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是抚育子女、赡养老人双重压力。“我们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还完房贷、车贷后可支配的花销也并不算多,有了孩子教育经费怎么办?过几年后孩子最需要陪伴时我的父母们生病了,我该怎么办?”一方面是正在老去的父母,一方面是大笔的教育开销,让不少80后对于生孩子的问题大伤脑筋。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80后”夫妻都表示不希望由于孩子的到来而将自己拴住,并认为要孩子需要极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准备。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和本身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老人帮带孩子是“80后”父母们的“最佳选择”,随着时间的流逝,急速老去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成了80后们心头的巨大压力。为人父母的80后们也纷纷表示,孩子给家庭带来喜悦的同时,抚养孩子的巨大压力,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
经济压力:银袋子为何越来越瘦?
小林夫妇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小林在银行上班,妻子是导游,生孩子后就专职在家带孩子了。小林在重庆老家有年迈的父母,桂林有岳父岳母,老人均已过古稀之年,都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多多少少有些病,老人们的养老问题成了小林心中的一块大石。小林的工资有限,一方面要供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还要供孩子上学,时不时还要给父母买点营养品,经济十分紧张“前个月,我岳母生病住院了,为了医药费,我现在还欠着老朋友的钱呢。”
日常生活的负担已经够头疼,逢年过节的探望更成了摆在夫妻俩面前的难题。在桂林的岳父母还好,可节假日回重庆一趟看望父母,时间和路途的紧张就让夫妻俩疲惫不堪。80多平方米的小房,一家三口住还凑合,父母同住太不现实,只有时不时打个电话以表孝心。小林说:“要同时照顾4位老人,真的很吃力。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养老院老人们是不会去的,我也不想落个不孝的骂名。”
此外,双独婚姻比例增高让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成为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情,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票子”。莫先生和妻子两人的父亲都离开人世了,他们的母亲守着原单位分下来的一套老房子,波澜不惊地过着日子。但是家里唯一的孙子成为了双方老人的心头肉,都争着想要带孩子,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一个住在长海,一个住在西城路,子女每天两头跑也照顾不周全。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位母亲,解决争抢孩子的矛盾,夫妻俩决定买一套四居室的房子,将两边的老人都接过来一起住。50万的房款尽管只要交首付,也让两人承受不来,最终还是动用了母亲们的积蓄。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家庭和跨地区就业增加,80后子女们对独居父母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题。现实生活中,许多80后子女在工作、照顾家庭、孩子之余,一对夫妻要赡养4个到8个老人。处在夹层的“2”的子女们,常常在工作与照顾老人和孩子之间难以平衡,甚至感到不堪重负。
2.养儿防老:被冲淡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一代子女与父母分隔两地造成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家庭结构改变后,年迈的父母如何赡养;儿女在外的孤独感,老人如何排解?有专家指出,当老人在逐步改变“养儿防老”思想,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给老年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型过渡,为独一代家庭提供更多的服务。
去年一项名为《上海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及养老问题研究》的调查显示,已婚的“独一代”与父母共同居住比例不到30%,降低了婚后独生子女照顾父母的可能性。调查中,43.4%的“独一代”对赡养父母表示“很重视,但工作忙无法亲自照顾”。
其实,桂林空巢老人数量也逐年增多,儿女疏于照顾父母的情形不可避免。一些地方,尝试着将赡养老人更好地纳入社会力量的统筹范围。2012年4月,上海静安区推出措施:“独一代”父母退休后患大病,可享受每天70元护工费。这项惠民政策不仅令独一代大病家庭倍感安慰,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尝试与进步。居家养老,是我市近年来推行的一项养老服务:指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居家老人们提供低偿或无偿的各项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日常看护、法律维护、文化教育及志愿服务等,精神慰藉也是服务内容之一。目前,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李昌阳副教授认为,当前社会的发展下,4+2+1家庭越来越多,80后的压力越来越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承担养老问题责任主体也由原来家庭养老单一性走向社会养老、市场养老多元化。
他建议,解决养老之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瑞典等福利国家在住宅小区内建造老年公寓的做法,第一,养老公寓社会福利化经营。政府规划建设老年人养老机构时,应改变以往城郊化的观念,把社会福利机构建在城市城镇社区。第二,养老公寓市场商品化经营。房地产开发商可进行科学调查后,在商品房小区开发规划中设计建造老年公寓。或者政府可考虑应用一定的投入将开发商建造的小区养老公寓转变为福利性养老机构。第三,养老民营化社会化经营。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投资人开办民营性质的老年公寓。政府也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养老机构或社区按照老年人口比例配备足够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和为老人服务志愿者,建立健全相关养老政策,如大力提倡社区居家养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这种不离开熟悉社区和家庭环境的养老方式;还有就是提升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院舍机构养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鼓励老年人抛弃陈旧观念选择院舍机构养老等,减轻年轻人的赡养负担。
同时,父母也应该跳出养儿防老的思想,老人本身切忌自我封闭,应持乐观人生的态度,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在身体状况容许的条件下,主动走出家门,与邻居、老朋友交往,尽可能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区活动或社会活动。而80后的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也应该通过打电话、视频问候等方式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保持及加深亲情。
3.独一代父母:孩子你慢慢来
“80后”作为日益承担起社会的脊梁的一代人,压力之集中史无前例。但是,父母们却也展示了他们与时俱进的观念革新。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让他们的紧张焦虑感降低,那么“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在独一代父母身上是否有所削弱吗?如今的独一代父母们又有怎样的困惑与心得呢?
