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福县永福镇湾里渡口,渡工正准备把船摆渡到对岸。
 永福县塘堡村村民“渡改桥”的梦想实现,这座不算长也很简单的桥是周围村民们的希望。
 刚从镇上回来的黄大姐,坐在简陋的渡船里。
近日,有一则关于灵川县水上运输的消息:灵川县为38艘圩客船和11艘渡船购买了乘客安全保险,给圩客渡船穿上一件“救生衣”。联想到9月9日湖南邵阳一艘客船失事造成10多人死亡的事件,灵川这则消息也引人关注。
桂林境内河流密布,这些河流,一方面是桂林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很多县、乡给当地群众造成出行的困难。在桥梁无法完全顾及到所有乡村渡口的情况下,圩客渡船仍是桂林乡村很常见的水上交通工具。
必须承认,灵川县为圩客渡船购买保险,是对乘客安全的关怀之举。
但记者通过对一些县、乡圩客渡船的观察,却仍发现很多安全隐患的影子,这些隐患绝非一张保单就可以免除的。
给圩客渡船买保险
周师傅是灵川县青狮潭水库的一名渡工,已从事渡船工作20多年。
8月22日,周师傅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开出的承运人旅客责任保险单。他按照每个客位50元的标准购买了乘客安全保险。
“我们愿意买这样的保险。”周师傅说,“能减少风险,万一出什么事,不至于赔得倾家荡产。”
青狮潭水库的圩客船大多由库区移民经营,大概有28条船。这些圩客船的经营者有自己的队伍,还有三名管理人员。周师傅说这些船都买了保险,按照每船乘坐28人的标准计算,一年要花1400元保险费。“我们不会把保险成本追加给乘客。”周师傅解释,每年国家有6000-7000元的燃油补助,“就用这笔钱买保险,等于是国家帮买保险。”
青狮潭水库的圩客船主要为库区周围村民出行而摆渡。周师傅介绍,水库深处的山里还有两个乡镇和山场。里面的居民要出来赶集,还要进山运货,所以,这里的圩客船一般行程较远,最远的有10多公里水路,行驶一个半小时,而且,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有部分游客乘船。
据灵川县航务管理所所长石碌文介绍,灵川县各乡镇各个渡口的渡船都统一购买了保险。现有的3个码头,分别是朝田的思安江码头、青狮潭水库码头以及大圩的漓江码头,总共38条圩客船都购买了保险。
但记者也了解到,灵川境内供村民外出通行的小型渡口还有11个,包括三街镇的龙奖、竹子坪、倒风潭3个渡口,大圩镇的毛洲岛、竹江等6个渡口,还有双潭、江洲等2个渡口。这些渡口的渡船已十分老旧,石碌文说,已向造船公司定制新船,10月份新船就能下水。“等新船下水时,保险也一并购买”。
据了解,像灵川县这样给全县农村圩客渡船全部买上保险,在全市还是首例。
买保险的原因
必须承认,灵川县给全县圩客渡船上保险是一项爱民之举,而且,记者实地走访也发现,对于散布在各村落渡口的渡船来说,上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小渡口的渡船与青狮潭水库等大码头的圩客船有所不同,因为它们大多比较简陋而且老旧,而且行经的河面一般不宽、水路也不远,但却是当地村民们出行的唯一途径。
灵川县三街镇龙坪村委位于漓江上游,村委辖竹子坪、龙奖、倒风潭、王家村等四个村落,有村民1000多人。漓江从村前流过,看似不宽的河道,将这些村落的人阻隔在河的一边,就算要去附近的三街镇,也必须要坐渡船。
村委有三个渡口,竹子坪和倒风潭共用竹子坪渡口。在这个渡口摆渡的是村里的老李,老李经常一个人忙不过来,有位年近70岁的老伯会时常来帮忙。
记者要进村采访,也必须要坐渡船才能到达。记者上船时,是一位老伯摇船。这艘两村共用的渡船虽是铁壳船,但船体简陋,前舱的铁皮锈迹斑斑,舱中还漫进了一些江水,两边的木头“座椅”已残缺不全。后舱有顶篷,放着两张塑料板凳,还有一块大木板供乘客坐。在裸露的发动机附近,挂着两个变色的救生圈和两件橘色的救生衣。
村里一位黄大姐和记者同船,她说虽然船破旧点,但“只坐一下”,应该没什么危险。
但黄大姐的说法被在对岸接船的老李纠正了。老李说船确实太旧了,时不时出毛病。“这里昨天刚焊好,被江上的挖沙船撞断了。”老李指着悬挂救生圈的铁杆说,“还有就是有点漏水。”说到这,老李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听说要换新船,我也盼着呢。”村民李家飞说,他记得小时候这个渡口因为渡船漏水发生过一次沉船事故,死过人。后来换了新船,但现在也变成了旧船。
竹子坪的渡船虽然破旧,但还能将就用,而隔壁龙奖村的渡船则已“下岗”。
“发大水,船沉掉了。”一位过渡村民说。灵川县航务管理所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2009年端午节时,龙奖村的渡船沉过一次,“这也是我们为渡船买保险的原因之一”。
买保险≠保险
记者从桂林市港航管理局了解到,像灵川那样的渡口,桂林全市有97个,分别分布在11个县和1个城区的38个乡镇中,承担约88万沿江群众的渡运,成为农村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些渡口大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人员设备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像记者看到的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乡村渡船并非个例。
