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桂林长期以来凭借传统观光型旅游“独撑大局”。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型旅游需求兴起,桂林单单倚靠“观光旅游”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桂林旅游站在了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拐点上。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此,桂林迎来旅游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春天。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市旅游业大举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大旗,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尤其是今年,桂林旅游取得了巨大丰收。据最新数据显示,1-8月,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156.91万人次,同比增长14.86%,实现旅游总收入166.28亿元,同比增长27.27%。
旅游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已上报国家
说到旅游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工作首当其冲,成为“一号工程”。
去年10月25日,桂林世界旅游城正式拉开建设大幕,这标志着“一号工程”的建设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作为“试验区”的重点项目和重要载体,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桂林世界旅游城将被打造成为世界旅游产业集群区、桂林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新增长极,以及带动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仅当年,30多个桂林世界旅游城项目实现了开、竣工。
与此同时,“试验区”的“软件”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今年3月,我市邀请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对市区、世界旅游城及阳朔县、资源县、兴安县、雁山区等县区进行专题调研,并完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写工作。
5月21日-2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王威带队,民政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交通部、水利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局等14个国家部委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赴桂林进行专题调研。
6月25日-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负责人集中在北京,对《规划纲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8月7日,自治区政府将《规划纲要》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就是说,随着纲要的获批,桂林将成为继海南国际旅游岛之后,又一个享有特权的国际旅游胜地,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将帮助桂林在旅游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腾飞得更高、更远。
文化:与旅游携手“出游”
桂林既是国际旅游名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魅力不仅只有山水,还有这里的文化。近几年,我市坚持走“文化立市”之路,将文化与旅游联姻,为桂林山水旅游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在旅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旅游文化互动发展的特色之路。
现在很多游客去阳朔,不仅为了看山水,更为了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自2002年开演以来,《印象·刘三姐》不但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例,还拉动了阳朔甚至桂林旅游业、房地产业、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服务业的发展。如今,它已享有“中国演出业成功闯市场的范本”、“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顶级品牌”、“中国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等诸多美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国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奇迹。仅去年,《印象·刘三姐》就演出了451场,接待观众113万人次。
事实上,《印象·刘三姐》只是我市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一边从基础设施开始考虑建设与旅游山水相匹配的文化产业,一边将文化产业的经营纳入旅游线路,并把它们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销售。通俗地说,就是尝试把文化产业作为旅游重要项目进行开发,并为文化产业加入旅游开发的内容。经过耐心培育,桂林除《印象·刘三姐》外,还涌现出大型玄幻杂技歌舞秀《山水间》、龙胜黄洛长发瑶寨民族风情表演、阳朔世外桃源民族歌舞表演等一大批富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商业演出项目。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桂林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在保护民俗、民间文化,发掘人文旅游价值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现在,桂林每年都会举行临桂“名人节”、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永福“福寿节”、灌阳“农具节”、龙胜“红衣节”、资源“河灯节”等诸多节庆活动,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双赢。
休闲农业旅游:风景这边独好
去灵川大圩摘提子、到龙胜龙脊梯田观稻浪、赴恭城莲花游果海……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市旅游业的新亮点,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据统计,仅去年,桂林乡村旅游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实现收入7.56亿元,而今年,两项数据增幅有望突破20%。实践证明,推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转型方式。
近几年,依托桂林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桂林各县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子,目前已形成了“一核三区”的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秀峰、象山三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为副中心区,构建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框架,使桂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目前,桂林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名列全区各市首位,阳朔、恭城入选广西目前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红岩村等11个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桐木冲等28个村成为自治农业旅游示范点;另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5个、广西二星级以上农家乐旅游点37家;已形成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桂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由原来的零星粗放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重点的“农家游”,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这还只是开端。“如今各县区都加大了对旅游项目建设的力度和投入,加快策划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更多新的旅游体验。”桂林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阳朔十里画廊景区、龙胜龙脊景区、兴安灵渠景区、资源天门山景区、灌阳千家洞景区、全州天湖景区等一批县域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桂林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游客将在桂林享受到更多的旅游转型升级后的新产品。
桂林会议旅游网转 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