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联系我们
 
首 页
桂林会议
桂林酒店
桂林景点
桂林新闻
桂林机票
联系我们
 
  桂林中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热线400 689 1766我们以诚信、专业、热忱、创新为宗旨,真诚为您服务。  
 
关键字
线路类型
价格不超过
途径景点
热门搜索:阳朔 印象刘三姐 三山两洞 桂林会议旅游
桂林一日游 龙胜梯田
桂林酒店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160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370
[桂林]
¥560
[桂林]
¥850
[其它]
¥380
[其它]
¥316
[其它]
¥560
[其它]
¥680
[其它]
¥530
桂林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桂林会议培训社会各界热议《民间良方》《民间验方》  
桂林会议培训社会各界热议《民间良方》《民间验方》    
作者:张鲲 秦宇华 唐艳兰 支荣 庄盈 谭凌芳  日期:2012-02-14 14:04:26  关键字:桂林会议桂林会议公司
 


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拥上讲台,请毛登峰在《民间良方》《民间验方》上签名留念。


市民争相购买《民间良方》《民间验方》。


讲座现场,有的市民边听边记。

    2010年,《民间良方》汇编成书,在桂林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小到感冒、中暑,大到肝炎、中风,书中均有相应的民间药方对应治疗,既实用,又经济。今年,《民间良方》的姊妹篇《民间验方》又正式出版,书中所收集的验方,同样来自民间,且更加注重日常保健与常见小病的解决,受到市民热捧。

    11日,两书的主编,桂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毛登峰在百姓文化大讲坛讲述了不少有关这两本书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旁听。书中的方子哪个效果好?报社作为媒体为什么要出两本医书?这些话题在会场内外受到了热议。

    俗话说,越是实用的,就越是大众的。在大众眼中,《民间良方》与《民间验方》不仅是健康伴侣,更是桂林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承。

    集方成书体现媒体责任

    访谈对象:蔡一鸣(媒体工作者)

    民间自古多奇士高人,自神农始,孙思邈、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诸多神医,妙手回春,流芳百代。然世事更迭,沧海桑田,不少神奇的方剂散落民间,隐遁于苍茫的历史云烟之中。

    今桂林日报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搭建平台,深入基层,发掘民智,钩沉拾遗,集纳整理民间方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编辑出版了《民间良方》与《民间验方》。

    《良方》与《验方》之所以广受欢迎,恰恰在于其“验”与“良”。

    “验”在于书中所载方剂来自民间,已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具有一定功效。所用的物料大多是百姓身边信手拈来、随处可得之物,具备了很好的本土适应性和通用性,避免了“南橘北枳”的尴尬。不少方剂推出后,又一再被市民在实际使用中检验了效果的灵验与显著,令人不禁感慨民间藏龙卧虎,验方字字珠玑。

    《良方》、《验方》之“良”不仅仅在于这是一套好书,更在于这套书的编辑出版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良知。在搜寻、集纳方剂的过程中,晚报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弘扬人与人相互扶持和谐协助的精神,读者来稿踊跃,其中不乏多年珍藏。在整理编撰的过程中,对用方病症、环境、反馈加以追踪,更请市中医院专家把关,让读者用得放心。这份细致与体贴,正是媒体践行服务社会理念的具体表现,虽非医家,却已然暗合“亲、善、诚、信、中、和”的杏林精神。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民间传统方剂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传统中医药学的滥觞和基础。一本《良方》,一本《验方》,串起散落于民间的珍珠,用心良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民间智慧化解百姓就医压力

    访谈对象:贾玉平(退休小学教师)

    贾奶奶的《良方》上,用黑色的水笔做了不少记号。上周六,她又专门买了一本《民间验方》,到百姓文化大讲坛听书籍主编毛登峰讲案例分析。

    “我的消化不好,书里面记录了不少方子,我就想听听哪个对我有效。”贾奶奶边听讲座边告诉记者,《良方》里的方子她也用过一些,比如治疗带状疱疹和拉肚子的,都非常有效,而且方子里的药也很便宜,到药店里基本都能买到。

    在她看来,《良方》与《验方》中,凝聚了民间大众的智慧。许多如香蕉皮、石榴皮等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东西,经过适当的搭配和制作,却成了能够治病救人的良药,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

