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内一家敬老院内,几位老人正在大厅里看电视。
 敬老院里,护工正搀扶着一位老人行走。
 东环路一家敬老院里,空荡的走廊显得有些冷清。
元旦一过,春节就近了,在养老院住了快一年的老人们心里开始琢磨猜测:“今年春节子女们会来接我回去过年么?是老大接呢,还是老二?”
而在一些有老人的家庭,保姆要回家过年了,年轻人又想趁着假期出去放松一下,但老人在家没人照顾,怎么办?他们开始考虑找个地方给“托老”。
据市民政局最新统计,全市12县5城区34家养老机构共托老2036人,这一大群老人的春节怎么过?
新闻调查记者走近“春节托老”。
盼着春节能回家
1月2日上午,在桂林市重阳康乐园养老中心,82岁的蒋润秀坐在一楼大厅看电视,边看边和几个老人扯着儿女们的板路。
“今年你们家老大接你回去过年没啦?”一位老人问。
“还没晓得,老四和老五都喊我去他们那,我说你们要问下老大先哦,他同意了,你们再来接我,不然他有意见的啵!”蒋润秀答得是一脸自豪。
“去年你回了没啦?”另一位老人问。
“回了,这个喊奶奶那个喊婆婆的,挨了好多挂钱(红包)。今年他们要是不来接我巴不得,我省了几百块挂钱!”蒋润秀表情有点复杂。
“他们要是不接你回去过节,你不想家啊?”
“我总不想家,我一个人住惯了。”话说得坚定,但蒋润秀眼眶中微微湿润,她把头扭了过去,双目盯着电视机发直。
“最后还是会接我回去的吧,他们不接,老五总会接我回去的。”过了许久,蒋润秀低声嘟囔出这么一句。
春节前,有着跟蒋润秀奶奶同样担忧的老人不在少数。能不能回家过年,是他们这段时间讨论得最热的一个话题。
2011年12月31日下午,桂林星光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几位老人围在中心娱乐室里烤火。他们讨论的话题同样是——— 春节怎么过?
89岁的秦月英始终记得去年回去过春节吃冷饭的经历,“他们都出去打牌了,屋里就我一个人在家,冷冷清清,经常吃不上热菜热饭,有时儿子打牌回来晚了,就煮碗面给我吃。回去过年还不如在养老院,这里有人照顾,有热菜热饭吃。”
但目前秦月英最担心的不是子女对她好不好,而是今年还回不回得了家过年。“她儿子刚搬了新房,房不大,如果接她回去,可能没地方睡了。”一旁老人温翠琼道出了秦月英的担忧。
从这些老人的言语和举动中,记者可以读出她们心中的担忧——— 在外“托老”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了春节,儿孙会接我回去过年吗?过年在家有人陪吗?
但这些企盼,不是老人们说了算,得看各家儿女的孝顺程度。
春节有人想托老
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临近春节在担忧“有没有人接回去过年”,而一些家中有老人的家庭也在担忧——— 快春节了,保姆难找,过年年轻人要出门,老人怎么办?
广西桂林冶金疗养院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主任刘金莲告诉记者,临近春节,中心有个入住的小高潮,以往每周入住人数是五六个,最近几周都是十几个。
刘金莲说,夕阳红对这股小高潮的原因进行过调查,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来的很多是刚出院的老人。家属反映现在临近年关,保姆相当难找,就算找到了到过年保姆也要回家,到时更难应付,不如提前送来养老院,让老人也有个过渡适应期。现在送比春节送要好,春节送还要听街坊四邻的闲话。
针对春节期间保姆缺、老人无人照顾这一情况,桂林心之乐老年中心负责人苏桂珠说,这里提供春节托老短期服务,就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
刘金莲说,专门针对春节的托老业务虽然有,但是春节来托老的人还是非常的少,前几年有两三个,去年没有,今年也还没人来咨询这方面的业务。
记者走访其他养老机构发现,目前象山区、秀峰区养老机构的床位几成饱和状态,其他城区的入住率也在60%以上。各养老机构的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现有的场地、床位配备有限,春节托老业务开展不起来。
刘金莲告诉记者,他们在酝酿一个春节托老的计划。现在普通家庭都是“421”情况,在平时,子女工作忙,孩子都由双方的四个老人带,到了春节,子女有假期陪孩子,老人们就可以休假了。不少老人就想趁着这个空当去外地旅游,特别是一些北方的老人,想到南方暖和些的旅游城市养老,因此这类带旅游性质的异地养老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
这类模式就跳出了传统的春节托老,不是老人因无人照顾而送进养老院,而是老人把孩子交还给子女,用假期自己去旅游。
从心理上讲,这样的方式,更能让老人接受。
乐意春节被托老
桂林市秀峰区夕阳美老年公寓负责人杨颂春告诉记者,在每年春节前几个星期,该公寓就开始统计留院过年的人数,以便准备春节期间饭菜;通常,每年留院的都在80%以上。
杨颂春说,按今年初步了解,全院63位老人中有10个左右说春节回去,其他的还没听说要回,前两年回去过春节的更少,只有两三个。杨颂春说,这么多老人留院过年,跟他们的身体状况有关,“院里90%的老人都是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像这些坐轮椅的、老年痴呆的、大小便失禁的,洗澡都得两个人侍候,如果接回去,子女照顾不过来,所以有的子女宁愿带菜来养老院陪老人过,也不愿接老人回去过。”
“还有些是大年三十晚上接回去吃个饭就送来的,而一些县里的老人住得太远,也不方便接回去了。”
1月2日中午,记者在桂林心之乐老年中心遇到一位前来为母亲缴费的老人。老人姓霍,今年64了,托在心之乐的母亲已86了,左半身瘫痪,随着他自己年岁增大,照顾起来力不从心,最后几个子女一商量,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
“以前也接回去过了两次年,后来我妈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年三十接回去吃餐饭就要求送回来,她住得舒服,我们也省心。”
