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雷锋”为“世界的漓江”修筑最佳观景台
“走进56个民族家庭”10年回访采访团在采访完侗族101代寨主后,在桂林阳朔兴坪古镇老寨山下,九年前采访过的一位老朋友、日本老人林克之夫妇。
老寨山是广西阳朔县兴坪古镇紧邻漓江的一座石笋山。“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桂林、阳朔的灵魂是漓江,漓江精华中的精华就在兴坪一段,当年叶剑英元帅曾赞美“马跃画山人睇近,果然佳胜在兴坪”。您可能游过漓江,欣赏过两岸如画的美景,但那是在船上或是岸边,这种平视的效果远远不及登上老寨山顶俯视四望。或许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在漓江登高望远,因为这里的喀斯特石笋山陡直险峻,很难让人产生登临的联想。
通往老寨山顶的山路1149级台阶,有些陡,上起来不是很容易,你可以在半山腰的“和平亭”小憩片刻。登上山顶,在“友好亭”里享受着清新湿润的清风,俯望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地貌,九曲漓江两岸一处处绝佳风景,九马画山、黄布倒影、螺蛳山、鲤鱼跳龙门、新版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以及因克林顿来访而扬名世界的渔村尽在视野之中,这些绝佳美景换个角度看又是别一番滋味。自从山路和凉亭修好后,老寨山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国内外旅行家、摄影家和背包客们欣赏“世界的漓江”的绝佳观景台和摄影点。
九年前当我自驾车采访56个民族途中来到兴坪小憩时,绝对想不到的这条上山路以及两个亭子,竟是一位日本老人的个人行为。除了这个庞大艰苦的工程,他还在老寨山下修了一座五星级免费公厕,引导当地百姓和游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最初以为这位日本老人是一位积德行善的大富翁。但采访的结果让我大跌眼镜:他在日本只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不光我糊涂,当时兴坪的百姓们也闹不明白:这个穷老头不远万里跑到漓江住下来学雷锋做好事,到底是图个啥呢?
九年后,再来到兴坪,发现当地的百姓已经完全把这个当初的“日本鬼子”当成了兴坪人、自己人。当地政府监印的手绘版兴坪旅游地图上,也把洋雷锋的传奇放在醒目的位置。我们在街上问路,当地人无人不知,都热心地为我们指路:“呶,林先生,那个日本老头,那个大好人。”
“洋雷锋”穷帮穷:从研究少数民族到帮扶少数民族
林克之,听上去很像中国名,但人和名绝对都是日本原版的。他1946年生于日本静冈县,在二松学舍读的是日本文学。跟许多喜爱文学的日本青年人一样,大学毕业后林克之便再也没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而是为生活所迫融入了高速运转的日本经济社会,成为“打工一族”中的一员。他做过商场清洁工,建筑工地的安全员,做得最长的是出租车司机。在日本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卑微地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
然而,生活的困窘并未窒息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喜爱少数民族文化,喜欢旅游,特别热衷于户外徒步健身。1979年,他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徒步行走,他发现喜马拉雅山上的雪融水湍急地飞泻而下,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那里却没有电!那里的“古龙族”百民生活艰苦,还过着伐木为薪的日子,大量伐木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林克之问当地人为什么不利用水利资源建一个小水电站?答案很简单:没钱。
林克之带着一个隐隐作痛的心结回到日本。半年后,他又回来了,带着一些在日本开出租、扛苦力挣来的血汗钱,和一大堆工具和建筑材料。穷人林克之要为比他更穷的尼泊尔“古龙族”朋友建一座小水电站。
这个梦一圆就是十年。期间,林克之架线时不慎摔下山,全身13处骨折,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1989年的一天,电灯终于亮了,那个尼泊尔古龙山寨一片欢腾!这一天林克之的脚都没落地,山民们抬着这个“能让灯泡亮”的人,到处@@@@。
这些经历,林克之写在他的书里,《村庄亮起来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性千黛子看了这本书后被感动了。没多久,千黛子成了“林千黛子”(日本女人从夫姓)。
1994年,林克之应邀参加“国际瑶族研讨会第一届年会”来到泰国清迈,他看到这里的瑶族乡村有山有水,资源丰富,但这里的人们与尼泊尔的山民在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上有着本质的不同:男人种罂粟,女人进城卖淫。林克之留下来了,他又要建一座小水电站,用善良的行动打动那些麻木的心灵,驱散弥漫在这里的绝望和犯罪的气息。当贫困的泰国瑶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重新燃起,小水电站刚刚开工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林克之被绑架了!绑匪们以为这个日本老头是个阔佬,索以巨额赎金!此事的结局太过戏剧化:绑匪们显然是被林克之“穷帮穷”的精神所感动而良心发现,再就是觉得绑票穷人有悖“匪道”,善待他几天后很快就把他放了。当林克之瘦小的身影又出现在工地上时,瑶民们简直对他敬若神明。工程至此一路畅通。
1995年,林克之又来到中国云南瑶乡广南县,为底圩镇那洪村建起了一座5千瓦的小水电站,让全村瑶民用上了电,还为村里建了个碾米加工厂。
严格说起来,林克之算不上是个国际志愿者。日本有很多国际志愿者组织,但都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像林克之这样纯粹以个人行为做好事的绝无仅有。他的事迹上了日本的中学教科书,NHK电视台等著名媒体多次报道过他,很多日本人被他感动。林克之的身后站着很多支持他的朋友。
在支持理解他的日本人眼里,林克之就是中国的道德楷模——雷锋。
而中国人称赞雷锋的话似乎更适合这个日本老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9年前的照片,“洋雷锋”林克之每天都要在登老寨山的山路上拣游客丢弃的垃圾

