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报道一些地区的学校给差生发“绿领巾”,给优秀生发不一样校服的新闻。这些来自教育方面的“等级”事件,“有色眼镜”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与声讨。而现在,我们又看到了部分学校又推出了给差生进行智商测试的做法。 据报道,江苏无锡一些中小学教师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智商测试”,如果测出孩子智商低,老师就可以向上面打申请,这样的孩子的成绩就可以不计入班级成绩和考核,自己的“绩效考核”也就不受影响了。而“有的家长竟然也希望医生给自己孩子的智商打出低分。表示如果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所幸,目前,无锡市教育局已发文制止此种行为。 无独有偶,广东省某医院心理检测室近日也接待了一群特殊的“病人”——13名来自广州白云区穗丰小学的小学生,他们是学校组织来做智商检测的。带队老师言行低调,再三要求院方对此事保密。一位医护人员则表示,领队的女老师曾跟他谈过组织这些孩子来做检测的原因,说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个别反应有些迟缓。对此,校方也承认此事,但强调,做检测是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是一件好事。 学生的成绩不好,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与家长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成长,而是考虑如何撇清自己的责任,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异化到了何种程度。中小学教育本是孩子建立人生自信心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如今,却因为要不影响老师的“业绩”,无端贴上“低智商”标签,很可能埋下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新华网的评论到: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教师是这种这种精神状态,不免让人忧虑。必须承认,一些教师之所以会用如此功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主管部门“绩效考核”不够科学所致。因为这种“绩效考核”把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却不考虑教育的复杂性,迫使老师们不得不走“测智商”这样的旁门左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单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种异化。目前,“测智商”虽然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但这种双重异化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背后的价值扭曲值得深思。
人民网的文章也评论到:“让差生测智商”,很像之前的“绿领巾”与“红校服”事件,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式的区分。另外,这样的事件也很容易导致公众对于学校教师的批评——教师为了自己的考核,不惜让差等生变成智商低者,实在过分。然而,将此事细细分析开来,“让差生测智商”的行为,学校教师虽然要担负一定的罪责,但根本的问题而不在教师,而在于考核教师的体制。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