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岁的寿星村老队长覃文友(左一)
 漂亮的寿星新村一景
“出——— 工——— 喽,出——— 工——— 喽……”每天清晨,哨子响过,就是队长覃文友那极富穿透力、感召力的喊声。顿时,喊声萦绕整个小山村,村民们迅速来到村前那棵树龄超百年的鸡瓜树下,听从覃文友对新一天农事的安排。
这喊声在平乐县同安镇平山村委寿星自然村萦绕了54年。50多岁的村民覃宗维说,他是听着老队长出工的哨声和喊声出生并慢慢变老的。覃文友的哨声和喊声,让村民们顺利度过了3年困难时期,并踏着改革开放的足音迅速致富,率先在平乐县建起一个高档次的新农村。
77岁的覃文友一点也不显老,身板硬朗、精神饱满、步履坚定。1957年,他就是这样迈着坚定的步履走上村生产队长的岗位,从此,他那“出———工——— 喽,出——— 工——— 喽……”的喊声就每天在寿星村响起。
覃文友担当起了队长的责任,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日夜操心。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寿星村人虽然已不用再出集体工,但是覃文友每天早上和中午仍然照常往村中一站,大家都会聚拢过来,询问该做什么。
此时,覃文友十分清楚,村民需要的已不是哨声和喊声,而是能领着他们致富的带头人。1984年,覃文友将自家的部分稻田改种椪柑,这让村民们很不理解,有村民嘲笑道:“队长脑袋有问题了,不种稻谷以后屎都没有吃。”
3年后,覃文友家的椪柑产量达100担,收入4万多元,迅速成为当时的万元户。
覃文友这位队长的感召力更大了,村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家家开始种植椪柑,面积一下子达200多亩。
1989年,覃文友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在几天时间内,砍掉了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片油茶树。村民们看到碗口粗的油茶树被砍倒,笑他傻,油茶每年都有收入,为什么要砍掉。
覃文友自然不傻,砍掉的油茶林全部种上了经济效益好的柿子树。于是村民们纷纷效仿,当年全村新种柿子树达200多亩。
1997年,寿星村实现年人均纯收入43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后,让他们致富的椪柑却因黄龙病收入逐年减少。覃文友经过反复考察,发现可以种植葡萄取代椪柑。经过多年努力,去年,寿星村已实现年人均纯收入9100多元,如今的寿星村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
村民富了,队长覃文友又为破旧的房子、弯曲狭窄的道路和东起一座西起一座的楼房纠结着。为什么不能统一规划,建成一个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咧?覃文友把自己的想法与村民们商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更得到了镇、县相关部门的支持。
1997年10月,寿星村拆除旧房,开始新农村建设。个别村民认为拆旧房建新村是毁祖宗房产,坏百年风水,极力阻挠,并与覃文友展开激烈的争论。覃文友坦然面对。他说,由于古旧的寿星村规划落后,大车都不能进村入户,严重阻碍了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村民富裕后,放眼之处看到的还是破旧的泥砖瓦房,村里的环境卫生差,村民生活质量低,这是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直到2001年,拆除旧房建新村在寿星村形成共识。
2001年秋天,寿星村的新村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一天清晨,当新村建设规划图亮相村子中间那棵百年鸡瓜树下时,村民们迅速围拢在规划图下,对新村规划图上自己家的房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新村建设涉及进村道路建设、村中道路硬化、村民阅览室、娱乐室、广场……工程之大,是寿星村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覃文友盘算着用10年时间完成寿星村新农村建设任务。
为了推进新村建设进程,村里迅速组成了一个有10多人参加的义务拆房队伍,列出拆房日程表,选定拆房日子,有序拆房。直到2006年秋天,全村旧房拆除工作全面完成。村民覃宗桂如今回忆起当时建设新村的情景仍激动不已。那时,每天天刚亮,村里就响起了清脆的哨声,还有覃文友的喊声:“出——— 工———喽,出——— 工——— 喽……”老人站在村中央,手里拿着一只哨子和从屋里走出来的村民打招呼。
“队长,今天我做什么?”
“队长,今天我还是拌浆吧。”
……
大家领了任务,都忙自己手上的活,就像当年生产队一样。
在建设新村那段时间里,覃文友的哨 声 吹 得 特 别响,出工的喊声也特别洪亮,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天天如此。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8年冬天,寿星新村在覃文友的哨声和喊声中建成。当大货车快速开至村民家门口装运柿子、葡萄等大宗农产品时,村民们无不称赞老队长覃文友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队长。而今,漫步村中,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宽敞的村道,优美的绿化带,村里的小广场,明亮的阅览室,宽敞的娱乐室……还有前不久刚修好的寨门,眼前的寿星村让人陶醉其中。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