记者在一篇《桂林市乡镇渡船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的文章中看到,作者覃华昌分析了我市渡船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乡镇渡船技术状况差、安全保障能力不强,大部分船型不符合国家船舶建造规范,船舶救生设施时有损坏和丢失,导致救生设施配备不足。
同时指出,这些乡镇渡船还存在保养维修经费无来源,渡工工资待遇低,并且大多年龄偏大或带有残疾等问题。
覃华昌的这篇调研文章发表于2003年,但当时他指出的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仍然能够看到。
永福县永福镇湾里渡口的渡船,除了铁皮生锈,船体老旧外,连救生圈也没有一个。记者采访时已是傍晚,渡船上没有客人。一个年老的渡工在船上慢慢地撑着浆,船身后面还拴着一头牛。
而当地人介绍,湾里渡口的渡船还算是比较新的一批了,有的渡口的船比这船更破,“老百姓出门还得靠它”。
永福县有11个渡口,记者实地了解到,除下塘、双江渡口已“渡改桥”,板峡湖渡口规模较大外,其他的渡口几乎都是老渡口,码头设施不完备,渡船结构简单,救生设备有限,渡工年龄偏大,确实存有一定安全隐患。
永福县港航管理所的一位负责人就坦承,因为渡工的工资很少,年轻力壮的不愿意当渡工,都是老人家摆渡,一旦发生点什么事,救援能力很差。
据了解,在有渡口的其他县份,渡船状况与永福大致一样。今年3月份,全州县大部分渡口渡船的救生设备很欠缺,桂林海事局还专门给送去110件救生衣,而这些救生衣是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船舶升级后淘汰下来的。
正因为乡镇渡船存在的问题较多,今年4月12日,桂林市在永福县召开水运工作暨乡镇渡船标准化改造工作会议,市交通局表示,计划用2年时间投资857.5万元,使乡镇渡船标准化率达90%,消除乡镇渡船安全隐患。
市航务管理处一位负责人介绍,2011年乡镇渡船标准化改造计划任务已进行了分解,雁山区、灵川县、全州县等六县一城区都有渡船改造任务,而永福县因为已经进行过渡船标准化改造,所以此次没有任务。
目前,灵川县、平乐县已较好地完成任务,灵川县标准化改造的新船今年10月份就能下水。另外,灵川、全州等4个县也对渡工工资进行了落实。“落实工资,进行技术培训拿到渡工证,更好地保证村民出行安全。”这位负责人说。
但记者在一些渡口采访时村民们普遍提出,即使是再好的船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没什么比桥更好。
“渡改桥”的期待
正如人们所言,无论是给渡船上保险,还是进行标准化改造,虽然都是为了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但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灵川县三街镇龙坪村委党支部书记王新华平时从不碰电脑,但听人说网上有“村村通工程给龙坪村委架桥”的新闻,他赶紧找人上网帮查查这个消息。结果让他很失望:“确实架桥了,但不是我们这个龙坪村委。”
但很多村民仍然来问王新华:“为什么新闻都说要架桥了,到现在也没动工?”
可以说,凡是有渡口的地方,人们对桥的渴望都会很大。
永福县塘堡村是“渡改桥”的幸运者之一。
村民告诉记者,塘堡村原来的渡口叫土塘渡,只有一条渡船,维系着上塘村、下塘村以及周围山尾、洪山泡等地村民出行。但每遇雨季渡船就无法使用,而且晚上也不摆渡,村民有急病都没法出去看。
2008年底,塘堡村渡口“渡改桥”正式开工,到现在已基本完工。工地上一位监工告诉记者:“大桥马上就能验收了。”虽然工人还在桥的一侧施工,但桥上已经有行人走过,人们有些迫不及待了。
记者了解到,永福县龙江乡的双江渡口也实施了“渡改桥”。“造桥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永福县港航管理所一位负责人说。
永福县两个“渡改桥”的渡口无疑给周围群众也带来了无限希望,但相对于绝大多数靠渡船出行的偏远山村来说,“渡改桥”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我们也想自己筹钱建桥,但造一座桥要200多万,实在办不到。”灵川县三街镇竹子坪的村民李家飞说。
李家飞的话道出了实施“渡改桥”的根本难题。
灵川县航务管理所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也想把各个渡口“渡改桥”,但资金是最大的阻碍。“就拿竹子坪渡口说,我们做过预算,最起码要200多万,即使国家有补贴,剩下要村民自筹的也不是个小数目。”
永福县港航管理所的负责人也表示,塘堡村的“渡改桥”花了300万,其中近三成是村民自筹,“因为附近村子多,人口多”。
市航务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使国家有造桥拨款,目前也会优先考虑人口密集一些的地方,但很多有渡口的地方恰恰多是人口密度小又偏远的山区。
看来,桂林现存乡村渡口要实现“渡改桥”,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真心希望,在全市渡口实现“渡改桥”之前,那些肩负着运送村民过河重任的渡船都能够平平安安的,那些为渡船购买的保险,也最好别有用上的一天。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