而一些住在养老院的空巢老人,到了春节因各种原因回不了家,但由于子女孝顺,也过得舒心。
住在桂林市重阳康乐园的老人曾昭学,65岁了,患严重内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女儿长年在外地工作,没人照顾,前年她就入住重阳康乐园,看这里条件比在家还好,就把自己在清风小区的房子租了出去,女儿每年过节都会来养老院陪她。
住在星光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胡秀英告诉记者,她五六年前就住进了这里,膝下就一个姑娘,平时虽不在身边,但每逢节日都会请假回来陪她,到了春节更是睡在养老院陪她过年。
住在象山区老年公寓的李希温爷爷,80岁,他从空军学院退休后到这里住了4年半了。“老伴身体不行,家中请保姆,保姆提出一个人搞不了,子女有的在外地,有的工作又忙,当时我就做了决定,找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带老伴去养老院,我也去陪她。
“进养老院前我就给孩子们下了个命令,别的时间我不管你们,年30晚上来这陪爸爸妈妈吃顿饭,每人给你妈妈一块钱,记着你妈还活着呢,不要不当回事。每年我都在这里订一桌酒席,一家人一起吃,吃完饭他们爱干嘛就干嘛去,我不管他们。”
这里春节不托老
有托老的,但也有坚决不托老的。
2011年12月30日下午,唐桂林带着妻子来夕阳美老年公寓看望母亲钱梅君,他告诉记者,他的老母亲93岁,腿脚不好,大小便失禁,他常年在国外工作,母亲原由他妻子和姐姐照料,后来照料不过来,送来了养老院,但凡过年过节,无论多辛苦,他们一家都会尽孝心,接老人回家过年。
夕阳美老年公寓负责人杨颂春说,像唐桂林一家这样肯接失能老人回家的,很少,因此大多数失能、失智老人得留在院里过年,相应地,他们也得跟着加班。
桂林星光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黄敏告诉记者,“春节不托老”是他们中心一惯的政策,今年同样要求家属把老人都接回家过年。“一年365天,360天你把老人丢在养老院,接回去5天,那也是天经地义”。
黄敏说,他们养老中心90%都是能自理的老人。这些老人能走能动,头脑清醒,如果过年子女不接回家,他们心理压力很重,容易出事。
黄敏告诉记者,虽然很多老人家嘴巴上常说不想回家,不想麻烦子女,但看到别人被子女接回家,他们心里就开始不是滋味。之前中秋节的时候,有些老人从早盼到晚,等着子女来接,那样子可怜极了。我们发现没人来接,就要去看老人四五次,做好安慰工作,或者跟子女联系,不让老人家空盼。
黄敏说:“之所以通知老人的家属说养老院过年要放假,其实就是想鼓励老人回家与亲人团圆。平时表现得越是不孝顺的,我们越要求子女接回去,连过年都不能回家,那老人家一年到头就没得点盼头了,你让老人家怎么想嘛!”
“常有家属跟我讲,老人讲你们这里好,比家里好,比子女还好,我都讲我不希望你们给我戴这个高帽子,也不希望你们这样信老人家的话,毕竟老人家,到这个年纪,哪个都是想家的,不想那是假的。关键是做子女的怎么去跟他沟通,怎么让他回家回得心里舒服。”
不是我不明白,这时代变化快。对于已经成为现象的“春节托老”,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人的传统,过年自然一家人聚在一起。即使在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旁。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年夜饭,儿孙围在老人的身旁,说些吉利话。这是人伦之常,也是传统过年文化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样的传统氛围里,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春节托老”。这些有子女的老人之所以留在养老院过年,除了个别确实是子女不孝顺造成之外,绝大多数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子女不方便把老人接回家中过年。“春节托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越来越多的无奈,当然是发轫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刻变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劳动力、人才的流动加剧,“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已经被打破,子女离开父母到外地就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此其一。
其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年轻人已经无法像过去年代一样,抽出太多的时间来陪护老人。
其三,几十年的独生子女国策,造就了普遍的421家庭结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要把4个老人照顾好,再孝顺的孩子恐怕也分身乏术。
所以,对于“春节托老”现象,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当然希望每个家庭过年时无论老幼都能聚在一起,享受人伦之乐。而为人子女的,还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人在家中过年,不要让日益年迈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春节托老”的行列。为此,我们的社会,也要应对“养老社会化”这个大趋势,未雨绸缪,切实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以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让老人们安度晚年,让那些留在养老院过年的老人们,也能享受到浓浓的年味。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