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联系我们
 
首 页
桂林会议
桂林酒店
桂林景点
桂林新闻
桂林机票
联系我们
 
  桂林中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热线400 689 1766我们以诚信、专业、热忱、创新为宗旨,真诚为您服务。  
 
关键字
线路类型
价格不超过
途径景点
热门搜索:阳朔 印象刘三姐 三山两洞 桂林会议旅游
桂林一日游 龙胜梯田
桂林酒店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160
[其它]
¥250
[其它]
¥250
[桂林]
¥370
[桂林]
¥560
[桂林]
¥850
[其它]
¥380
[其它]
¥316
[其它]
¥560
[其它]
¥680
[其它]
¥530
桂林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桂林会议组织写群众爱读的新闻 桂林媒体“走、转、改”  
桂林会议组织写群众爱读的新闻 桂林媒体“走、转、改”    
作者:苏文娟  日期:2011-09-02 10:38:52  关键字:桂林会议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晚报》首席记者龚亮勇深入企业进行细致采访。 (图片由龚亮勇提供)


《桂林日报》记者周绍瑜(右)在三街漓江双线特大桥施工现场采访工程人员。  (图片由卿乙然提供)


桂林电视台记者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三舍村采访。  (图片由席静华提供)

    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视频会议精神,桂林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桂林新闻战线近期纷纷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切实体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

    桂林的记者们深入社区、乡村采访,与群众建立真正的感情;桂林的新闻媒体也正在改变“面孔”和“文风”,力图与老百姓距离更近些。

    《桂林日报》推出“记者走基层”,《桂林晚报》推出“基层视点”,桂林生活网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桂林电视台推出“走、转、改”专题节目,桂林电台重启“记者体验”栏目,拉开桂林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序幕。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群众是新闻人的根新闻人的本,是新闻人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真切地感知群众的忧乐冷暖,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对这场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得风生水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桂林的新闻人怎么去解读它?又准备怎么去实践?

    记者采访了有关新闻媒体。

    走基层:到源头抓新闻“活鱼”

    周绍瑜是《桂林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前段时间,他完成了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一标段桂林境内的走访。

    “最鲜活的新闻永远在基层。”谈起这次采访,周绍瑜感慨颇深。采访中,他见识了工人的辛苦、了解到了各地铁建办的工作,还挖掘出了“为了湘桂铁路,一家五口都在铁路上生活”的温馨新闻。周绍瑜说:“不下基层,编是编不来的。”

    新闻需要发掘,图片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感染力。《桂林晚报》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平时总是走街串巷地找新闻,但拍摄“基层视点”系列图片的过程,仍给他很大触动。“采访拍摄前就有一些构思,但接触到实际,总会发现一些想不到的闪光点。”游拥军拿他采访的第一个“基层视点”———交警林维斌来举例,他去拍摄时,发现林维斌扭伤了脚,但执勤时的姿势仍做得有板有眼。“后来我就用图像加文字的方式展现了这段小插曲。”游拥军说,“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很多。”

    桂林电视台的唐聪最近去采访一个靠做木材生意致富的村子。采访前,他绞尽脑汁想了好多开场画面,都不很满意。可一到现场,看到村民忙碌的场面、堆积的木材,唐聪一下子有了灵感,最终决定采用“原木和加工后的木材对比”作开场镜头。

    “一到基层,新闻灵感会源源不断涌现。”唐聪总结。

    桂林日报社总编辑覃澍说,为实践好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桂林日报社正在精心组织一系列“沉下去”的采访活动。

    “《桂林日报》最近刊登的“身边的文明”栏目就是其中之一,关注的都是基层群众的事。”覃澍说,桂林日报社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活动,让记者深入社区街道,发现创城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在走基层的同时推进创城工作。

    覃澍强调,走基层是基础,只有走基层才能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媒体工作者走基层,能深入了解实际、能向广大群众学习,还能体验基层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增长经验和知识才干。

    转作风“接地气”写有灵气的新闻

    《桂林日报》记者陈静拍摄的照片经常在一版“身边的文明”栏目见报,因为她喜欢到社区去“淘金”。在老百姓身边,她能抓拍到搀扶老人的双手,能捕捉到百岁老人笑开了的皱纹……

    “只要你肯走到群众身边,新闻就会源源不断。”小陈感慨,“所谓‘接地气’才能有灵气嘛!”

