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五日,二塘镇一处洗矿场正在作业。
 张家镇燕水村旁被尾矿库淹没的稻田。
 新华村一位村民指着这个尾矿库告诉记者:“这里原本就是村里的的田地。”
平乐县的二塘镇、张家镇等地,因锰矿储藏量丰富而享有盛誉。但经历了几十年开采后,这里一座座蕴藏富饶的翠峰已逐渐消失。
而近年来,本已不堪重负的矿区又遭遇私采危机。私采者疯采滥挖锰矿石,导致当地频繁出现土塌地陷、塘干田毁的现象,当地备受蹂虐的环境让人担忧。
当地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如此私采锰矿的病态状况必须改变。
2011年初,所有非法锰矿都被当地政府叫停。但继续打击非法盗采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工作,却才刚刚开始。
矿山的暗流
平乐县城东14公里外的二塘锰矿区,原是该县锰矿的主产区,在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国营开采后,资源濒临枯竭,锰矿逐渐废弃。
但2007年后,原本萧条的矿区里却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嘈杂。相当多的民间资本争先恐后地进入,承包山头,挖矿吃山。
9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二塘镇。
在161县道两旁,被深挖过的山体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座,有的被削去大半,有的从中间劈开,暗红色的山体上,寸草难见。山的周围,遍布着洗矿形成的尾矿库,满是淤泥污水,面积大的有数千平方米,大雨过后就形成深潭。
在二塘镇周塘村委周边的路边,堆砌了一堆堆的锰矿,正在等待买家。循着这些锰矿,记者找到了一处“锰老板”的洗矿场。
正忙着指挥工人洗矿的老板姓唐,老唐对记者说,厂子生产了一年多,其实没有任何手续。
按国家规定,开采锰矿需同时具备《采矿证》、《探矿证》、《安全许可证》等“五证”,还需通过环评。
“具备这些合法手续的企业,二塘现在都没有。”老唐把握十足地说,没有开采证而大肆采锰矿的企业在镇里不下10家“但现在查得很严”,一般晚上挖矿、白天洗矿。
他转身指指背后的大山,隐约可见一辆挖掘机械在工作,有卡车正拉着黑黝黝的矿石下山。老唐说,那里就是他承包的矿山。
大山的位置正是相邻的新华村地界。
这里矿山相连,看不到头。一座百米高的矿山上,推土机碾平了林木,掘出的新路泥泞不堪,运矿下山的路口,有两台废弃的洗矿机矗立在山间。
向山下望去,山坳间三个尾矿库高低相连,最小的也有足球场那么大。尾矿库积满了污水和淤泥,周围只做了简单的防泄防洪处理。
几百米外,一座小村庄就坐落在山脚下,尾矿库就像悬在村民头上的利剑。
这个偏僻的村落,白天死气沉沉,只偶尔有一些矿车上山拉矿,但在夜里却暗流涌动。
4日晚上,记者观察到,从晚9点至10点,有20车锰矿土被拉出矿山,按每车装4至5吨矿土计算,1个小时就有100吨被运走。
“矿价高的时候,一晚上至少能拉出几十车。”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地下的争夺
平乐县境内锰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地质储量为1070万吨,且矿区集中在县城周边的二塘、阳安、张家等几个乡镇。
在21世纪初国营资本退出矿山之后,围绕这里的剩余矿源,开始上演激烈的争夺。
走在二塘街头,记者听到很多与矿有关的话题。
镇上卯生意的挖掘机、卡车司机,大都与矿老板有联系,一个电话召之即来。在新华、周家等村,很多村民给矿老板打工,负责选矿、洗矿。很多村上,找不到小卖部,村民开的过磅机却不少。
新华村委副主任黄荣贵说,2007年以后,开始有几十家矿老板进入二塘开矿,他们之间明争暗斗不少。
矿老板赵荣(化名)向记者介绍,他的矿有半年不开工了,感觉耗不起,想把矿卖了。
赵荣说,2007年,通过国土部门的“招、拍、挂”,他花了不少钱拿下一个采矿证。那时锰矿一吨卖350元,他月收入可达到20万元。
但没多久,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去,各种势力冲着这深山里的诱人财富而粉墨登场。当地村民、乡镇干部、官员、外地老板等等,都争相利用各种关系来承包矿山,很多人花大价钱买证、疏通关系,都想在锰矿里分一杯羹。
他说,有的老板亏了几十万,很多人刚把钱投进去,由于没办到证,矿就被查处,辛苦筹集来的资金全在山上打了水漂。
而拿到矿山,还只是“掘金”的第一步。
“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只是赔偿村民的土地,把山头拿下来。接下来还要资金办证、建尾矿库。”赵荣说,“有些资金没那么雄厚的,就租尾矿库,或者干脆偷排洗矿水。”
在这场疯狂的争斗中,那些拿土地换补偿的村民终归是处于弱势。
据了解,当时有一条不成文规定,要求无论在哪开矿都须与当地百姓达成协议。但这种政策的效力与地方势力的能量相比,在疯狂的矿源争夺中稍显薄弱。
61岁的村民林文芳在一座矿上做守矿人,说到矿山,他不住叹气。
