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男子拿着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医卡通及病历本准备到该院就诊。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前来就诊的市民必须办理就诊卡才能挂号看病,不时有患者趴在导医台填表办卡。
 目前,各家医院的就诊卡互不通用,市民身上常常要同时带着几张就诊卡。
自从就诊卡在全国各大城市医院陆续推出以来,它是“便民”还是“设卡”,类似的议论就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赞扬者有之,诟病声也不少。
最近,桂林一家医院通过媒体宣传“推广使用就诊卡可以缓解‘排长队’、‘看病难’等问题”的消息,很是引起一些本地患者的关注。
从“就诊卡”推出的初衷来看,其目的是为了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就诊方便。
那么,目前桂林有哪些医院在推行就诊卡?推广情况如何?患者反应又如何?
记者体验:更像一张看病“通行证”
就诊卡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早已有之,在百度搜索输入“就诊卡”,就有70多万条信息,除了褒扬声外,质疑声也不少。其中不乏见“就诊卡‘卡’来一片怨声”、“小小卡片浪费惊人”、“方便医院却让患者买单”等醒目标题,直指一些地方在推广使用就诊卡过程中的弊端。
前不久,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院)就其推行的“就诊卡”见诸媒体报道,称“为进一步缓解‘看病难’问题,近期向就诊市民推广使用就诊卡服务”。
事实上,该院去年8月已开始在部分诊室推广就诊卡服务,去年11月在全医院铺开,至今已有一年时间。而市内还有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和市妇女儿童医院在推广这种服务。
这期间,就诊卡起到了医院大力推广它的预期效果吗?它到底能给患者带来什么方便?
在网上各种对就诊卡的“一片怨声”中,如果桂林的就诊卡确实能够为缓解看病难和排队难问题作出贡献,那无疑是桂林患者的福音。
实际情况如何,记者以患者身份去各家医院体验了一把。
8月4日下午3点,记者到附院“看病”。
记者按照惯例排队挂号,好不容易排到窗口,工作人员一句“没有就诊卡不能挂号”,让记者的队白排了。
走到导医台前,十几个患者正在填写“桂林医学院附院就诊卡申请表”,工作人员给记者递过来一张申请表。
花了几分钟填写,又等了10多分钟,记者拿到了就诊卡,赶紧去挂号窗口继续站队。
挂了号去门诊二楼消化内科候诊,护士说只要病历本就行“你排24号,等吧。”
近一个半小时后,记者终于见到医生。医生拿过记者的就诊卡刷了一下,才开始问诊,边问边在记者带来的病历本上记录。记者注意到,医生也同时在电脑内生成了一张电子处方。
在收费处,就诊卡再次“上岗”。记者刷卡后,窗口显示器显示了记者姓名及药品总金额。记者交费后去取药。看了看表,从挂号开始,总共花了2个半小时。
8月5日,记者来到市妇女儿童医院。
导医台的护士提醒,如果是首诊,需办理“医卡通”。记者问“我有附院的就诊卡,行吗?”工作人员反问,“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记者只好填写了一张表格,领到一张粉红色的“医卡通”,并接受建议充值10元。护士说,挂号、检查、取药都会直接从卡中扣费。
拿着医卡通,记者被允许直接来到四楼眼科,医生接过卡刷了一下,说:“好了,已经挂号了。”医生的电脑屏幕上显示,挂号费被扣掉了。
检查后,医生说记者眼睛没问题,交检查费就可以走了。医生再次刷卡,告诉记者,“卡里余额不足,再充一块三吧。”
记者再次充值20元,又接着去了病患较多的中医科和外科。在这里,有医卡通确实不需要排队挂号,而是直接到诊室候诊。
8月6日,记者去了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同样是办理就诊卡后才能挂号,然后拿着病历本去内科排队候诊。
在这里,医生将记者的症状、检查的结果以及处方都输入电脑,并打印在病历本上,同时打印一张处方,供记者去取药。
记者体验后感觉,三家医院的就诊卡各有不同。附院的就诊卡更像一张“准入证”,不办卡,挂号、候诊、取药都不成,整个看病过程,除了多花点时间排队填表领卡外,感觉和没有卡看病的过程没什么区别;
而南溪山医院的就诊卡则和附院的就诊卡外观很相似,记者在南溪山医院刷卡时,两次误刷了附院的卡;
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医卡通虽然不叫就诊卡,但没有它,记者也进入不了看病程序。
患者经历:虽有怨气却不得不用
记者体验采访时,也接触了一些患者,听他们讲述对就诊卡的感受。
“肚子痛得冒冷汗,好不容易排队到挂号窗口,却还要去办了就诊卡再从头来过。”市民秦小姐想起就气愤。秦小姐家住七星区,前几天路过乐群路时突然肚子阵阵绞痛,就近赶到附院。她弯着腰排到窗口,却被工作人员一句“先克(去)办就诊卡再来挂号”给“退”了出来。
