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中的立体停车场
市中心停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有车族”,为缓解这一状况,我市首个户外立体停车场预计于12月中、下旬建成并投入使用。22日记者来到位于市中心文化宫的施工现场看到,这个立体停车场的基本框架结构已经搭设完成。
户外立体停车场即将投入使用
22日上午,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立体停车场内两个高约6米、长约25米、宽约6米的立体车库已经搭建好,工人正对车库进行加固焊接。
据负责立体停车场建设的廖工程师介绍,该停车场由两个立体车库组成,每个车库分四层,顶层可停10辆车,一、二、三层可停8辆车,两个车库共可停车68辆。整个停车场由特制H形钢、镀锌钢板、链条等建造。
“与传统停车库相比,立体车库不仅节省空间,车辆停取也很方便省时。”廖工程师说,该车库属于升降横移式停车库,司机只需把车停到升降板上,然后就可以通过自动系统,把车辆“运送”到合适的位置,整个过程只要90秒钟。
据廖工程师透露,预计到12月中旬,立体停车场就可完成安装,经相关部门验收后,最快可12月底投入使用。据了解,这将是我市首个户外立体停车场。
这立体停车场是市文化宫区域环境改造升级项目之一,相关人员介绍,两个立体车库投入使用后,将视运营效果申请审批续建,届时文化宫区域还将新增250个停车位,缓解市中心区域停车难的状况。
我市立体停车场会越来越多
昨天上午11点,微笑堂商厦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摆出了“车位已满”的牌子。保管员告诉记者,该地下停车场只有60多个车位,商厦每天开门半小时后车位就会被停满,只能出来一辆再让进一辆。有时候等进场的车子太多,把入口处路段都堵死了。
市区停车是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我市对停车场的建设是如何规划的?
“老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只能在最小的面积和空间内,尽可能实现停车数量最大化。”市规划局建设工程规划科陈科长认为,建设立体停车场,是目前解决停车难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发展趋势。
陈科长说,我市已将建设立体停车场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者小区兴建立体停车场。文化宫立体停车场是我市第一个通过审批在建的户外立体停车场,是一个试点,但如何让立体停车场良性、长效的运作,还有待摸索。
“目前除了文化宫立体停车场通过审批外,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立体停车楼、桂林安厦·港湾1号室内立体停车场也通过了审批。”陈科长同时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地段都适合建设立体停车场,所选地段首先不能影响城市的景观,还需要规划部门现场勘查评估后才能做出批复。
鼓励社会投资建停车场
建造一个立体车库,一般可以在地面车位数量的基础上,成倍增加停车量,好处不言而喻。但我市户外立体停车场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是不是有些晚了?
采访中,一名停车场承包商表示,建设立体停车场前期的投入太大,每平方米的平均造价近万元,后期还有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另外,停车库操作员都需要培训,与一般的停车场相比,人力成本要高出很多。投资立体停车场回笼资金周期长,如果贸然投资风险很大。
但是,车辆在增加,停车场有限,向空间要车位,已成为解决停车难最常被提及的方案。市政协委员黄丹萍是我市建设立体停车场的力推者,她在市政协三届六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关于改进桂林市停车现状的建议》中就提出,大力发展立体停车场。
“经调查,目前我市市区内公共场所共配建大中小型停车场566个,停车泊位4500个,而市区内现有机动车辆共计9.5万辆。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经验,城市车位与车辆的比例应该在1:1.2,而我市停车位与车辆的比例已高达1:21。”黄丹萍说,原有城市规划的局限性,以及现有停车场的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使得我市停车位严重不足。
“立体停车场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值得推广。”黄丹萍表示,要把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当作重大民生工程来建设。
黄丹萍说,目前我市还没有把停车当作产业看待,建议政府要牵头、鼓励社会力量整合、改造现有停车设施,发展立体停车场,促进停车产业向管理规模化、运营专业化、投资社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文化宫立体停车场的建设就采取了市场化运作,以社会力量资金进行投资,谁投资谁受益。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