“我是没得办法。”林文芳说,2008年,有个矿老板来包山,给村民每亩农田赔偿15000元。村民们有的拿了点钱就签了,有的听村干部的话也签了,有不愿意签的,被矿老板吓唬几下,最后也签了。
黄荣贵和林文芳表示,有的人从山中看到巨大的发财机会,他们先把自己能力范围内可能存在矿石的山林都“包”下来,动用各种关系迫使村民们签订协议,等有人来开矿投资,他们则拿着签好的协议坐收渔利。
面对种种手段的争夺和蚕食,有些村民的反抗也很直接。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听村民们讲述了多起与矿上的冲突。两年前,村民要求锰老板提高赔偿未果,随即上访,结果发生了冲突,包括林文芳等人被打伤。
但村民始终扳不过矿老板。看着脚下的几百亩农田变成了矿山,林文芳没有其他的生计,只能在矿老板手下打工,为其守矿,每月领500元工资。
重重的危机
近两个月来,全国发生了两起与金属矿区有关的严重污染事件,引人关注。
7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一电解锰厂受暴雨影响,矿渣污染涪江,导致当地自来水不能饮用。
8月,云南省曲靖市境内一企业非法倾倒剧毒矿铬渣,很快取代了涪江事件成为媒体头条。
而在平乐,潜伏的危机也令人担忧。当地百姓并没有享受到锰矿带来的财富,却承担了矿山开采带来的灾难———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华村委周围的座座矿山周边,大量洗矿之后产生的废渣在小村周围形成了高达十几米的尾矿库,一旦遭遇大的山洪或暴雨,村民就有可能遭殃。
近几年来,这里的矿区屡次发生尾矿库决口事故,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
2005年9月20日晚,二塘镇七堆岭锰矿尾矿库发生崩坝事故,3人受伤,30多户村民房屋被泥石流冲毁,10多亩农田被淹。该矿前几年已经发生过两次尾矿库崩坝事故。
2007年6月28日,新华村旁和风洞锰矿的尾矿库发生决口事故,大量的泥浆从百米高的山上滚滚而下,新华村的部分民房、上百亩田地遭受灾害。
2008年1月2日晚,附近一家锰矿又发生尾矿库决口事故,新华村再次受害。
围绕锰矿引发的人祸,就像埋在村民身边的定时炸弹。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碳酸锰洗炼之后形成的残渣对环境危害巨大,甚至会影响水源安全。
9月5日,记者来到平乐县另一个锰矿产区张家镇燕水村委。
沿着新推出的山路,记者上了矿山,看到这里多处已经出现大面积塌方,整个矿区和山路,被砍掉的林木一大片。
当天,仍然有人在进行开矿作业,厚厚的矿渣淤积在田里,还不到两年时间,被淹没的稻田已经一片荒芜。
村民说,前两年,一些盗采者将洗矿污水排入当地的榕津河,河水污浊不堪,山民们再也没有吃过一次河里的鱼。村子周边的地下水和河水,也被大量抽来洗矿。
滥采锰矿带来的恶果还不仅仅如此。
2006年,由于二塘镇周塘村近年来滥采锰矿,其境内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塘古墓群”也遭到灭顶之灾,原有的120座晋、唐古墓均遭毁灭。
8月6日,平乐县土地资源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姚礼军对记者说,平乐现在这种露天开采锰矿的方式,将一座座山连根拔起,对地表环境、植被破坏极大。
与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存在的是,低效率的锰矿开采还导致大量资源浪费。记者了解到,在平乐现有的锰矿区,多数锰矿企业的洗矿技术非常落后。
“现在用的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生产设备。”矿商秦先生告诉记者,“至少有10度(10%)的尾矿白扔了。”
“也有的拿去铺路了。”秦先生说,“不仅仅是锰,锰矿里还含有铁,也直接扔了。”
艰难的取舍
随着锰矿开采而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仅让与矿有关的人们难舍难弃,也让当地政府的取舍变得艰难。但在当地生态已经为锰矿开采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现实面前,当地政府把制止锰矿的“病态开采”提上了日程。
平乐县土地资源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姚礼军介绍,从2006年至今,平乐多次关停、整顿县里的中小锰矿。他透露,目前,在平乐境内已无合法的采锰企业,洗矿的这些企业也都是非法的。
他解释:“2007年,自治区批了平乐16个采矿证,当时也就这16家是合法的。但到2011年1月,这些采矿证已全部过期,不再续批。”
对于目前的盗采现象,姚礼军表示,这些年一直存在,屡禁不止。2011年初,平乐县组织了大规模的关闭非法锰矿的行动,“拆发电机、剪电线都干过,县里想彻底地把盗采锰矿的现象消除”。
“但盗采者们晚上开采,白天‘躲猫猫’,零星的盗采现象仍难绝迹。县里成立了矿山整治现场执法组,现在常驻二塘,专门查处非法盗采。”姚礼军说。
