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根方木,他都认真检查。
 五十三岁的杨似玉在梁柱上爬上爬下,身手敏捷。
 每次走进风雨桥,杨似玉都会抬头四下张望,好似在和这些木头交流感情。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侗族人口占了将近四分之一,而在侗寨里素有“有寨必有鼓楼,逢水必建风雨桥”的习俗。
9月,一座长达268米,拥有424根杉木柱子,用了1000多方木材和上万瓦片的风雨桥在70多名工匠的手中建起,横跨浔江屹立在县城的西部。
而杨似玉就是这座风雨桥的掌墨大师傅。
今年53岁的杨似玉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人,他接触风雨桥已经整整40个年头了,“我爷爷、父亲均为木工,是当地建风雨桥的老把式。从小我就对木工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到当地学校帮修桌椅板凳……”最初以几间侗族杆栏式木楼加以改建和补充,杨似玉逐渐开始接触鼓楼和风雨桥。由于深得祖传技艺,加之勤奋有悟性,他的技术日益精湛。
“我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就是这位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的农民把侗族木柱文化的建筑精华尽收于大脑之中。鼓楼、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一钉一铆建造而成,其间没有任何图纸,他完全靠脑子记。一旦做起工来就能依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在很多村寨、景点、纪念场馆留下了风雨桥、鼓楼、民间木楼、戏台等建筑作品和大量风雨桥、鼓楼模型。
而最让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83年翻修的程阳风雨桥了。一场大雨把当时的风雨桥摧毁大半,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很快来到这里准备重修。他们将廊桥的部件标记后逐个拆下,但想把这些梁柱组装上去时却遇到了麻烦,风雨桥大小部件有万余个,拆下的木头堆成了小山,专家个个挠头发愁,最后慕名找到杨似玉和他父亲杨善仁求援。
根本不画图纸,杨似玉和工匠们只用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等到风雨桥恢复原貌时,专家的重建图纸还没画好呢。”杨似玉因此而名声大震。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杨似玉已经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被国家文化部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让他更感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完全继承了这一技艺,并且青出于蓝。
“到我儿子这代,家族传下的这些技艺已经口口相授了四代。”杨似玉说,“我们将把这些技艺在我们手上继续发扬光大。”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