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博会上国际化特色彰显,多国嘉宾正在进行2011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研讨。
 旅博会突出互动特色,来自泰国的水果雕刻受到市民热捧。
 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吸引观众。
 国外洽谈区里,一位购买商正在与展商洽谈。
“旅博会,能让我触摸世界”——— 这是喜爱旅游的人们曾经对它发出的由衷赞誉。
身处旅博会,总给人时空交错的感觉。这里汇聚着世界各处的旅游风景、人文特色,未知的世界仿佛触手可及。
但对于身处世界旅游中心的桂林人来说,9月16日开幕的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却承载了更多的梦想和期盼。
这是一个年轻的博览会,却已经展现出它期待成为一个国际旅游交易和交流平台的潜质和野心。而作为桂林发展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的缩影,旅博会的成功,更展现了桂林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树立起国内旅游新标杆的壮志。
对于这座充满了传说的山水之城而言,这些“雄心”不只是梦想。旅博会,让桂林迈开了建设世界旅游城的逐梦脚步。
年轻的“明星”
漓江边的桂林,先天秉赋,造就了其稳定的旅游基础,几十年来中外游客的盛赞,成就了世界旅游名城的金字招牌。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发展探索,也被旅游行业所瞩目。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桂林坚持旅游立市。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桂林曾大胆地走出去,乐此不疲地参加全国各地的各种旅游节、旅博会,推销自己。
但慢慢地,桂林人意识到,这座小城也许成为了各个盛会中闪亮的配角,却从来不是主角。
“作为中国旅游行业的标杆之一,桂林旅游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舞台。”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曾说。
2010年金秋,期待变成了现实。
一座崭新的大舞台在小城里搭起,首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登场。在会展经济方兴未艾的2010年,虽然桂林旅博会是一个新手,但它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其成就让人侧目。
首届中国桂林旅游博览会一开幕,就给人们留下了本地化、高规格的印象。
挖掘本土旅游资源,浓郁的桂林旅游特色,吸引了一大批活跃在亚洲乃至世界旅游行业的大腕在博览会中驻足浏览。其中就包括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博士,在他看来,旅博会为桂林旅游走向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为期3天的首届旅博会,接纳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界人士,国内16个省份40多个城市及区内13个市的旅游代表团,专业参展商超过600人。展览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专业观众达5000多名,公众参观人数达16万人次。
博览会上,国内外旅游组织共进行旅游推介38次,签订旅游协议300多份,成交金额6000多万元。
与首届博览会同步举行的,还有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漓泉杯”2010亚洲超级模特大赛颁奖典礼两项大型活动。一场融合多元文化、覆盖社会各个层次的旅游“嘉年华”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上演。
新生的旅博会,好评如潮。
当年,首届旅博会荣获“中国会展业年度大奖———2010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展会”和“2010年度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经贸博览类节庆”。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也对首届桂林旅博会的成功举办予以了肯定:“桂林旅博会取得圆满成功,值得庆贺,值得总结,以推动广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旅博会,这个承担了旅游名城梦想和现实的大舞台,在2010年9月完美首演。但在这个舞台上,桂林人还有更多的追求。
桂林的新舞台
首届旅博会的成功,让桂林人有了追逐更高目标的信心和底气:将桂林旅博会打造成一个成熟、专业的国际旅游交易和交流平台,亮出一张桂林的新名片。
2011年9月16日,第二届桂林国际旅博会如期而至。与上届相比,国际化、专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在去年的基础上,本届旅博会规模大幅提高,展会总面积2万平方米,比上一届增加33%。本届旅博会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家参展商参与,比上一届增加48%。
9月16日,记者步入展馆,这里国际化的布置,融入了世界各国文化元素。
对此,市博览事务局副局长周英介绍,“今年的旅博会,继续做好桂林本地旅游项目特色只是一方面,吸引更多国内外旅游品牌、旅游项目的参与,是一大新亮点。”
据了解,今年来自美国的参展商从去年4个州,增至今年7个州共9个代表处;与桂林缔结“友好城市”的日本熊本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韩国济州市等均早早报名参展;还有来自英国、南非、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各个国家的参展商。
周英说,去年参加旅博会的一半以上展商今年继续参展,他们的热情说明了旅博会的吸引力。这些“回头客”,今年加大投入,推陈出新,又给参与旅博会的采购商带来了巨大商机。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陆西达斯对记者说,他去年一个人到旅博会参展,感觉是来学习的。但今年他带着3位本国的旅游商人一同参展,已经与国内的一些购买者达成了意向,同时达成了实地考察协议。
除了老客人,本届旅博会还增添了许多新面孔。
在日本九州展台前,日本一家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的负责人赤木大辅表示,他是第一次参加桂林旅博会,但他感觉这里的专业化流程不输给他参加过的各种大型旅游交易会。