    “前段时间我和老伴在重庆,一个感冒进医院就花了510多块钱,虽说病是治好了,但经济负担确实较重。”贾奶奶说,虽然《良方》与《验方》并不能完全替代医院和医生,但它的确为百姓化解了一部分就医压力。

    贾奶奶希望,医疗卫生机构也能够本着良心为老百姓诊疗治病,不要动不动就下猛药,下贵药。

    自我诊疗热是卫生部门的悲哀

    访谈对象:林丽(退休干部)

    “《良方》与《验方》的热销,我认为并不奇怪。近年来,自我诊疗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老百姓热衷于追寻偏方、秘方,自己给自己看病,能不去医院,就尽量不去医院。可实际上,不是大家不喜欢去医院,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根本就进不起医院。”林丽认为,《良方》与《验方》的出版,一方面迎合了当下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卫生部门的悲哀。

    她说,这些来自民间的良方和验方,作为医务工作者,要说不知者恐怕是在少数,即使不能全部熟知,基本的药理性状也应掌握。可在实际操作中,大量西药、甚至是进口药物却滥用成风,使得不少普通百姓只能望医兴叹。

    “以前的药物,一次1到2片,一瓶有几十上百粒,现在的药一盒只有十几片,一次却要吃3到4片,我们应该说是药物的疗效更显著了,还是每片药的利润更高了?”林丽说,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医改、医保等许多政策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医院作为自收自支单位的体制却没有改变,“创收”仍是导致医疗费用高居不下的根本问题。

    土办法是老年人的“宝”

    访谈对象:孙旭长(退休工人)

    作为老桂林人的孙大爷,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收集一些民间的治病良方。细心的孙大爷还喜欢把用过的好方子用笔记下来,告诉给老朋友以及晚辈们,这也是孙大爷生活中最觉得开心、自豪的事情之一。

    “年纪大了以后,难免经常有一点小病小痛的,民间口口相传的‘土办法’用起来很方便,我总是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孙大爷满脸笑容地说,因为自己收集了不少方子,还成为了身边一些老年朋友口中的“灵医”。

    孙大爷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年人越来越追求健康,一些老人迷信吃昂贵的补品,一些老人容易听信夸大其词的保健宣传,不少人还因此上过当。“其实生活中有一些简单的保健办法,经济实惠也能有益于健康,现在都讲究回归自然嘛,这种民间的‘土办法’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害处,我觉得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少上当、少花费冤枉钱。”

    前两年孙大爷买了晚报收集出版的《民间良方》,如获至宝。孙大爷给记者翻看了他的这本“秘籍”,书皮已经有些破旧了,书页里面很多空白处写满了孙大爷自己“补充”的一些良方和使用心得,“我自己收集的方子太有限,这本书把‘土办法’都收集进来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治病保健的老办法,真是太有价值了!”

    年轻人也爱捧“古董”

    访谈对象:廖兰(医务工作者)

    在一些人的眼里,民间流传的方子都是老人喜欢用的东西,年轻人大概对此不会很感兴趣。不过在记者发现,其实有不少年轻人也挺追捧民间的良方。

    在医院工作的廖女士有一个6岁大的女儿,孩子感冒咳嗽的时候,廖女士经常用煮葱姜水等传统方法给孩子治病,“以前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用这些办法给我治病,如今自己也学了起来。我觉得几代人流传下来的土方还是很值得信赖的,而且身边不少年轻妈妈也都在用这些老土方,大家还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呢。”

    在对女儿的教育中,廖女士也十分看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医学方面也不例外。“我会经常给女儿讲一些传统中医方面的知识,比如什么药材能治什么病,虽然现在孩子太小还不大能理解,但是我希望她从小多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医学的历史和神奇,让这些宝贵的民族财富得以传承下去。”

 确保方子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 访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副院长谢正兰

    《民间良方》、《民间验方》持续热销,广受老百姓喜爱。

    这背后,来自市中医院的专业审稿专家组付出了不少心血。他们从中医专业的角度,严格筛选和把关,确保了所刊登在书上的良方、验方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副院长谢正兰介绍说,中医最讲究的是临床疗效。但来自民间的方子五花八门,这些所推荐的方子理、法、方、药是否一致?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用药量是否适宜?煎煮方法是否得当?审稿专家一一对收集的所有良方和验方进行了理论把关和安全性把关。

