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兴安县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在“大讲坛”上,讲解了与灵渠有关的古代人物。精彩的讲述、严谨的考证、合理大胆的推测,给听众们了解灵渠打开了另一扇窗。
稍微了解灵渠的人都知道,修建灵渠的总指挥叫“史禄”。史禄到底是不是姓史?是个什么级别的官?
刘建新考证,对于修建灵渠的总指挥,《淮南子》和《史记》用的都是“监禄”两个字,此人负责凿渠运粮。古人有把官职放前面、名字放后面的习惯。当时秦军南征的主帅是苍梧郡尉徒唯,以此类推,负责粮草的监禄也应该是苍梧郡监禄,即职务是郡监,单名叫“禄”的这样一个人。郡监是代表朝廷监察郡县,兼有将兵职责的官员,地位仅次于郡尉。由于秦代的郡监又叫监御史,所以后人就取他职务中的一个字“史”来作为他的姓。
灵渠作为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主要水上通道,过往兴安的文臣武将、墨客骚人不计其数,其中就有声威显赫的东汉名将——— 伏波将军马援。前两年,有人提出了马援修灵渠北渠和大天平坝的观点。对此,刘建新认为:“这没有任何确凿证据。”
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学者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灵渠》中,对伏波将军马援创修灵渠的传说予以了驳斥。刘建新说,汉武帝派大军平南越时灵渠已经通航了,因此说马援重修还可能,说他创建就不合逻辑了。不过从史料分析,马援征战南北,根本没有时间开凿北渠并且修建大天平。刘建新还发现,我国古代史籍中没有马援修渠的记载。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