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知道咱们桂林有个甑皮岩,不过亲自去看过的人就不多了。今天我们就带大家去见识一下这个很有名气的史前人类生活遗址博物馆。 这里就是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它是12000到7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居住地和墓地,以独特的史前文化蜚声中外。 【同期声】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韦军:“我们这个遗址是在1965年文物调查的时候发现的,就在现在看到十字架这个地方做了一个2×2米的4平方米的试掘,当时就发掘出了4具人骨,还有一些骨器、蚌器、石器。” 1973年,甑皮岩遗址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出土的遗物在考古界引起不小的轰动,2001年再次发掘后获得了更多的珍贵资料。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的 考古领队何安益说,他非常有幸参与了这次挖掘。 【同期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 何安益:“我最早看材料看到甑皮岩遗址,很向往以前的发掘,有一种期盼,能不能有机会再次发掘,让我们年轻人参与,后来社科院考古所通过广西考古所,桂林市文物队,甑皮岩四家单位合作。当时单位里面派我过来,一方面是学习新的考古方法理论。一个是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历次调查和发掘中,这里一共出土了29具人骨架,上千件打制、磨制 或穿孔的石、骨、角、牙、蚌器,上万件捏制或贴筑的陶器残片。以前考古界认为陶器是因为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农业,古人为了煮饭而发明的,而桂林甑皮岩的 发掘颠覆了这个观点。 【同期声】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韦军:“桂林吃螺蛳炒螺有个特点,第一个一定要煮熟,第二个是敲屁股,为什么这个螺要煮熟呢?大家都知道,螺是活的话拿个铁钉你都撬不出来,但是只要你一煮它,煮过之后很容易用牙签都可以挑出来,甚至敲完屁股以后可以直接吸出来。” 甑皮岩遗址出土了很多被敲了屁股的螺蛳壳,明显是经过煮食加工过的。 【同期声】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韦军:“当时的桂林人为了能吃到更美味更丰富的这些螺啊蚌啊,为这个发明了陶器,跟中原地区为了吃稻谷发明陶器是不同的发明方式。” 甑皮岩遗址发掘的这些遗迹、遗物犹如一本万年地书,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追寻桂林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期声】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 周海:“甑皮岩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面积最小的,获取历史信息量是最大的,它才挖了9个平方,居然出版了60万字的发掘报告,在目前中国是没有一个遗址是能做得到的,而且这本报告出来以后,一致得到考古界的推崇,获得了4项国家科研大奖,这在我们整个广西,乃至全国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甑皮岩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迷团,学者们现在还一直试图以各种方式解读这些千古之迷。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