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急救车鸣笛而来,市民总是最先注意到冲在前面的医生、护士,看他们忙碌地为病人实施抢救。然而,在他们身边,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色,这个角色担负着与时间赛跑的任务,并身兼数职,既是司机,又是搬运工,还可以当“半个护士”。他就是急救车司机。
刘全义是我市众多急救车司机中的一员,他就职于181医院急救中心,在叠彩区驻点上班。国庆期间,刘师傅和医生护士一起坚守在一线岗位。记者实地探访,试图更深地了解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职业。
骑车钻小巷,练成“活地图”
作为急救车司机,驾驶技术自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对路况熟悉,如此才能在第一时间选择最优路线,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
10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刘师傅与周医生、汤护士3人的工作驻点。“我是叠彩区的定点司机,医院在每个驻点都安排两个司机,轮流值班。”刘师傅说,自己2008年初到医院急救科工作,随后被分配到叠彩区上班。
由于叠彩区路况比较复杂,一些城中村和老小区的路很不好走,“经常是进去了就出不来”。刚开始,刘师傅只能开着车一路走一路记,将大街小巷以及沿街的标志性建筑用手画下来,连一些小店都被标记下来,如此一来,询问病人家属具体位置时就更加可靠了。
如今,叠彩区的犄角旮旯刘师傅都了如指掌。接到出诊任务时,他的大脑便迅速作出反应,相关的几条线路立即呈现出来,他再根据交通状况第一时间作出选择。如此一来,急救行动就更有效率了。
刘师傅说,他们医院的急救车司机大多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驾龄,医护人员都称他们是“活地图”。事实上,能练就这身功夫并不易,有的老师傅为了熟悉路况,曾经骑自行车专门往市区各种小巷子里“钻”,边走边记。现在,通讯设备发达了,找不到路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有的车上还装有导航系统,“活地图”便如虎添翼了。
与时间赛跑,只为抢救生命
5日下午2点50分,周医生的手机响了———120指挥中心来电,称在桂北商贸城发生一起车祸,一男子受伤。刘师傅赶紧跑下楼发动车子,等待正在做准备的医生、护士上车。2分钟后,车子驶出了大门。
急救车鸣笛行驶在中山北路上,刘师傅一路超车,前方车辆也主动让出车道。“扶稳一点,为了赶时间,车速会比较快。”汤护士提醒记者。
疾驰中遇上了红灯,前方车流渐行渐缓,排起了长队。这时,刘师傅果断将方向盘往左一打,车子越过双实线,开始逆行。由于对向车道的车辆不多,急救车迅速地通过了红绿灯口,回到正常车道。数分钟后,急救车成功拐入北辰路往桂北商贸城的岔路口。
抵达目的地时,急救车仅仅用了7分钟。现场一辆货车停在路边,一辆银色的电动车卡在车头下,电动车车主刚刚被灵川县人民医院接走。“可能‘串线’了,因为八里街处于市区与灵川县的交界,不同的人拨打‘120’可能会连接到不同的指挥中心。”周医生说,这已是他们当天下午第二次“扑空”了,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回程的路上,车速明显慢了下来。“急救车也是车,开快车是有危险的,一切只是为了抢救病人,早到一分钟就多一分希望。我们的原则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接送病人。”刘师傅说,有时为了接送病情较重的病人,他需要随机应变,遇上涨水、堵车,只能“见缝插针”,有时人行道都得上,实在不行就选择绕道。但碰上严重堵车的时候,他们也无能为力。
具备“多功能”,被戏称“打杂的”
一名合格的急救车司机,不仅要将车开得又快又稳,还必须会简单的修理,能搬运,遇到特大事故救援,还要运用心肺复苏技术跟医务人员一起在现场参与抢救。“我们拿不动的就丢给他拿,需要帮忙就喊他过来搭把手,他要开车,还要负责看车,情况紧急时还能作为‘半个护士’,协助现场救治。”说起刘师傅的职责范围,周医生笑称他是“打杂的”。
刘师傅说,早在上岗前,他已经接受了培训。目前相关部门的要求是,急救车司机能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自治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医院还会定期对医护人员包括司机在内进行相关技能的考核。对于这项技术,他已经“实战”过多次了。
此外,刘师傅多数时候还要扛担架,与同事一起搬运伤员。在一些车祸现场,刘师傅还要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抢救现场如果人手不够,司机就是第二个‘护士’。护士要输液,他就得提着瓶子;医生要帮骨折病人包扎固定,司机就得帮抬着。”
刘师傅说,他希望自己能熟练掌握更多的急救技能,这些医学知识和技能虽不是他的主要职责范围,但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在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他希望自己能发挥作用,抢救生命。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