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首席摄影记者 游拥军 摄
 老师正在耐心地上课。首席摄影记者 游拥军 摄
 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免费给孩子们上舞蹈课。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
据市教育局统计,今年秋季学期,桂林4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外来生源占到43%。面对日益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需求,桂林的教育资源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很多公立学校为此叫苦不迭。
市飞凤小学在新开学时的一个统计数据引起记者的注意:本学期,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到全校生源总数的77.89%,而该校几年来在接纳不断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方面表现出一种从容。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的话。乡下娃和城里娃理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益。然而,现实却不如理想那么乐观:从全国的现实看,城市公立学校常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设置稍高的门槛,而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又与公立学校有较大差距,其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在这种充满矛盾的背景下,作为正规公立小学的飞凤小学,因为接纳近八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几近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立“民工子弟学校”,他们几年为民工子弟争取同等教育权益所走过的路、所进行的思考,也是桂林同类公立学校在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一个缩影。
日前,记者走进飞凤小学,试图寻找“77.89%”背后的奥秘。
“我们错开时间做操”
飞凤小学位于桂林市秀峰区西北方,学区范围包括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近一带(含桃花江路、巫山路、文采路、工具厂宿舍、橡胶制品厂新区宿舍、乳胶厂新区宿舍),还有甲山路、飞凤路及其里巷。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工厂子弟学校,2005年与市甲山小学合并,成为秀峰区最“年轻”的一所学校。
身处特殊的地理环境,面对相对复杂的生源,飞凤小学比市内别的公立学校面临更严峻的教育资源考验。
从学校提供的一份历年生源统计表来看,建校的前三年,学校每年只招两个班。但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扩招一个班。“渐渐多起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副校长刘聪有说。
刘聪有介绍:“学校旁边就是甲山综合批发城、环卫站、菜市,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在附近。”
从2008年学校扩招起,学校的外来生源就占总生源的60%。今年秋季开学时,学校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一年级招生155人,外来生源117人,比例达到75.48%,也使全校外来生源比例升至77.89%。
据了解,目前学校一到六年级共16个班,学前班4个班,学校的教室显得很窘迫。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室问题。
刘聪有介绍,学校将美术教室改成一般教室,而三年级一个班的日常教室则借用了电教室,当别班需要用电教室时,此班学生就暂时转移到实验室。
尽管学校如此紧张调配,还是有两个班学生无法安置,迫不得已,学校只好启用了仍在验收中的新教学楼的两间教室。
在解决学校操场场地紧张的问题时,学校也尝试过两种办法,“主要是在上个学期,做操场地不够,我们就分批做,星期一、三、五做一批,星期二、四做另一批,但后来发现这样不能让学生每天得到锻炼,于是又改成同一天中,下早读后一、三、五年级做,下第一节课二、四年级做,这样就是体育老师辛苦点,不过这个学期新操场改建好后,运动场地问题应该能暂时解决”。
除了教室、运动场地的紧缺,学校的老师其实一直也很紧缺。
“飞凤小学的老师原来配备了42名,在今年秋季新扩招一个班后,教师就又吃紧了,上级部门帮从别的小学调来两名教师。全校教师满课时量安排,总算能保证正常教学了,保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刘聪有说。
在面对日益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需求时,类似统筹安排教室、合理安排场地、申请任课教师的办法,桂林市很多学校都有尝试,这也算是针对有限教育资源与渐增外来生源矛盾的普遍应对之道。事实上,与硬件条件匮乏同样形成考验的,是大量农村孩子进城求学带来的教育方法的新课题。
面对校园里占到近八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飞凤小学是怎么做的?