“趴在问诊台上填写申请表,以为拿到就诊卡可以看病快些,没想到一样,还是用了两小时,疼得我一直窝在椅子上。”秦小姐拿着就诊卡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这卡片对我有什么用,又不能丢,要不下次来看病还得办一张。”
60岁的胡阿姨显然还不太适应就诊卡这种“高科技”,“麻烦,到哪都刷一下,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记者在附院门诊遇到一位外地游客。在得知要办卡才能挂号后,这位游客很“激动”,反复质问导医护士:“为什么要办卡才看病?对我有什么用?”导医护士很耐心地告诉她,“卡片只是记录您的一些基本信息,您回家不需要时,可以扔掉。”
这位游客最后选择了离开。
在南溪山医院,一位蒋大姐很热心地提醒记者,“下次来时记得拿卡哦,要不又得办一张。”
而在妇女儿童医院,患者更多地是表示对“医卡通”充值做法的疑虑。
一位患者网上发帖说,踢球时弄伤了脚趾,刚好路过妇女儿童医院,想进去包扎,却被要求办卡并充值100元。虽然患者强调“只是路过,只看一次病,不想办卡。”但工作人员却不同意。这位患者身上不够100元,只能忍痛走一段路去机床厂医务室包扎,花了10元钱搞定走人。
一名姓李的大姐说:“不敢多充钱,生怕医生看钱开药。”
一名小姑娘则告诉记者,“办卡片要收押金的,一块钱。”
记者想起,在办理“医卡通”的时候充值10元,事后得知其中有一元钱已被自动扣作卡片押金。
稍后,记者从该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该院的“医卡通”发放量已超过10万张。
医院观点:先提高医院效率然后方便患者
虽然患者们对就诊卡如许不满,但各家医院仍然在积极推行,是不是说明就诊卡还是有其推广价值和积极作用?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就诊卡是一种信息卡,里面有病人的基本信息。医院实行电子处方后,在门诊看病过程中有多个环节要用到就诊卡。病人每次看病用药的记录都会保存在电脑里,使用就诊卡复诊时查看比较方便。
王群介绍,使用就诊卡后,医院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让患者减少看病时间。他说,以前医生开药方都要手写,现在只要点击电脑就可以了,而且电脑中存储有很多药方的模板,同一种疾病,能更快速地开出处方。“虽然问诊时间不会减少,但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比起以前,可以多接待一些病患。”
王群也坦承:“无论使用就诊卡还是病历本,排队是难免的。但如果错开就诊高峰,就诊卡的优点能更充分地体现。”
南溪山医院信息科科长陈仙鹤也认为,就诊卡的推出,简化了一些登记手续,患者就诊时的资料可以同步传输到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可以提前做好接诊准备,患者也可以节省排队等候的时间和减少在各科室间往返的次数,诊疗速度能得到提高。“医生开电子处方并打印给患者,患者可以在医院买药也可以在外面药店买药。”陈仙鹤说,“患者享受的是透明就诊。”
对于那些只看一次病的患者,即使是外地游客也被医院要求办理就诊卡的现象,桂林医学院附院的王群解释说:“一视同仁,以后即使不要,可以扔掉,也可以留作纪念。”
而对于患者对“医卡通”充值的疑虑,市妇女儿童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的李桂萍介绍,医卡通是贯彻实行卫生部“先诊疗后结算”的模式。
她解释,如果病人不愿意大额充值,每次就诊时只充挂号费也行,买药时再按照金额充值。对于那一块钱押金,她说:“要是患者坚持退卡,我们也可以退钱。”李桂萍表示:“医院绝对不会‘看钱开药’,因为超过150元的大额处方是必须要经过病患同意的,而医生对库存药物的金额并不是很了解,也根本算不出来。”
李桂萍告诉记者,开始确实质疑声很多,但现在看,人们都接受了。
部门说法:“一卡刷遍桂林”是努力的目标
记者采访桂林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时获悉,桂林一些医院推行就诊卡服务,除了是卫生部的要求外,也是自治区卫生厅“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于2010年1月下发《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即“患者在门诊、急诊诊疗时可先预缴押金,不必在接受每项诊疗服务时单独缴费,待所有诊疗结束再统一结算”。推行目的很明确,就是减少患者排队次数,节约就诊时间。
卫生部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试点的监测则证实,实行这一模式可有效节约患者25%-30%的就诊时间。
