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如何做好“文化惠民”大文章?根据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政策措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年的“文化惠民”工程更是将“惠民点”向农村倾斜,为百姓幸福加码。
■编者按
桂林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为了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提升成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根本战略,以文化内涵积淀我市深厚而持久的发展竞争力,谋求又好又快的新发展。
同时,抓好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也成为了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为让老百姓共享“文化立市”的发展成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市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到村村寨寨,用电影、电视、图书、文艺等各类文化形式,为百姓打开了一扇丰富多彩的窗。从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从电视村村通到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无缝对接百姓生活,并已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常态。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沿着党中央的正确指引,我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将更加深入,老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生活幸福感会更强。
村里有了图书室篮球场
数字链接:今年我市有5986个村点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今年,我市加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项目的建设,涉及15个县区的13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完成44.93%。其中已有83个综合楼竣工,还有48个在进行主体建设;各县49个戏台、67个篮球场已经竣工,已组建文艺队113支、篮球队114支。建设资金方面,自治区专项资金2096万元全部到位,地方配套资金到位148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到位212.8万元。同时,全市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已全部完成。
在家看电视,出门赏电影,读书就去阅览室,想娱乐一下,公共服务中心有舞跳有球打,这曾经是很多农村村民的梦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
近日,坐车一路颠簸,记者来到了阳朔县高田镇石路脚村,在村里的家家户户房顶上都能看到一个小小的“锅”,这就是专门接收电视数字信号的接收器。今年,全村最大的喜事就是每户村民都能看上数字电视了。
在这个深山中的小村子里,老人、妇女们最爱看的是《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和《我们约会吧》等娱乐节目,男人们喜欢看新闻,孩子们则都是动画片迷。“有电视看,现在都不怎么去打牌了。”一对小夫妻说,他们经常看着电视上的美食节目,还捣鼓出不少新菜式。
30岁的小莫是石路脚村的一名村干部,几年前,他父亲去了广东打工,闲暇最喜欢看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今年,“广播电视村村通”走进了石路脚村,从安装到调试,每户只要交纳100元。很快,村里家家都安上了数字电视。小莫给在广东的父亲打电话,父亲着急地问:“家里有数字电视看了吗?”小莫自豪地回答:“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快回来吧。”
村民们对数字电视的需求,既为了休闲娱乐,也为了学习知识、寻找致富的路子,看到农业节目上别人做什么致富,村民们也跟着琢磨。
石路脚村的例子只是今年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的一个缩影。今年,广播电视村村通走进阳朔220个村子,惠及3627户,100%完成了自治区、市里下达的任务。在全市,今年我市电视村村通任务为5986个村点、106035户,截至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在阳朔的其他村镇,其他文化娱乐生活也十分丰富。