校长刘薇说,学校的外来生源中,出生在农村的很多,后来随父母进城,他们户口在农村却又远离农村,他们生活在城市又不易融入城市,这是这些学生的特点。“这就对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除了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城市,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
刘薇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刚进学校时普遍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到了读书年龄才来到城里,新环境、新生活,加上一下见到那么多陌生人,都不敢说话,甚至连点头都表现出怯懦”。
据了解,学校通过一项对农民工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调查了解到,很多孩子在以往的成长环境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不讲卫生、无阅读习惯等。
老师们还发现,大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在校情况是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对家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大多很肤浅,和学校、老师,包括孩子本身都缺少应有的交流沟通。
针对这些现象,学校提出“要教好孩子,先教好家长”的理念。
以往的家长会,一些家长打着赤膊、穿着拖鞋就来了,随处吐痰、丢烟头更是屡见不鲜。于是学校在家长入校时会发一张写有“家长行为规范”的纸条,一些家长看了后,很受启发,开始对个人行为和形象注意起来。
学校的老师还被要求定期对每名学生家访,一轮家访后,会组织学生家长开主题班会,如“请给孩子一张自己的桌子”。这是因为老师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在家没有固定的学习点,有时在床上,有时在地上,“他们不像城里小孩,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但我们希望家长能尽力给孩子至少一张单独的书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城里的孩子有兴趣爱好,家长就会送他们去外面学,但我们这里的很多孩子没这样的条件。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能享受到这样的教育,我们每星期三下午免费开展学社活动,根据各老师的特长开设不同的兴趣爱好课,比如手工、象棋、跳舞等。为了让这些孩子更了解桂林,更快融入桂林,我们还特别外聘彩调团的老师来授课,今后还会加入更多桂林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容。”
学校还挖掘竹子的品性办起了校园竹文化节,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人格化,赋予其优雅、脱俗、坚贞、谦虚、刚强、坚韧、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等品质,以此来教育孩子,培养他们自理、自爱、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
刘薇说:“教室、场地、教师这些教育资源都不是学校能决定、能解决的,但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我们这77.89%的外来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和城里孩子考出一样的好成绩。我们相信,为了这些孩子,相关的教育资源投入会接踵而来。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新操场不就是证明吗?而这,也算是我们另辟蹊径吧。”
值得期待的蓝图
飞凤小学在桂林众多公立学校里,“年纪轻”,规模小,却接纳了最大比例的外来生源。他们的教室不够,老师也紧缺,甚至操场都不够大,但记者在学校里看到,这里的孩子们都很快乐。走进教室,你完全分辨不出谁是城里的孩子,谁是乡下来的,他们脸上都是一样灿烂的笑容。
“6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在思考。虽然我们的尝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极限,就是想尽可能地容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刘薇说。
从6年前创校至今,飞凤小学一直以扩招应对越来越多的外来生源,其所面对的,事实上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潮中的一朵浪花,也只是桂林所有公立学校几年来努力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需求的一个缩影。
从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巨大的农民进城务工,有的携家带口,有的来了城市以后有了孩子。这些孩子能否上学、能进什么样的学校已成了中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期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为2000万,其中近1000万随父母进城。生活并不富裕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何保证他们的子女都能够上学?这是很多城市近年来面对的课题。
据市教育局初步统计,今年秋季学期,4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共有10190人。其中,本市区户口生源5824人,外来生源4366人,占总生源的43%。原计划招195个班,面对报名人数剧增,不得不想尽办法增开了35个班,但仍显得捉襟见肘。
据了解,近几年,桂林4城区义务教育新增学生以每年1000名的速度激增。这意味着,要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每个城区每年至少应新建一所学校。尤其是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快速增加,加之原有的民办小学办学规模逐渐萎缩,大量学生纷纷流向公立学校,使得城市教育负荷更大。
而我市城区现有的公立学校原来只是按照接收城区户籍的学生人数来规划和建设的,面对激增的外来生源,从2004年开始,我市公立小学都在通过扩建学校、扩大班额的办法超负荷、超规模接收学生来运转。6年多过去了,现有可用的教育资源已全部用完。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委、市政府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高度重视,正着力实施全市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目前,桂林市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已通过专家评审,2015年前,市区将新改扩建和改造义务教育学校59所。
此外,各县区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乡镇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镇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孩子在老家同样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家长放心送孩子就近入学,以缓解城区学校的就读压力。今年龙胜撤并全县乡镇初中集中在县城两所初中学校就读,这种做法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此外,我市已制定出台桂林市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及今后10年桂林教育改革的总体方略和发展蓝图,其中就包括配套建设更多与城市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公立中小学校。
对这样的蓝图,飞凤小学的老师们充满期待,这意味着,到2015年的时候,这所学校将可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校长刘薇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们仍得尽最大努力,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问题,不仅要给他们在这个城市提供一间教室、一张课桌,还得给他们更多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帮助,使他们能够融入这个城市,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走出飞凤小学的校门时,记者突然想起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作文里写的一句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记者觉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明天,其实也是这个城市的明天的一部分。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