记者注意到,对于那些已经露天开采了几十年的锰矿来说,即使能够控制盗采,在恢复生态上,仍是当地政府要面临的巨大考验。
9月6日,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二塘矿区已经在进行生态恢复工程的招标。
姚礼军说,县里考虑将矿区恢复平整,将废弃矿区变为工业用地,成为二塘的工业园区。
此外,该县计划在2015年前整合平乐的锰矿产业,走集团深加工路线,不再滥采资源、产生污染和破坏。
但对于矿区其他土地的复垦工作,现在已表现出异常的艰难。
记者在张家镇燕水村走访时,看到这里的大片稻田已被尾矿库所占据。村委主任李会常告诉记者,村委被尾矿库淹没的田地至少上千亩,已经荒芜了近两年,村里光是被冲毁的水利设施至少要花上百万元才能修复。
村民们更担心的是,尾矿库淹没的土地可能会被污染。李会常说,别的土地每亩用一包肥,这里却要用三包肥。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对当地锰矿废弃地的植物种植和土壤重金属含量做过专题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经过人工复垦种植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其多项金属超标,矿区的恢复早期不宜直接种植果树和食用经济作物。这个调研结果部分证实了当地村民的担心。
“这里的复垦和土地恢复,的确需要有大量的后续付出,以及长时间的等待。”姚礼军说。
落后的、不科学的采矿方式以及最近几年的盗采滥挖,让平乐锰矿区的大量土地、农田、植被遭受破坏,山坡绿色尽失,农田出现荒芜。这里的人们有耐心也必须有耐心去等待——— 在不久的将来,在当地政府更强力的监督和打击下,盗采现象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更有力度的规划投入之下,锰矿区的生态能重新焕发生机。
短评 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
陆汝安
大自然中蕴藏的矿物,为工业时代的人类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源泉。今时今日,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地球上蕴藏量丰富的矿物,人类的生活该怎样维系下去。
就拿锰矿来说,现代工业诸多领域已经离不开锰矿。尤其是钢铁制造业,锰是炼铁和炼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脱氧剂和脱硫剂,没有锰,就没有钢铁制造业。我们能想象没有钢铁的世界吗?
正因自然赐予人类这么多,所以我们理应对自然多一些敬畏。
这种敬畏,不是说在自然面前我们应该无所作为。那种把自然完全当做神一样供奉的理想,那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只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脱离了自然中的资源,已经完全不可能。原始人的凿石取火、狩猎为生,环保是环保了,可却养不活地球上60亿人口。
因而,我们倡导的敬畏,更多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简言之,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当是适度的、有序的。一切过度的、疯狂的、无序的攫取,会对自然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最终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样一个理念,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圭臬。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在唯GDP是重、唯利是图等扭曲观念的驱使下,对自然的敬畏,往往被一些人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把自然踩在脚下,肆无忌惮地蹂躏、攫取。
我们为平乐锰矿多年来遭遇的疯采滥挖深深叹息。破坏已经造成,伤口历历在目。有些伤,也许再也好不起来了。
我们也为当地政府叫停非法开采锰矿的举措感到一些安慰。虽然来得有些迟,但做了总比不做好;虽然叫停的难度很大,但只要有决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虽然环境的恢复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但假以时日,总会收到一定效果。
我们也希望平乐在叫停非法开采的同时,建立科学开采锰矿的管理机制,对于那些因为开采遭受污染的土地,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和谐而又可持续的矿物开采才有希望实现。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