2011年5月,自治区卫生厅启动了广西“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七项措施做到“服务好”,其中,第二项就是要求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桂林一些医院利用现代技术,采用电子挂号等方式简化、优化就诊流程,就是实现“服务好”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各医院的就诊卡服务也是其中一项,我们也持支持态度”。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市卫生局同时也担当引导和监督的职责。“如果患者在享受这项服务时发现什么问题,可以向我们投诉。”这位负责人说,就诊卡刚开始推行时,市卫生局接到过不少投诉,“都说不方便”,市卫生局也派员进行过调查并提出过改进措施。
对于记者提出的各家医院能否使用统一平台实现就诊一卡通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桂林市内现有区直医院、部队医院,还有市直医院,各自有独立财务系统,要统一起来需要时间。
该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无法给出具体计划表,但整合各医院信息平台,联通各医院网络,一卡刷遍桂林,将是桂林卫生系统的长远目标。
记者从有关报道中注意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并整合患者建议后,最早试点“就诊卡”服务模式的北京,已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改变“一院一卡”现状,采用“医联码”取代各医院就诊卡。
《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地区各医院纷纷自行发放就诊卡,由于卡片不统一,病人手中会持有多张不同医院卡片。调查显示,73.1%的公众对一院一卡造成就诊不便表示不满,希望尽快统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统一医院就诊卡的建议和提案很多。
为此,去年9月,北京市在所有三级医院和11家区县中心医院,给非医保病人发放“医联码”,作为就医、划价、检查、取结果、取药的惟一身份识别码,以解除各家医院就诊卡“各自为政”给患者带来的烦恼。
而来自福建泉州的消息说,随着该市社保卡发放工作全面完成,该市各公立医院已经实现社保卡看病一卡通,“各自为政”的就诊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也由此期待,桂林“各自为政”的就诊卡在市卫生局的有力引导和监督下,尽早实现“一卡通”的长远目标,让桂林患者手执一卡轻松走遍桂林医院。
短评 如何给患者真正方便?
陆汝安
推广就诊卡,是为了什么?不管是来自卫生部的要求,还是各医院的态度,推广就诊卡的初衷,就是为了缓解“排长队”、“看病难”的现状,是为了方便患者。应该说,这是一件便民的好事。
然而,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我们发现,推出就诊卡以后,更多的是方便了医院。诚然,就诊卡的推行,不但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可以接诊更多病人,同时还能根据病患就诊数据的统计,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虽然这些看得见的改进都是对患者间接有利的,但就每个患者而言,按照目前就诊卡的这种管理模式,他(她)在使用就诊卡时,非但没有感受到便利,反而增添了不少麻烦。
比如,没有就诊卡就不允许就诊的规定,对于游客和只是顺便路过看病的市民来说,显然不够人性化,相当于设立了一道就诊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就诊平等权。
比如,有些医院还要求就诊卡充值。本来医保卡、银行卡都是可以付钱的,现在又多出一个就诊卡来付钱,我们不知道,名目繁多的卡,对于患者来说,到底是方便了,还是麻烦了?
比如,按照就诊卡目前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如果患者要在不同的医院就诊,就必须同时备有不同的卡。而且,就诊卡上的信息,只储存在医院的平台上,作为患者到底能有多少知情权,也值得怀疑。
如果以上种种不便得不到改善,就诊卡所谓的“方便患者”的初衷,势必难以让人信服。
因此,如果要使推广就诊卡的初衷得到实现,就必须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切切实实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做出方便患者的规定,而非方便医院管理。
我们认为,至少在这些方面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尽早使各医院的就诊卡联网互通;在推行的初期,允许患者(尤其是急病患者)不使用就诊卡也能就诊;不强制患者办卡、充值,扩大患者知情权,让患者一卡在手,切实感受到方便。
如此,就诊卡才有存在的意义。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