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记者调查发现,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的。令人担忧的是,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到底有没有害,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 在安徽省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接受采访的多位菜贩坦承,为提前上市、增加效益,很多菜农在蔬菜未成熟时,使用一种叫“乙烯利”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加速蔬菜成熟。安徽菜农马大爷说,使用了植物“激素”,一般瓜身会变直变粗,顶花色泽鲜艳不易脱落,刺细长扎手。而正常成熟的黄瓜,顶花会枯萎、自然脱落,外形比较弯、个头也不大。记者在山东、安徽等地一些农资市场了解到,几乎每家门店都出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店主们普遍反映销路很好。一位店主甚至说:“谁家大棚不用这个?几乎是100%用!” 催熟剂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最初的生产新技术,到如今“谁家大棚不用这个?几乎是100%用”的漫长历程。有害说、无害说、外国也用说、应当取缔说等,听得人耳朵都起茧了,但催熟剂产业、使用催熟剂的果蔬生产者,则对于众说纷纭无动于衷,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余,显示出了“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的超然风度。 夹在其中貌似比较尴尬的恐怕仍是监管部门,催熟剂的使用标准不健全,相关监管部门很难也很少去监控菜农是否规范使用这此类药剂,“催熟蔬菜”是否安全本身一直是一大“谜团”。既无法确定相关催熟剂产品的安全性能,又无法做好此类药物实际使用的检测和控制,相关部门一再坦承监管没有办法或者“不关我的事”,到底传递出了什么信号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催熟剂在大量地催熟着果蔬,但相关部门的监管水平却越来越显得不成熟。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评论到,催熟剂不是天外来客,从生产到市场到田间地头的广泛应用,明眼人应该不难在相关监管部门的大盖帽上找到对应的职责光环。看来催熟这些不成熟的催熟剂监管部门,才是当务之急。不敲打难成人,无监管不成熟。正如催熟剂之施之于果蔬一样,没有外力的催熟,监管部门也不可能自动成熟起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对失职的监管追责,应该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催熟剂”。
新华网发表文章说:“催熟剂”“膨大剂”等说到底,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制剂,尽管相关专家甚至农业部都表态说“适量使用无害”“残留非常低”,但菜农、果农,能很听话地“适量使用”吗,如果可以,何以又有西瓜爆裂的怪事?“残留非常低”是不是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难道我们非得“催熟剂”吃一点、“膨大剂”吃一点、“瘦肉精”吃一点、“三聚氰胺”吃一点,做一个快乐的“温水青蛙”,让有毒有害物质,在我们的身体里凝结,然后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继承吗?相关管理部门真应该给“乙烯利”、“绿直灵”等一个说法,莫让这些“催熟剂”成了“催命剂”,损害了国人健康,危及了民族未来,才想起要重视。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