在无意中成为“被啃一族”?
一方面是年轻人独立自由的性格与父母稳定传统的观念有所冲突,另一方面则是,独一代子女的父母们,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乐意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成为“被啃一族”。
快60岁的龙女士,在别人看来,一家五口人生活得和和美美。但是,家庭的承重面似乎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家立业而有所分散,每天早上,龙女士和丈夫看着儿子儿媳匆匆忙忙领着上幼儿园的孩子出门后,退休的老两口就会慢悠悠地出去吃个早餐,随后再去屏风菜市以及周边超市逛逛,中午两人随便两个菜就打发了。午休一下,就开始准备晚上的饭菜。“让下班回家的孩子蹭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儿子儿媳工作忙,有时候连洗衣晒被都还是我们帮忙完成的。”龙女士很瘦,平时喜欢跳舞唱歌,她坦言,孩子似乎还依赖着家里,“要是让他们出去住,都不知道生活会成什么样子。”至于家里的新房,也都是龙女士单位福利集资建成的,“以前一个月还给我们交一点伙食费,现在有了孩子后也不上交了。我猜想他们也只能自给自足。”
龙女士的儿子戏谑自己为“襁褓青年”,他知道自己还在啃老,也有愧疚。“父母总说,他们的愿望就是我们日子过得开心,尽管被父母们‘反哺’,过意不去,但还是有些无奈。”
据记者了解,目前,与父母一起居住的80后们,都或多或少地享受着与父母居住的各种“红利”。排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80后的啃老都是一种颇为无奈而又自然的选择。这源于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成本急剧攀升,不少年轻人承担着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一方面传统的积蓄型父母,在拥有较为宽裕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乐意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国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沿袭着“反哺”式养老传统,父母与子女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分得清清楚楚。尤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些老人心甘情愿“被啃”,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不可回避的矛盾:留守还是放飞?
刘女士的儿子在浙江工作已经5年,尽管生活无忧无虑,装修考究的房子却总是安安静静的。她说:“以前喜欢把儿子往外面推,高中毕业就去日本留学,儿子养成了极其独立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年的分别,刘女士希望学成归国的儿子能留在身边,于是帮儿子安排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喜欢披头士音乐的儿子,个性独立不羁,喜欢在外漂泊。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不喜欢在老妈的眼皮子底下上班,很不自在。”儿子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远走浙江。
但是“独一代子女”在外打拼,却有很多矛盾无法调和。家庭的赡养做不到位,情感陪伴更是少之又少,在外打拼还有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让双方都难以承担。
前段时间,刘女士的儿子因为满足不了女朋友的家里对准女婿的经济要求,被迫分手,“他们想要在那边定居,肯定要买房,儿子尽管收入不错,但是没有一定的积蓄,怎么能够买得起房子?况且桂林有房子,为什么就偏偏要在浙江成家立业?”刘女士想让儿子回归现实,回到桂林发展,但是却阻力重重。29岁的儿子在她眼里似乎什么都还没有稳定。急在心里,却没有办法,刘女士内心也很彷徨,到底是让孩子留守还是放飞,她自己也矛盾斗争。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中国传统的教养子女观念,然而世易时移,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养儿防老”的传统正在动摇。尽管都只有一个孩子,是父母放飞的风筝,无私的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越飞越高,而那根无形的线就是浓浓的爱。记者采访独一代父母们大多都表示,不需要子女为他们付出什么,并且希望再给予子女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的独立给予更多的扶持与帮助。
桂林会议旅游网转 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