本届旅博会,为追求专业的贸易交流水准,邀请了世界著名的新加坡会展管理公司加盟,并特别设置了专业洽谈时间和封闭的洽谈专区,配备了专业翻译人员,并利用高效的网络贸易配对系统平台。
此外,为期3天的展会,活动丰富,新增了“桂林世界旅游城展示”、“户外产品专题展”、“体验之旅”、“广西特色旅游商品及旅游服装服饰展”等活动,这些项目更增加了旅博会的互动性,吸引了数万市民涌入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前来体验。
第二届旅博会,无疑让更多的桂林旅游资源走向世界。而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展会现场,使得这里又成为了一个日益成熟的国际旅游交易和交流平台。
会展品牌的力量
两届旅博会的探索,还承载着桂林人更多的期望。
桂林旅游被誉为中国旅游行业的风向标,而对于自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桂林早已谋划多年,并不停探索。
作为桂林发展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的缩影,两届旅博会的成功,正好给了桂林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一次很好的尝试。
市长李志刚在旅博会开幕前就表示,桂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使得桂林在发展会展旅游、培育旅游会展品牌方面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在大力发展环保、节能等绿色经济产业的同时,会展经济应是桂林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的首选。
对此,市旅游局局长林业江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旅游也是带动桂林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根轴,那会展经济就会成为轴心。“通过上海世博会、桂林的旅博会,可以看出,会展经济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区旅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等等旅游项目,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将带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更新,并使得第三产业与工业、农业发展更加协调。”林业江说。
同时,会展经济的吸盘效应也相当明显。
各种博览会,将吸引国内外相关产业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桂林聚集,吸引更多世界级、国家级企业到桂林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借着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历史机遇,桂林将以旅博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创新。
市委书记刘君评价,举办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正是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重要内容。
这在我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有所体现,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相当明确。就是逐步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商务等多元旅游转变。
可见,打造全新的“国际旅博会”品牌,正是为桂林做大会展经济“蛋糕”增加新的筹码。
世界旅游城的期待
旅博会平台的搭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让桂林人信心百倍。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桂林会展经济发展来说,成长道路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型品牌博览会的风潮,各种展会竞争激烈。
有数据统计,每年在我国举办的国内展会有近5000个,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种老牌旅游博览会。
环顾桂林周边,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也已经率先树立起来。
面对这些挑战,对于桂林旅博会这样的新生展会来说,如何保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桂林会展业品牌培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品牌展会的培育期为5—8年,有些甚至更长。
林业江说,要打造好桂林国际旅博会的品牌,贵在坚持和创新。
目前,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展会经验的基础上,旅博会紧扣“创新旅游商机,拓展国际市场”的主题,坚持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定位并突出“三个特色”。
“旅博会坚持国际特色、桂林特色、专业特色。作为世界旅游名城,将桂林文化融入到国际旅游博览会的主要活动中,在国际化、专业化的交流活动中突显桂林特色。”林业江说。
当然,今后的旅博会还将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此外,作为桂林建设世界旅游城的重要部分,城市会展经济的未来整体设计也在考量着桂林人的智慧。
副市长周卫说,去年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落户桂林,以及今年国际旅博会的举办这两大盛事,给桂林的会展经济整合资源提供了契机。
他表示,今后的城市规划将为桂林会展经济的发展预留空间,并逐步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在软件上,也要制定符合桂林特点、适应国际潮流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像旅博会这样的桂林品牌。
对外,加强与兄弟城市、省份及其他国家的旅游经济合作,尽可能地为国际旅游资源来到桂林扩展市场。
今天,桂林国际旅博会就将落幕。
但桂林人导演的这场国际旅游大戏,将给自己提供一个长远的合作共赢的国际舞台。我们期待,让旅博会打开世界旅游城的窗口,让世界见证这幅宏远蓝图的一步步实现。
桂林会议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