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媒体报道了北京朝阳区一些“蒸功夫”包子铺在制作包子时使用香精,就是说,在包子馅料中加入耐高温、香味不易挥发的香精,使包子味道鲜美。9月14号,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开始对部分“蒸功夫”包子铺进行了检查。 今年9月,媒体经暗访调查发现,数家打着“蒸功夫”招牌的包子店均在店外隐蔽之处制作包子馅料,除卫生条件差外,都“偷偷”使用各种香精。其中,一种牌子为“肉味香精”被广为使用,这种香精标签几乎全是英文标注。卫监所表示,我国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中未规定肉馅中不能使用香精香料。但《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标签上需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按照规定,若食品包装中大部分是英文标示,使用这种添加剂属于非法添加,如将使用的添加剂标签撕毁使用,这也是违法行为。 目前国内可合法用于调配食用香精的食用香料有1800多种,美国公布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有2000多种,加上已批准使用但还未向社会公开的香料估计有4000种。所以,即使是在美国可合法使用的食品香精,进口到国内,也必须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经过国家批准,使用也是违法行为。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郑福平教授称,他们行业内多次开会讨论,大家都认为餐饮行业不能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因为使用食品香精提香用量很小,在正规的食品加工厂里,特定的工艺,在特定温度等条件下,保证加香料使用安全。而餐饮企业、特别是小餐饮点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很难保证添加量精确,混合均匀,也不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等,使用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人民网的文章说到:一个不互相毒害的社会,需要良知和法律共同发力。有关部门在出事后的纠察仿佛哪里漏水堵哪里,为何不在平时就加强检查,从源头消灭“漏水”的可能?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举一反三,预防为主。道理简单,做到不易,就像脱掉“蒸功夫”的马甲简单,改用优质无香精的馅料,难吗?
新京报的文章也说到:如果不把这个产业链连根拔掉,在一阵风的查处之下,“香精包子”可能只是暂时销声匿迹,但只要监管高压稍一松懈,它必然会卷土重来。铲除这个产业链,显然不能只靠卫生、工商部门,目前公安部门正在展开“打四黑除四害”行动,“香精包子”及其背后的产业链就是一个现成的靶子。还要提醒监管部门的是,“香精包子”暴露出的不仅是包子问题,其他如麻辣烫等小餐饮业,都是食品添加剂滥用的重灾区。食品监管当举一反三———要想严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部门应当对食品添加剂所有可能的流向都熟稔于心,做好有针对性的日常监管,这才是问题的治本之道。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