    说到“接地气”,恐怕《桂林晚报》的首席记者龚亮勇感悟最深。曾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万座私坟侵蚀靖江王陵》、《潮起潮落的大学生公寓城》,切实反映基层现实问题的《桂林奶会说再见吗》、《车田西红柿“滑铁卢”的解读》等文章均出自他之手。更确切地说,这些新闻是他从崎岖的山路、颠簸的班车上跑出来的。

    “身为记者,要俯下身来采访写稿。”龚亮勇说,文章中很多亮点都是蹲在田边、坐在农民身边“聊”出来的,“车田西红柿的稿件中,写到因为销量不好,农民没钱都不能去常去的饭馆吃饭这个细节,就是和一个农户闲谈时‘逮’到的。”

    桂林电台资深记者韦玉文也有一则“接地气”的亲身体会。采访桂林城建的时候,韦玉文访问了一位铺路工人,工人师傅告诉韦玉文他很支持城建,并且“要像绣花一样绣出一条中山路来”。被铺路师傅的话感动之余,韦玉文还用这句话做了稿件标题,后来这篇稿件还得了新闻奖。

    桂林日报社总编辑覃澍介绍,为把转作风彻底贯彻到每一个新闻采编人员,报社将组织采编人员广泛开展到基层蹲点调研。通过与贫困边远地区结对子、定点帮扶、双向互动等形式,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拉近距离,克服游离于群众之外、凌驾于群众之上的不良风气。

    覃澍说,只有真正深入基层,真正“俯下身”,有了对社会的深切认识、对百姓生活的真实体会,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从而为基层的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像《桂林晚报》报道的‘小彩艳’、‘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小康宝宝’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覃澍表示,以后要多做类似的报道,尽媒体的力量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

    改文风:用清新简短的文字感染读者

    “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铁路人民护。”“最累的不是在工地上干活,而是想家。”……这些朴实但动情的话,是记者在采访“扩能改造中的湘桂线”时,听到的最难以忘怀的话语。

    “真实的语言才特别生动。”记者周绍瑜说。

    文字生动、文风清新,读者才会喜读爱读。对于这个要求,《桂林晚报》的记者秦宇华也深有体会。

    自从担当《桂林晚报》实用新闻板块的“天气”记者后,秦宇华对“改文风”有了更深的感悟。“以前写天气预报的稿子,总是按部就班地摆出数据,请专家分析。”秦宇华说,“但这样的稿子,读者没兴趣看。”后来,她尝试用简短清新的聊天式方式写作,效果不错。

    改文风对纸质媒体尤为重要。《桂林日报》政文部主任全新华曾统计了今年4月份全国30家地市党报的一版头条。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报纸的一版头条稿件绝大多数都是领导的活动、领导参加的会议以及各个部门的成就稿。

    全新华说,这个结果反映出记者大多数时间是浮在上面,没办法接触基层,也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由于都是听领导、会议说,照材料抄,写出来的东西必然都是大话、空话、官话。“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我们记者有时候写老百姓口中的话,写出来却是领导口吻。”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政策,全新华觉得只有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才有可能扭转这种“官话”文风。

    覃澍介绍,为推进改文风的进展,桂林日报社要求采编人员坚持开展范文学习、稿件点评、群众评议等多种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大力提倡“短、新、实”的清新文风,要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拉近新闻报道与群众的距离,回应群众心声。

    动起来:桂林新闻人在路上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全市新闻战线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目前,桂林市各新闻媒体单位已经精心组织安排,开展了一系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落实活动。

    桂林日报社社长毛登峰介绍,8月16日,桂林日报社已制定出详细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施方案。桂林日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目前,桂林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活动已经体现在《桂林日报》和《桂林晚报》的版面变化上。两报都设立专题和专栏,把版面更多的让给群众。

    一直以来,《桂林晚报》都以关注民生、贴近读者为己任,为更好地实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晚报从8月中旬起推出了“基层视点”专栏,将镜头对准普通劳动者。比如已刊登的“晒黑了的交警”、“八旬老支书的心愿”、“李春霞的‘八卦’生活”等基层人物。

    晚报时政新闻部主任唐林洪说:“将领导、会议新闻民生化,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拿最近刊登的《“世界旅游城”概念规划通过》这则稿子来说,我们不再写会议和出席会议的领导,而是提取出百姓关心的临桂新区的规划来写。”

