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联系我们
 
首 页
桂林会议
桂林酒店
桂林景点
桂林新闻
桂林机票
联系我们
 
  桂林中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热线400 689 1766我们以诚信、专业、热忱、创新为宗旨,真诚为您服务。  
 
关键字
线路类型
价格不超过
途径景点
热门搜索:阳朔 印象刘三姐 三山两洞 桂林会议旅游
桂林一日游 龙胜梯田
桂林酒店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160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370
[桂林]
¥560
[桂林]
¥850
[其它]
¥380
[其它]
¥316
[其它]
¥560
[其它]
¥680
[其它]
¥530
桂林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桂林会议预定畅想桂林“十二五”规划的特大城市  
桂林会议预定畅想桂林“十二五”规划的特大城市    
作者:沈青 陆汝安  日期:2011-12-21 11:21:34  关键字:桂林会议桂林会议公司
 


临桂新区,汇聚了桂林人的胆识与智慧(资料图片)


我市老城区的扩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资料图片)

    岁月长河中,城市给人类带来了绮丽的梦想、惊人的奇迹和厚重的历史。那些伟大而壮丽的城市,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活力,引领着世界的前进方向。

    偏安一隅的桂林城,站在了“十二五”开端的时间节点上,环顾城市四周,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压力。

    北部湾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南宁、柳州的大城之梦正在加速。城市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令我们无法停步,蛰伏中,桂林也在酝酿突围。

    2011年,桂林人迈开步伐,展开双臂,开始将大城梦想付诸实际。

    我们也因此能畅想一座美好、先进、充满活力的大城的诞生。

    梦想之初

    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世人对桂林的概念,唯独“山水”二字。

    不可否认,桂林很幸运,完美的自然条件和令人羡慕的历史沉淀,让世世代代的桂林人可以依靠。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关于一座美好城市的梦想却不能单单依靠自然资源来支撑,还需要更强的经济内力和工业布局。但如何迈出这一步,桂林人却很迷惑。

    “风景如画的山水古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以工业为支撑,还是以旅游为支柱?10多年前,我们也曾陷入‘两难’境地!”谈及老城建设与产业摆布,市旅游局副局长陈运春曾表示。

    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在诸多城市迅速崛起的日子里,桂林便这般蹉跎着。

    到上世纪末,作为一个国际知名城市,桂林的实际境况与应有身份和地位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在旅游单一发展的境况下,无论是人群类型、消费能力还是地块发展,都难以完成刺激城市发展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企业面临重重困境,整个区域的交通、配套设施发展也严重滞后,甚至成为城市的包袱。

    可是,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在蛰伏中,这座八桂大地上的小城也在酝酿着突围。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在保护漓江的同时发展工业,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城市发展的转机来临了。

    2011年2月,时代的聚光灯再一次对准桂林。

    在市政府发布的《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把桂林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特大城市。从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的意图中,能清楚地感受到小城市里迸发的“大”梦想。

    这样的大胆规划,不仅仅是桂林人长久的内心期待,也来源于这座城市实际的生存压力。

    20世纪的桂林城,建成的中心城区面积仅58.3平方公里,有70多万城区常住人口。

    在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我市5城区常住人口达到了97.5638万人,已经非常接近特大城市的百万人口标准。

    但中心城区面积的扩展却并没有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此外,城区每年还要接待千万人次的游客和所辖12个县的流动人口。

    一般而言,城市人群密集度的标准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桂林每平方公里容纳的人数已经达到2万人以上。

    人口的增加,为桂林积蓄人力资源和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此,建设一座海纳百川的大城,已是众望所归。

    梦想之路

    为完成大城的梦想,桂林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

    但是,摩拳擦掌要建大城的桂林人,在准备加速前,并没有忘记躬身自省。

    拥挤的老桂林里,城市建设与现实需要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首先,旅游事业的蓬勃让整个城市拥有了闪亮的名片,但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乏力长期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再者,老城规划先天不足,布局混乱,缺乏人居思想。