走进白沙镇,一个400多平米的公共服务中心格外抢眼,篮球场旁,新起好的两层小楼里有着明亮的排练厅和健身中心,孩子们正在崭新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篮球场最热闹,大人早上去那里打篮球,晚上去那里跳舞。”11岁的莫强强说,“现在我们这和城里一个样。”
“我们镇上的篮球队出去外面比赛还拿了奖呢。”村民自豪地说,以前,很多村民找不到打球的地方,更别提组建篮球队,现在公共服务中心里,新建的两个标准篮球场终于让村民们有了用武之地。
除了篮球场、健身中心,公共服务中心还设有“农村书屋”,包括一个报刊阅览室和一个读书室。阅览室里全是报刊杂志,读书室里都是各类书籍,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和其他乡镇、村级的农村书屋一样,这里摆放更多的是农业、科技、卫生保健类的书籍。
据了解,阳朔县已有58个村委和15所小学拥有了这样的农村书屋,村民、学生们可以免费借阅,登记好就能把书拿回家,不收押金,让村民们能在休息时间慢慢看。
我来说说
刘传辉(阳朔县白沙镇文化站站长):
原来村里没什么娱乐,大家吃完饭不是打牌就是睡觉,现在热闹了,天天早上就有人到公共服务中心打球健身,晚上村民们都喜欢在篮球场跳舞,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大家的日子过得更有味道了。
莫规平(阳朔县高田镇石路脚村村民):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了,干完农活看下电视,轻松多了,家里人和朋友也经常聚在一起看电视、讲板路,感觉蛮好。
乡村电影队带来大世界
数字链接:截至目前 我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6907场 完成全年任务的85.1%
文化送下乡,电影送进村。今年,我市的农村电影放映公益项目按照“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服务目标,计划放映19860场,截至目前,已经放映了16907场,在桂林五城区、12县的每个村庄,都能看到乡村放映员的身影。
今年,乡村电影放映员阳丽琼和队友们已经为村民们送去了将近1200场电影,作为放映队里唯一的女放映员,阳丽琼觉得辛苦很多,成就更多。
99个行政村、726个自然村,要跑遍这些村子,这个8个人的放映队一年到头顾不了家,他们8个人中,年纪最小的38岁,年纪最大的明年就要退休了。能让大家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看到村子里因为放映队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有一次他们在一个村里放完电影,一位聋哑妇女拉住阳丽琼比划了半天,从口袋里摸出几颗板栗塞到她手里,原来这是她的“谢礼”。说到这一切,阳丽琼又感动又心酸,对自己的放映员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阳丽琼说他们去过最远的村子,从县城来回得3个多小时,他们去过人最少的村子只有20户人家。那些悬崖边的路,多年来只有马才敢走过去,而他们硬是开着放映车进了村子。要是遇到水路,他们还得把设备搬下车扛上渡船,再肩挑手扛地进村,但是看着村里的人们看电影时的高兴劲,阳丽琼和队员们都觉得值了。
“每次去村里放完电影都到深夜了,但村民们总是拉着我们留下来吃宵夜。”阳丽琼说,放映队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村民们单调的山村生活。
很多村民已十多年没看过电影,以前想看电影要跋山涉水到城里去。
阳丽琼记得,有一次他们到一个村子给大家放抗日战争电影,村里一个第一次看到电影的孩子激动地拉着他们说:“那上面在打仗,千万别把自己家里的房子给打坏了。”电影演完后,孩子们还在银幕周围找子弹壳。
近日,记者随着阳丽琼所在的放映队开往阳朔县高田镇蒙村。在盘旋的悬崖山路上,记者感觉车轮都快悬空了,放映队的老唐却憨厚地笑着说:“这已经是我们走过的很好走的路了,有些山路根本不能称为路。”
在观影前,放映队员们自创的“爱的教育”曾无数次令村民动容。放映员说,有些山村由于交通不发达,村民们对外界的文化信息接触得很少,作为送文化进村的放映员,不仅要带去电影艺术文化,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爱国教育的责任。
“孩子们,在电影开始前,让我们一起来发出爱的呼喊,跟我说,爱国爱党爱家爱父母!”随着放映员洪亮的声音,蒙村小学的孩子们沸腾了,几十个孩子跟着放映员发出有力的呐喊。站在一旁的几位老师和村民说:“看电影前还有这么一堂课,我们很意外,这不仅教育了孩子们,也教育了我们,这样的形式很新鲜也很震撼。”
