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各县,每到一处,无论是政府部门领导,还是涉农企业负责人,还是普通农民,都和记者大谈农业产业化:普通农民说它是富民之路,企业负责人说它是兴企之宝,各级政府领导说它是破解“三农”工作的“金钥匙”。
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问题,抓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决心和力度正在增强。
来自市农业局的资料显示,过去5年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在全区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做活产业布局调整文章优势产业连点成面
49.63:50.37,这是2010年我市粮食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比,而在2005年它的比例为54.69:45.31。
“这充分说明,我市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快速。”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我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农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市立足各乡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优质粮、优势果、特色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向基地集中———
以临桂、灵川、雁山为主的城郊蔬菜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55%以上;
以龙胜、资源、永福、灵川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50%以上;
以兴安、资源、全州、灵川为主的葡萄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94%;
以恭城、平乐、阳朔为主的月柿和沙田柚主产区,面积分别占全市的85%和69%;
以阳朔、灵川为主的金桔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82%;
以海洋山脉为主的高山优质桃李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90%以上;
以全州、荔浦、兴安、临桂、灵川为主的食用菌主产区,面积占全市的90%以上……
一个个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一个个骄人的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市生产要素正在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
做活龙头企业拉动文章工业农业迅速发展
在兴安县桂果公司,一车车水果送进去,一箱箱包装精美的罐头制品运出来;在永福胖师傅腊味有限公司,一头头生猪上了屠宰台,一包包味香可口的腊味生产出来;在莱茵生物有限责任公司,一个个罗汉果“吞”进去,一袋袋价格昂贵的植物提取精华“吐”出来……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是对传统农业作坊式生产的形象描述。而如今,在盛夏时节,矗立在桂北大地山间沃野的一座座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让人充分领略了桂林现代农业的风采。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引进、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发展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产业。
一手“扶龙头”,一手“引龙头”,大大加快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据市农业局统计,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96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563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9家、自治区级11家、国家级2家,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72家、6家和2家。
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态势,以力源粮油、农乐米业为代表的粮食加工型企业;以全州福润、永福胖师傅为代表的肉类加工型企业;以莱茵生物、桂林集琦实力天然为代表的植物提取型企业;以日盛食品、绿园农产品为代表的果蔬加工型企业;以荔浦马蹄营销协会、兴安漓江果蔬协会为代表的流通型企业;以桂林温氏、桂柳家禽为代表的养殖型企业;以怡丰进出口、君成进出口为代表的外贸出口型等类型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我市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和名特优农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龙头企业群。
在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我市还立足于本地资源、农户种养习惯,积极引导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0个,比“十五”期末增加1050个,带动农户14.71万户,初步形成了每个农业优势产业、每个主导农产品都有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发展格局。
做活品牌化经营文章精品农业名声渐响
当很多地方产业发展盲目跟风、果贱伤农等事件频频发生时,我市却很少上演这样的悲剧,原因是我市在近年来重特色、树品牌,一批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金牌”农产品被推了出去。
近年来,我市立足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意识,积极注册商标,抢占市场,形成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想方设法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立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名牌产品等。
荔浦芋头、恭城月柿、永福罗汉果、阳朔金桔、兴安葡萄、灌阳雪梨、平乐柚子、灵川香葱、资源蔬菜、全州食用菌……
罗汉果之乡永福县龙江乡、金桔之乡阳朔县白沙镇、葡萄之乡兴安县溶江镇、毛竹加工之乡兴安县华江瑶族乡……
红提村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村、月柿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势江村、桃子村灵川县海洋乡小平乐村……
掰开手指,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数不胜数。这些无形的名片,极大地提升了桂林农产品的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对于已被认定和获奖的名牌农产品,多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声讯服务、邮政广告等新式宣传手段,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一张张闪光的名片,一家家蒸蒸日上的龙头企业,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见证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也鼓起了全市农民的腰包。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487元,比2005年增加2484元,增长82.5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79%,比“十五”时期的9.1%增加3.6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农业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占农民纯收入的35%以上。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