9年前拍的照片,林克之在上山路上立了一块碑,中日文对照。他见碑上有土,摘下帽子就擦

9年前,林克之每天都要上老寨山顶拣游客扔掉的垃圾

9年前的照片,洋雷锋在江面上捞垃圾

9年前的照片,林克之自己建了一个五星级厕所,见了游客就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不要随地方便,我这里免费”。
“洋雷锋”的中国情结
1996年11月,“国际瑶族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中国桂林召开。林克之对漓江胜景早就倾慕,提前赶来报道,会隙就去阳朔兴坪。他问当地人,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当地人说:“老寨山顶。不过没有路,只有当地砍柴的村民才爬得上去。”
林克之很执著,他请刚认识的当地村民老曾帮忙,用梯子、绳子拉着拖着吊着,硬是上到了山顶。眼前的无敌风景一下把他给震住了。在山顶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做出了一个影响自己后半生的决定:留在兴坪,无偿为老寨山修建登山路和观景亭,让所有人都能来看看这里的美景。
1997年1月,在取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林克之开始修路建亭。他与其他捐助者不一样,不但出钱,而且出力,天天与雇请的民工一起劳动。因为他也是穷人,资金非常有限,主要是自己打工的钱和日本友人的捐助。他自己啃建筑方面的书,自己设计,亲自监工,整个工程需要多少钢筋、多少水泥、该付多少工钱,他都扪清,谁也甭想蒙他。他对自己也很抠,常常一碗米粉或是一包方便面就把自己打发了。民工们感叹:“这个日本人真精!”
数十吨水泥、砂石和水,都要靠人背上300多米的老寨山。老寨山山形陡峭,年轻人空手攀爬也会气喘嘘嘘,何况年逾半百的老人,还背着25公斤重物!看到林克之汗流浃背的样子,兴坪人被深深感动了。你出一点水泥,我捐一点砂石,他出一些义务工……很快,路修好了,亭建成了。
1998年2月3日,林克之和兴坪的群众兴高彩烈地给山顶的观景亭挂牌。他特意给亭子取名叫“友好亭”。一年后,他又出资出力在半山腰建了一座“和平”亭。这两个亭子寓含了他希望日中人民永远和平友好的愿望。
更绝的是,他还用了近十万元在“和平亭”附近建了一所看上去非常古朴、里面却配有红外线自动冲洗装置的“五星级”免费公厕。看到当地人习惯地钻进路边草丛“方便”,他就会用生硬的中国话大声招呼:“哎~~,来这里方便,免费的!”他对这个五星级厕所很得意,特意在名片上印上了“免费公厕”几个字,给自己做宣传。
从“鬼子”到“林先生”
最初兴坪人对这个“日本浪人”的到来是疑惑加戒备:年纪一大把,衣着不整,吃住简单到连当地一般农民都觉寒酸,成天东游西“浪”,甚至挎着袋子到处拣垃圾、租个竹排到江面上捞飘浮物,他要干什么?看到路修好了,亭子建成了,又有人猜测:八成这“鬼子”的老爹在侵略中国时作孽太多,现在让儿子做好事赎罪来了。
有人在林克之修建的山道上留下一行字:“炎黄寸土必争,打倒日本鬼子!”
其实人们真是误解了他,林克之的老爹是个地道的农民,没离开过日本半步,他的亲戚中也没有一个人当过兵,与“侵华”一点边也不沾。林克之一字一句读完山道上的留言后,说他非常理解中国人的心情。“《东史朗日记》我看过很多遍,我知道很多中国人的父母、爷爷、奶奶被日本军队打死了,他们没有忘记,这是对的!他们叫我‘日本鬼子’,也可以理解。”
在兴坪的日子里,林克之常常给日本的朋友写信寄照片,一来汇报他如何使用日本友人捐助的资金,二来也希望更多的日本朋友来兴坪旅游。他还在日本的报刊上撰写文章,介绍兴坪的无敌美景和自己在当地做的善事。日本的《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及NHK等媒体,都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林克之的善举,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兴坪古镇热闹起来,一拔又一拔的日本朋友踏进了这个他们以前从末听说过的地方,他们来都要找那个叫林克之的同胞,都要爬上老寨山顶看看。中国的媒体也极为关注,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日本雷锋的义举,知道兴坪的人越来越多,来兴坪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几千人到现在的上百万人,林克之帮助当地发展旅游的愿望基本实现了。
现在,再没人叫他“鬼子”了,而是尊称他“林先生”。兴坪镇政府为他的善举立碑,称他为“洋雷锋”,他却谦虚地说:“我不是洋雷锋,我是在学雷锋。”