现在不管多远的村子,自从有了放映队以后,一年也能看上几场电影了。不少村民拉着放映队员说,最喜欢看爱国影片,希望多放些。“以前村民们对电影根本不了解,现在他们已经说得出《让子弹飞》、《举起手来》、《铁血昆仑》等影片了。”阳丽琼说,每次电影正片开始前,他们还会播放很多救灾逃生、农业科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宣传片,这些对村民来说都是新鲜知识。
“看电影懂得好多道理。”阳朔县普益乡的莫玉秀大姐说,她12岁的儿子看了一部讲述被遗弃儿童的电影《纸飞机》,眼泪唰唰直流。看着电影里苦苦寻找亲情之爱的同龄人,儿子说,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幸福。“现在晓得爸妈好了,晓得自己家幸福了,真的比原来懂事,还晓得帮我做家务事了。”莫玉秀很高兴地说。
我来说说
周志祥(乡村电影放映员):
我们放映员除了放电影,还应该担当起文化宣传员的作用,我觉得让村民们看电影学文化学道理,这才真正体现了公益电影下乡进村的作用。
李志光(阳朔县高田镇蒙村小学校长):
孩子们非常喜欢看电影,非常欢迎放映队,看到放映队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看一次电影就是村里孩子的一次节日。
零门槛共享文化大餐
数字链接:今年我市已有181个市、县、乡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
目前,我市有完全对外免费开放的市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文物陈列馆(官邸及故居)、灵川桂北民俗博物馆,还有对桂林市民免费开放的市图书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五城区文化馆等等。走进这些浩瀚的历史、文化海洋,人们受益良多。
“以前来陈列馆参观的人一天大约几十人,但在免费向公众开放后,现在每天都有三四百人。”李宗仁文物陈列馆的曾晓芳说,作为馆里最早的一批讲解员,如今一晃眼已过去20载春秋。曾经略显冷清的陈列馆现在颇为热闹,“以前来陈列馆参观的大多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专业人士,现在则以普通市民、游客、学生、老人为主。”
曾晓芳说,去年,一位台湾老人来到李宗仁文物陈列馆,在仔细看过所有藏品后,掩面落下泪来。原来他是一位老桂林人,虽身在异乡,却心系故乡,当他在90高龄返乡之时,情难自禁。“这就是历史的感染力,这位老人现在在桂林地区资助着上百名贫困学子,这也是故乡情的体现。”
对于历史,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曾晓芳说,一位要完成历史作业的初中生听完她对桂系历史的讲解后,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还时不时来找曾晓芳,向她请教各种历史知识。“现在这个孩子不仅对桂系的历史感兴趣,对中国的历史都想了解,他买了不少书,还告诉我以后会去更多的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变迁。”
在距离李宗仁博物馆几十公里外的阳朔县阳朔镇城北路,安静的县图书馆里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午后的阳光洒在书架上,12万册书整整齐齐地分门别类码放着;电子阅览室里,20台电脑一字排开。一到周末,学生们坐满了电子阅览室,借阅图书或是上网,都是免费的。一周开放7天60个小时,在这个图书馆,一年有2万多册书在流通借阅。
与图书馆的安静不同,县文化馆热闹欢腾。学跳广场舞的、学书法的、学绘画的、学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因为生活在有着水墨山水画一样的胜景里,阳朔人喜欢绘画和书法,这些在县文化馆都可以免费学习,不过眼下比绘画和书法人气更高的就是舞蹈。
在阳朔不少乡镇、村里的公共服务中心里,大家聚在一起最爱跳的就是广场舞。文化馆的老师们不仅在馆里免费教,还把培训课送到了乡镇、村落。一位舞蹈老师说,她前段时间去葡萄镇上教过广场舞。没过多久,在镇上公共服务中心的篮球场上,跳广场舞的已有上百人。
“从牌桌到舞场,从打得脸青眼圈黑到跳得面色红润。”这就是村民们对文化活动最好的认识。截至目前,阳朔县文化馆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培训课程已经惠及2000多人次。
我来说说
汪守良(阳朔县文化馆馆长):
以前有很多培训我们想开,有很多事情我们想做,但是以前没有那么多资金支持,现在政策有了、保障有了,我们就能把文化送到更远的地方。
陈玉娟(回民小学退休教师):
无论是孩子还是青年人,都需要了解历史,现在博物馆、纪念馆都免费开放了,是件大好事,家长有时间的话多带孩子去感受一下历史的魅力,这比休闲的时候去玩游戏、吃吃喝喝有意义多了,它能让后辈们更有文化底蕴。
桂林会议旅游网转 http://www.citsg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