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发恩在填补坑洼的路段。
年轻时,一个人独守一片深山老林,日出夜归,默默无言。接近60岁,还是一个人,扛起锄头推着车子走在坑洼的乡村小路上,修修补补,苦累难免,人却乐在心间。
如今,78岁的蒋发恩,头发眉毛胡子都已染上了冰霜,岁月的痕迹也已刻满额头,身边很多人包括亲弟弟都已经去世。或许时间改变了很多,但面对义务修路的20多年,他说:“无所谓钱不钱,修好为止。”
村民唐忠贤说,眼前的这条路,就是蒋发恩每天至少走两遍,凹了就填凸了就铲的石子路。这条村级路长2.2公里,是九板村到交椅村大车必经的过道:“在他修路以前,因为路面坑洼,常常有车子被绊倒。他搬到养老院以后就开始把路填修,基本很少看到这种现象了。”
蒋发恩原来住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乡一个叫“小明源”的自然村。自从2004年一人搬到养老院后,看到这条路路面坑洼,下雨积水泥泞不堪,一个简单而又执着的想法从他口中道出:“就是想把路修好了,这样车子、村民都好走点。”
其实,在他搬出小明源之前,他已经进行了13年的义务修路。弟媳王小妹告诉记者,那时候小明源的村路长2.4公里,只要一看见路面坑洼,他就会扛起锄头铲子修路。
20年来,因为修路,给道路两旁挖排水沟,他已经用坏两把锄头、一把铲子和一部手推车。
几十年里,修水库、守树林、编竹筐拿去市场卖,家境贫穷的蒋发恩一直是一个人过。
“说不寂寞孤单是假,但是他闲不住,每天都去砍柴,养老院门口堆满了他砍的柴火。”白燕村村支书刘天彬说,两年前为了给养老院的老伙伴们多砍点柴火,他在山上摔伤,腰部摔断两根骨头,大家都很难过,也很感动。
昨天中午11点多,一群放学的小学生开心地奔跑在这条相伴蒋发恩多年的道路上。蒋发恩笑着拉记者一起吃饭,他说,在养老院吃的穿的都有,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