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茄子、白菜是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然而,这些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蔬菜,很多却是和农药一起度过“一生”:一根豆角被“喂”11种农药,一根茄子一次性混打4种农药,刚喷过农药的蔬菜第二天就被采摘下来,运往市场销售。媒体记者近期追踪安徽部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后发现,3个流通环节的农残检测竟一路“绿灯”,对于蔬菜的农残检测,有关部门回应称既“管不住”又“管不全”。 轮番轰炸之下,国人的肠胃和神经一天天变得坚强。当三聚氰胺魅影不散,当瘦肉精死灰复燃,被“喂”11种农药的豆角,又怎么会令人们太过惊诧?食品安全,似乎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更真实的图景里,尽是地沟油、骨汤粉、牛肉膏交织的噩梦。于是,便有了一种无奈的戏谑,“下馆子高危、下厨房才是王道”——可惜,面对嗜饮农药的果蔬,狡黠至此的生计哲学也瞬间破产。 农产品嗜药原因颇多:部分农民知识存在缺陷,尚不懂得何为科学施药;小户种植、零星经营,不易借规模效应控制品质;“散种—收购”的供销模式,使得批次抽检难以对应到具体农户。 据新华社报道,这些本来不应该出现在餐桌上的蔬菜,最后还是一路绿灯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有关部门的回应倒是“实在”:既“管不住”又“管不全”。“管不住”是由于我国的蔬菜生产缺乏规模化经营,大都是以一家一户种植为主,由此导致在源头上监控蔬菜安全的难度极大;“管不全”是指批次抽检实际上是依据工业化生产的模式而设立,与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不符。在这种模式下,单个批次的安全与否,并不能够代表真正的安全程度。尽管这些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也不能成为监管不力的借口。 华西都市报的文章说:一次次,国人肠胃临危告急。且目力所及,我们仍看不到太多改变现状的希望。检测流程不能虚设,消费者不是“以身试药”的实验品。监管者在失去职业耻感之后,从莫名刺耳的推责宣言中,民众心底的朴素期待一次次落空。但是我们仍愿意相信,补救永远都不嫌晚,而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新京报的文章业说到:当一个监管者面对5万个生产者时,往往难以监管到位,但面对50个生产者时却会有办法。同样的道理,同一品牌的供应商可以对不同组别的种植户的产品进行批次归类,这样一来,原本只适合规模生产的批次检测,也可以在小规模种植的农产品上适用。而对监管机构而言,这样的检测成本就会更加低廉,不能再拿“管不住”和“管不全”做借口。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