    桂林生活网负责人陈沛介绍,生活网将全面转载《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反映基层的文章,并利用网络媒体群众性强的特点,多组织有关部门与群众在线交流。目前已组织了交警、市容等部门与网友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陈沛还介绍,桂林人论坛将更多地关注农村农民,多开展“爱心土豆”等为基层服务的社会公益活动。

    而桂林电视台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三舍村的第一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基层联系点也挂牌了。该台时政新闻部主任席静华介绍,每晚的桂林新闻中也开辟了专题栏目,专门报道记者从基层采访回来的新闻。

    据了解,桂林电台也启动了“记者体验”栏目,组织记者跟踪体验报道环卫工人、交警等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电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电台的新闻将更注重民生,让文风更软一点,更贴近市民的生活。

    桂林日报社社长毛登峰表示,桂林日报社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体执行方案已经落实,这是培养新闻媒体对党的新闻路线的认识、增强党性的良好契机。作为媒体,新闻编辑记者应该对群众有饱满的感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比如《桂林晚报》运作的《民间良方》,已经印刷发行超过10万本,最近又被列入农家书屋的采购书目。以后要多推广一些类似服务民生的活动。

    毛登峰还指出,新闻媒体应该特别设立监督机制。比如在桂林日报社,看记者是否到现场,就要看他的稿件是不是有现场的描写,有生动的群众语言。同时,桂林日报社要求记者编辑采写简短的新闻,在新闻体裁上进行创新。只要老百姓爱读,不必拘泥于古板的写作方式,可以尝试新的写作方式。

    毛登峰坦言,如果新闻媒体不了解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不了解老百姓的痛痒、不关注民生,最终会被老百姓抛弃,报纸将会失去读者,所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新闻媒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短评    “走、转、改”是双赢

    陆汝安

    俗话说,痛苦出诗人。诗人的痛苦,源于他直面鲜活、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引发内心的波澜和无尽的思索。伟大的诗歌,纵然是最奇思妙想者,最初的源头,还是在心灵与现实的碰撞、激荡。脱离了现实,这种碰撞和激荡不复存在,或者有也只是无病呻吟。

    新闻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每天发生的事情。相对于诗歌,新闻的发生,更是完全依赖于现实。没有多姿多彩的现实,没有万千民众的悲欢离合,新闻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倡行,在我们看来,其实是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是对新闻禀性的尊重。

    之所以要“走”、要“转”、要“改”,那就意味着,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有些媒体记者习惯于浮在上面,不愿意到基层去;习惯于从会议中、材料中找新闻,不愿意到老百姓中去找新闻;习惯于四平八稳的八股写作方式,不愿意在写作角度、写作文本、写作思想上创新。

    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找到最鲜活的新闻。老百姓的语言虽然没有书面语言那么文雅,但更加鲜活,更直抵真实;老百姓的故事虽然未必有多精彩,但其中蕴藏的人性力量,也许更能够打动人心,涤荡灵魂。

    只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发现老百姓最关切的需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提倡以人为本,必须落到实处,落到老百姓这个载体上面来。不到基层,就无法了解当下老百姓的疾苦,无法了解老百姓在想些什么,无法传达基层民众的呼声和愿望。当走基层成为常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才能避免沦为空谈。

    而对于媒体自身来说,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不管是脱离了读者现实的官样新闻,还是充斥着腐臭味的八股文章,都为读者所不喜,这样的媒体,会被读者抛弃。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媒体的心要和老百姓贴得更近一些,媒体的视角要更多关注老百姓,反过来,老百姓才会更关注你、更喜欢你,媒体才有更长久、更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说,实践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读者、对媒体来说,是一种双赢。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上一个:桂林会议服务扫地都给你‘扫’出三个大学生!”
下一个:桂林旅游会议涨价还是退款 幼儿园学费公私太分明(图)
 
 
 
 
友情连接:
广西国旅南宁会议 北海中旅北海会议 桂林火车票 桂林旅游 桂林会议公司 桂林国旅假期 桂林会议网 桂林网站建设
桂林机票酒店预订网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邮政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信天游
 
首 页
|
桂林旅游
|
桂林旅游酒店
|
桂林会议
|
桂林旅游景点
|
桂林旅游新闻
|
联系我们
 
旅游许可证: L-GX-100273
网站备案号: 桂ICP备2021002601号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914503005547015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