9年前的照片,林克之董彬才夫妇的幸福生活在美丽的漓江边,那时还是二人世界。

9年之后,林克之董彬才爱情的结晶林喜多郎已经七岁,三口之家幸福地生活在美丽的漓江边。

林克之夫妇与小喜多郎。(林克之提供资料)

影星蒋雯丽慕名来到阳朔拜访林克之夫妇,她对小喜多郎喜爱有加。(林克之提供资料)

林克之将这些石碑贴满一面墙,曾经有乡镇干部来此指手划脚说太难看,让他拆掉。他说这是友谊,也是文化。幸亏此干部后来忙,忘了。

每个来访的媒体,林克之都要准备一块石碑,请记者写下一句话,然后刻碑涂色。这是施晓亮的涂鸦。
“洋雷锋”做了中国女婿,最大的愿望是生半打“小接班人”
在五星级免费公厕旁边,是一座结合中日建筑风格的一座二层小楼“日中文化交流会馆”。这是兴坪镇政府为林克之划的一块地皮,他自己动手建造,这就是他在中国的家。从来到兴坪的第一天起,林克之就打定主意要把根扎在这里。
林克之的太太林千黛子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十分理解、支持丈夫的事业,林克之在泰国、中国的日子里,林千黛子就当起了他的联络员,负责转寄国内外朋友写给林克之的信函和捐赠的钱物。
林克之决定在中国定居后,也希望太太能到中国来,可是千黛子却不能适应在一个陌生国度里生活。结婚十多年的夫妻不得不面对这个巨大的分歧。经过反复考虑,2000年2月,他俩友好地分手了。
家的概念不仅仅是房子,更重要的是爱人。找一个中国太太!这个想法在林克之的脑子里已经一年多了。
2001年底,林克之在《广西生活报》做了一则“征婚广告”,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中国女性的应征信,在他左挑右拣举棋不定时,广西电视台拍的一部电视片为他牵了红线。
这部长达半小时的电视纪录片《林克之的幸福生活》是2002年1月8日晚黄金时段播放的。那晚,平时不太看电视的广西钦州姑娘董彬才恰巧打开电视机,从头到尾看完了这位“日本雷锋”的故事。
小董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和他(林克之)结婚,生了两个小孩。醒来我非常奇怪,这些年来,我也接触过几位男士,但从来没有一个人闯入我的梦中。我认定这是缘份,于是马上就提笔给他写信。”
信不知往哪里寄,小董就写上“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政府林克之收”,她想,能收到就收到,收不到就算了,一切看缘份。
信很顺利地到了林克之手里,他一下子被这个梦打动了。他相信这就是中国人说的红线。马上,一个电话打过去,一边在电脑上点着中日辞典,一边与小董姑娘嗑嗑拌拌地交流。这样的热线交流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过瘾了,面谈!2002年正月初二,28岁的小董姑娘只身来到兴坪,这一见面,就留了下来。小董俨然成了林克之的助手,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林克之也抽时间教她学习日文。
3月10日,董彬才的妈妈和哥哥来兴坪,他们是来考察林克之的。小董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的心头肉,嫁女当然慎之又慎。妈妈和哥哥本来计划来考察一周,结果第三天就满意地走了。因为全镇人都尊敬地称林克之为“林先生”,每个人都在夸赞他的善举。这样的口碑,人肯定错不了。
5月21日,桂林晚报派专车送这对准夫妻回钦州,办理涉外结婚手续。在钦州的几天里,娘家人及邻里都十分喜欢这个比岳父小不了几岁的日本女婿。当人们知道了“日本女婿”的平民背景后,对小董姑娘真挚的感情更是敬重,对2位新人给予了真诚祝福。
现在,林克之和董彬才以及他俩的结晶、七岁的林喜多郎幸福地生活在漓江畔的“日中文化交流会馆”,这个小窝也兼做小旅馆,房间只有五个,收入不多,但小俩口过得挺开心。兴坪的旅游越来越热,来他家住宿的大多数是从网上看到他们的传奇故事慕名而来的,其中很多是媒体的朋友。在他家屋外的山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石碑,这是细心的林克之的作品,每当有他认为重要的媒体和客人来,他就会请对方在准备好的石板上写字,然后细心地用电钻雕刻、涂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纪念,更是世界各国喜爱中国、全国各地喜爱阳朔和兴坪的见证。
林克之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足。与我们一起下榻于此的广州游客、律师邵杭夫妇则把这个美丽感人的传奇故事总结为“好人好报”。如果当初林克之不是留在兴坪,而是回到物质极大丰富、节奏极其紧张的日本,或许现在还在每天的滚滚车流中腰酸背痛地开他的出租车,而现在他的生活如此休闲、轻松、快乐、幸福,幸福指数比绝大多数人要高的多的多。当我们看到林克之与七岁的喜多郎在一起时满满溢出的慈爱,以及他从中得到的爱的回报,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所有的男人都会羡慕。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