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者接过自己的身份证
在灵川县潮田乡境内,有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住在这里的居民,因为“麻风病康复者”的身份,有的已经与世隔绝了半个多世纪。
时过境迁,麻风病已不像当年那样可怕,但它的“后遗症”却长时间地发挥着影响。这些康复者一直没有身份证。
在多方努力下,8月31日,这里的29位康复者终于领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普通人。
灵川潮田乡有一个不平常的“村子”,距离市区50多公里,距离最近乡镇灵川潮田乡,有一段18公里的崎岖山路,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辆面包车。
8月31日上午,记者与市中医院行政科工作人员颠簸两个多小时抵达这里。此行的目的,是要将29张刚刚办理好的身份证,交给它们的主人,而这29张身份证,地址都写着“桂林地区平山医院”。
工作人员黄寿星介绍,“桂林地区平山医院”就是桂林目前唯一的“麻风村”。这里从1953年开始收治麻风病患者,最多的时候达600余人。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所剩的人都已康复。
不过,我国身份证制度已经实行近30年了,“麻风村”里的人绝大多数一直都没有身份证。
没有身份证,让居民们感觉越来越不便。村里的李大爷有个姐姐,他久不久会与姐姐通电话。因为没有身份证,李大爷无法自己办理手机号码,但他和附近杨梅村的一位村民是好朋友,那位村民用自己的身份证给李大爷办了个号码,帮李大爷消除了和家人交流的障碍。
在这里,居民们有时会收到家属寄来的包裹和汇款,但没有身份证,无法自己去领。于是,市中医院留医部工作人员雷孟德担负起了特殊的职责,他拿着单位开具的证明向邮局说明,由他凭“麻风村”居民的集体户口代领包裹和汇款。此后,他每个月都要前往18公里外的潮田乡帮村民领取。
“麻风村”的宁爷爷一辈子没出过广西,五六年前,孝顺的女儿提出要带他去北京看看。宁爷爷很高兴,可一问才知道,去北京要坐飞机,可坐飞机就一定得有身份证,他能拿得出的集体户口不能作为身份凭证乘飞机。最终,宁爷爷打消了去北京的念头。
办医保引出“无证”的尴尬
几十年来,“桂林地区平山医院”几经合并,最后并入市中医院,但管理治疗康复者的职责,依然由原来的工作人员承担,如今市中医院行政科工作人员黄寿星,就是其中之一。
黄寿星说,过去老百姓被检查出患有麻风病,就会被送到这里来,其户口也会由原籍落入这里的集体户。“以前麻风病受歧视,进村后,居民几乎不可能走出村外,他们享受的是国家补助,以前发粮油票,现在有关部门把每个月的生活费发到管理单位,再由管理单位逐一送到他们手上。”
由于没有身份证带来的种种不便,管理单位也曾想过帮大家办理身份证,但由于麻风病康复者的身份太特殊,加之地处偏远,因此一直未能实行。
而致使管理部门下定决心为居民办理居民身份证,是因为给居民们办医疗保险迫在眉睫。
据了解,居民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5岁了,年纪小的也有50多岁,病患越来越多。根据国家规定,治疗麻风病所需要的药品,国家免费提供,而普通医疗药品,如果居民没有医保,负担起来很吃力。
为此,黄寿星开始奔波于卫生、民政部门,但却遇到意外的困难,办医保的钱虽然由国家出,但个人必须要有身份证。
翻出尘封户籍记录办身份证
由于历史的原因,“麻风村”的集体户口属灵川县大圩派出所管理。去年下半年,黄寿星和雷孟德带着集体户口,来到派出所给村民办理身份证。但他俩被告知,登记公民户籍资料的电脑里,并没有麻风康复者们的信息,不能办理身份证。
接待黄、雷二人的户籍民警彭梅英说,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大圩镇居民按规定都统一更换了户口本,户籍信息也从那时起全部用电脑管理。当时,“麻风村”居民没有来派出所更换过户口本,他们的户籍资料,只能翻阅资料柜里最原始的手工登记册才能找到。
不仅如此,在以往超过十年的时间里,“麻风村”居民迁入迁出,都没有到户籍部门进行登记。如今要办理身份证,就必须核对现在“麻风村”居民里还有多少人的户籍是在集体户口里。
不久,黄寿星和雷孟德带着“麻风村”几十年来的进出人员名单,再次来到派出所。而彭梅英也请所里的老户籍民警翻出了手工登记册。经核对,确定当时仍住在“麻风村”的33人,有31位的户籍仍在集体户口里。名单确定后,大圩派出所将“麻风村”的集体户口注销,并为这31位居民每人建立了单独的户口。有了户口本,他们终于可以办理身份证了。
考虑到“麻风村”居民年老体弱,腿脚不便,公安机关决定特事特办,请黄寿星和雷孟德把摄影器材和背景布搬进“麻风村”,严格按照派出所的要求,为居民们拍摄了身份证照片。在收到“麻风村”居民所有的办证资料后,今年春,大圩派出所为31位居民办理了二代居民身份证,并于前不久全部制作完成。
身份证让康复者享受更多福利
拿到这29张新办的居民身份证后(有2位居民在身份证办理过程中离世),黄寿星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证件交给主人,而是先拿着身份证为这29位居民代办了医疗保险的相关手续。黄寿星说,早点办好医保,居民们看病住院就有保障了。
83岁的谢阿婆是“麻风村”第一批病人,她25岁被送进来治病、生活,至今已经58年。她一辈子都没见过身份证,也不知其为何物。8月31日,从市中医院行政科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自己的身份证时,她摆摆手说:“这是什么,我眼睛不好了,看不清。”她甚至不知道,身份证上的照片就是她本人。
虽然老人家对身份证的认识让一般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身份证将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黄寿星透露,据他所知,国家补助麻风病康复者的方式,很快也将遵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定,也就是说,居民们要领取低保,也得有身份证。此外,大多数因病导致肢体残疾的居民,也可以用身份证办理残疾证了。“总之,有了身份证,居民们就能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到应得的福利了。”黄寿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周围居民对麻风病的理性认识,“麻风村”的生活实际上已与普通乡村大同小异,麻风病康复者也不再受到附近村民的歧视。
如今,“麻风村”将果树承包给附近杨梅村的村民,每年可以积攒一笔公用基金,腿脚灵便的康复者会时不时到潮田乡赶圩,而不愿出门的康复者,也能经常在家门口买到小贩挑来的油米猪肉,甚至杨梅村的村民,已经把房屋建到了“麻风村”的“领地”里。黄寿星说:“其实‘麻风村’居民真正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承认,是一个身份。而这一点,已大大改善。”
采访快结束时,黄寿星把记者带到“麻风村”后面的小山坡上,那里散落着七十多个新修的坟头。坟头的墓碑上都刻着相同的时间:“2011年7月”。
借着为居民办理身份证的机会,黄寿星等人与大圩派出所核对了在“麻风村”逝世的人员名单,协助派出所将逝者的身份信息从户籍资料里注销。“注销户籍后,我们给逝者立了墓碑,这其中,有些墓碑的主人其实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到今天,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归宿。”黄寿星说。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