    经过专家层层严格筛选,淘汰掉了那些不适用或副作用较大的方子。可以说,目前,《民间良方》、《民间验方》这两本书上刊登的良方、验方是比较科学、安全的。而且经过专家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和现代的药理学知识来点评和解释,就保证了更加方便有效地服务于市民。

    《民间良方》、《民间验方》这两本书有共性,也各有特点。两本书中的方子均来自民间,这些方子都具有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性,而且食药同源,副作用普遍较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良方是经过多方临床检验的,有些方子是老百姓代代相传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其传承性更强,适应范围相对更广些。而验方,则是老百姓自己或亲朋好友经历过的,证明有疗效的。验方具有单一性,临床病例相对更少一些,具有个案性特点。

    值得提醒的是,市民在照着方子使用时要注意,因为各人的体质差异,中药材的产地、质量的不同,煎煮方法和用药量的不同,所产生的临床效果不一定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外,这两本书所征集的民间良方和验方主要是一些简单易学易操作的“保健良方”和“治小病良方”。而一些有严重症状或具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以及一些慢性病和急危重症患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总之,桂林晚报通过自己的平台,从民间广泛收集大量的良方和验方,避免了这些良方不至于失传,而且整理结集出书,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谢正兰最后这样说。 

《良方《验方》是来自民间的文化宝藏

    —— 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邹湘侨   

     

   “《民间良方》和《民间验方》作为地方性医药文化著作,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那就是它的药方完全是来自于民间,都是由老百姓自己家传下来的,既简单又实用而且还很珍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邹湘侨如是说。

    作为《良方》和《验方》的责任编辑,邹湘侨自己也是两本书的“粉丝”。他说,自从编辑了这套书之后,家人有点头疼发热,他就照着方子上说的拿几服药,果然就好了。“相比过去去医院输液看病花上几百元,《良方》《验方》上的方子,花费只需几元钱,看病成本低很多,而且还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现在我把它们当成我的工具书了。”

    有11年编辑经验的邹湘侨也算是出版业的老“资格”了,但负责中医药药方类图书的编辑,他还是第一次。邹湘侨坦言,他在编辑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最大困难是需要检验药方的正确性和安全性。除了邀请了桂林市中医院的专家做相关审核以外,邹湘侨自己也严格把关,每一条配伍,他都仔细查阅相关中医药典籍,以验证几种中药相伍有无禁忌。

    《良方》侧重于食疗方面,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较少。而《验方》侧重的是中草药配伍,需要查验的地方比较多。在《验方》里,邹湘侨就注意到一则药方上写着:“用黄芪、醋小麦、当归、丹皮、赤芍、海藻、桂枝、川贝、甘草,为一剂,做成蜜丸服用。”他查了相关资料,在有的药典里写着“海藻与甘草不能同用”,但新药典里却写“两药相伍没有禁忌”,这让他犯了糊涂,于是他在当页边栏上做了特别标注,以提醒读者。

    在邹湘侨看来,两书的出版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一种地方性文化的传承。他说,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多都来自于农村,我记得,小时候,家人有点头疼发热,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有一些小方子,吃下去就能见效。可到了我们年轻一代,这样的经验却越来越少了。有点小病,我们都必须求助医院和医生。“这些民间的经验,也是一种珍贵文化,如果我们不及时总结并且出版出来,这些经验就会慢慢消失。所以,将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宝藏挖掘出来,集结成《良方》《验方》两本书,也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上一个:桂林会议旅游桂林4A级旅游景区已达24家
下一个:桂林旅游会议桂林"甜蜜经济"持续升温
 
 
 
 
友情连接:
广西国旅南宁会议 北海中旅北海会议 桂林火车票 桂林旅游 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国旅假期 桂林会议网 桂林网站建设
桂林机票酒店预订网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邮政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信天游
 
首 页
|
桂林旅游
|
桂林旅游酒店
|
桂林会议
|
桂林旅游景点
|
桂林旅游新闻
|
联系我们
 
旅游许可证: L-GX-100273
网站备案号: 桂ICP备202100260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914503005547015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