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倪萍获评“共和国脊梁”功勋人物称号,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倪萍表示,“共和国脊梁”活动没有收任何费用。日前,有网友曝“中华脊梁”评选候选人只需缴纳9800元。主办方表示,“共和国脊梁”与“中华脊梁”评选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办方,但是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等主办的“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于7月10日颁奖,主持人倪萍等300多人获评“共和国脊梁”功勋人物、杰出人物等称号。对舆论质疑,倪萍称获得的是“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不配拿这个奖,仅是沾了职业的光”,同时称“共和国脊梁评选未收费”。 真是应了“阴错阳差”和“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古话,原本是出于对“共和国脊梁”奖得主倪萍的质疑,却意外牵出另一个与之类似的“中华脊梁”奖的“花钱买奖”新闻。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个“脊梁”奖,竟涉及到一个共同的主办单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作为两项“脊梁奖”的同一个主办方,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其一声称没有收费,而另一项则被揭交钱即可拿奖。这种闪烁其词、避重就轻的回应,其实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某些奖项评选,在其“哗众取财”的本质上,可能并无多少区别或不同。 据媒体调查,这次活动组委会的秘书长,凭借成熟的套路运作“评奖产业”,少说已有十年了,而且类似的“中华脊梁”评选被曝收费评奖。如此背景,让这个异常扎眼的奖,涂上了灰蒙蒙的颜色。而放诸当下动辄以“世纪”、“中华”、“世界华人”打头的民间评奖泛滥成灾的情景中,这个被网友评价为“太敢捅词”的“共和国脊梁”奖,也被怀疑成拉大旗作虎皮式的沽名钓誉。
华西都市报的文章评论到:公众人物获奖无需花钱买奖,并不代表其他人获奖就不需要花钱;同一个主办方的活动,“共和国脊梁”无需花钱买奖,并不代表颇为相似的“中华脊梁”评选也不需要花钱买奖。倪萍们获评“共和国脊梁”称号,到底花了钱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将起到一个“托儿”的作用。即便没有花钱买奖,公众人物戴上了这种“共和国脊梁”的光环,也该感到羞愧。
齐鲁晚报的文章评论到:无论是公众对评奖标准的质疑,还是对入选者资格的争议,抑或是对其种种黑幕的诟病,都无不折射出公开透明的缺失。以“脊梁”奖为例,人们之所以关注其获奖人选,关键看重“脊梁”的涵义,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被冠以“共和国脊梁”称谓的。只有对奖项的涵义明确界定,让评选标准、评定程序公开透明,并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舆论的评判,才能确保评奖的公信力和社会的认可度,这不仅有利于对奖项本身含金量的维护,更是对诚信社会建设的引领和促进。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