    整体的城市设施也已落后。头顶上,破旧的电线杆和乱七八糟的电线随处可见,脚底下,城市排水和管道系统不堪负荷,斑驳破旧的老建筑更是有碍观瞻。

    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压力下,路面常因为各种原因被反复开挖,成为一些城区混乱和拥堵的祸首。

    如此循环,更导致漓江的承载能力濒临极限,山水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从上到下都感觉到,从空间上看,老城区的发展潜力非常有限。这座城的发展,也似乎被逼进了死胡同。

    为找到一剂良方,桂林人经过了长期的科学调研和斟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改造老城的同时,转身跳出老城,在6公里外的临桂县,再造一个新城。

    这样,既可以缓解老城区的压力,又能为整座城市的发展找到新的支撑。

    2005年5月9日,一辆崭新的27路公交车从桂林驶入临桂。

    这条不起眼的公交线路,让桂林市区与临桂县城由此连为了一体,桂林市城区面积整整扩展了30平方公里。

    智慧的桂林人由此开始了打造城市“新极”的艰苦作业,按照“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发展战略,如今的临桂日新月异,正在成为新的城市核心。

    根据2011年11月出炉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草案,至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还将进一步扩展。

    市区所辖的象山、叠彩、秀峰、七星4区,雁山区柘木镇和雁山镇,灵川县定江镇和大圩镇部分地区及八里街经济开发区,临桂县的临桂镇、四塘乡和庙岭镇部分地区都将成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如果发展顺利,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将为131平方公里,是如今的两倍。

    同时,对于中心城区的人口,计划在2015年达到101万~108万人,其增加幅度得到有益控制。

    到那时,城市人口密度将降低,我市的城市发展空间危机将大大缓解。

    但是,发展新区,扩展空间,并非只是单纯的城市圈地过程。桂林人的想法很智慧,就是通过搭建一个新的城市平台,承载起大城的远景宏图。

      梦想之谋

    “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企业的建立,各种人才的到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公共设施的人均使用成本也会降低。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我市的城市建设。”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惠民说。

    但事实上,即使一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或在150万以上,都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城。因为,人口集聚和城市面积只是两项硬性指标,大城还需要很多软性指标。

    一座大城市必须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使生活在其中的人能享受到更宜居的环境。这对桂林城市今后的整体建设谋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规划局局长谷海洪说,对桂林来说,实现大规模的城市化,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增加人口,也不是简单的扩张式发展,而是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采用山水组团的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桂林在空间上会突出“全域管理”,即按照“主城区+旅游功能区+产业组团”的空间组织模式,构筑“七大功能”板块,这是集聚人口,实现城镇化跨越发展的重点。

    此外,对桂林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指标则是一个较为直接的考量指标。

    根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桂林以开发建设新区、疏解提升老城为重点,城镇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镇人口不断聚集。

    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9.0%提高到2010年的39.0%,增幅高于全区3个百分点。

    对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周卉说,城镇化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对有限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和递增人口之间的整合优化与协调。

    2015年,桂林的城镇化目标是50%。也就是说,未来5年,平均每年城镇化率的增幅应不低于2%。

    周卉还表示,在推进城镇化中,不能为城镇化率而城镇化,简单地将农民往城里搬,而是要用整个社会资源来吸纳人口,完成城市化进程。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市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城市各个方面的优化配置。

    在“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城乡风貌建设”为重点的“四大建设”推进的同时,城市的各种软实力也得到了提升。

    为增加城市的保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桂林积极实施“全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行动”,五年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1.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目标以内。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养老待遇人均翻一番。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2.0%,失业保险覆盖率95.12%。

    我市成为了广西第一个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城市。

    作为城市的重要支撑,我市的教育、医疗等城市基础资源也在不断优化。五年来,市县财政累计支出教育经费119.38亿元,年均增长24.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实施,农民参合率97.86%,惠及360多万农村居民。

    “这些领域,只是我市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缩影,为完成建设大城的目标,相信从2011年开始的五年内,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调研员秦建萍评价道。

    圆梦之时

    根据“十二五”规划,在2015年,桂林将成为一座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20万人的特大城市。

    当这座大城崛起的时候,桂林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惠民给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

    这座大城之中,老城区仍然是桂林的旅游核心,它将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富有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重点承载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的都市区。

    雁山区,将成为桂林的科教城区,为桂林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智能储备。

    临桂新区,将成为桂林新的“大脑”,集山水文化、历史传承、生态环保和国际化元素为一身,这里是桂林新的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商务中心,承担指挥功能。

    此外,一座工业产业新城将在苏桥经济开发区崛起,它将成为拉动桂林工业化的主力。

    如此,中心城区将真正成为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聚集发展的特大城市。

    同时,对这一精心布局,桂林人还有对未来的考虑。

    那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立起相互支撑的桂北城市群经济区域,迎接北部湾经济区、桂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

    在一个区域经济体中,中心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同强劲的中央引擎和指航灯塔,它所发挥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成为整个地区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标杆。

    “十二五”期间,桂北城市群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我市12县为主体,大力推进东部资源经济带建设,积极促进西部生态经济带发展。

    把县城建设成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农民工转移创业、易地安置、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承载区。

    如此庞大复杂的城市发展规划,不仅需要建设者们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也需要机遇。

    几十年来,桂林人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终于让这座古城收获了机遇,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契机眷顾了我们。

    对大城的渴望,让桂林人有了翻开历史新篇章的勇气;国家试验区和试点区域的支持,为桂林带来了机遇;几代建设者数年来的努力,加快了城市往前跨越的脚步。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片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有着诸多天然优势的热土,营造大城的各种力量,正在汇聚。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城市?

    恩格斯曾经对大城市的形成有过形象的描述,他是这样说的:“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要有其他的人,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

    在恩格斯看来,正是因为大工业的出现,才导致了大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有了城市,人类才能以最少的土地资源,容纳最多的人口。进入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神速进步,大工业成为可能。于是,由于大工业的需要,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一种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现象。

    大城市之为大,并非简单的人口多、面积大。这种大,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同时,城市一旦变大,也就意味着具备了强大的辐射能力。一个大城市,可以带动十倍甚至百倍于其面积的地区协作分工,共同发展。

    也因此,我们不能把桂林的大城之梦,简单地理解成人口增加、面积扩宽。人口增加、面积扩宽是肯定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桂林的大城之梦还应当被赋予更重要的内涵。

    大城,应该有更大、更完善的工业布局。没有大工业支撑,大城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大工业,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带动大桂林区域城镇同步发展。

    大城,应该有更大的包容能力,热情接纳每一个涌入的子民。不光要让他们有事做、有饭吃、有地方住,还要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孩子有书读,病了有所医,老了有所养。古人说,有容乃大,有了“容”,才是真正的“大”。一个人人平等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城。

    大城,应该有更大的抱负。对于桂林来说,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确立,实乃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该在打造大城的征途中,好好利用这个机遇,为桂林的腾飞插上翅膀,为城市的灵魂注入新的内涵。

    大城,应该能够承载大梦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在新的世纪里,理应开启文化的盛宴,打造桂林的“文艺复兴”,成为一座文化上的“大城”。

    这种“大”,让我们何其向往。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上一个:桂林会议交通弯道处频繁事故,所谓何因?
下一个:桂林会议案例经济导报时评:桂林米粉注册会“南橘北枳”吗?
 
 
 
 
友情连接:
广西国旅南宁会议 北海中旅北海会议 桂林火车票 桂林旅游 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国旅假期 桂林会议网 桂林网站建设
桂林机票酒店预订网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邮政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信天游
 
首 页
|
桂林旅游
|
桂林旅游酒店
|
桂林会议
|
桂林旅游景点
|
桂林旅游新闻
|
联系我们
 
旅游许可证: L-GX-100273
网站备案号: 桂ICP备202100260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914503005547015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