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柳州市南环中学(民办)校长于晶显得“迫不及待”,频频向教育部门请示何时可以把一家公办学校的教学尖兵请来,给南环中学的老师进行培训。每一次,工作人员都请她“耐心等一等,自治区的文件就快下来了,有了明确内容就可以实行”。
工作人员说的文件是近期出台的广西《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被业内称作广西民办教育发展的一项“新政”。于晶想要的政策,在《意见》中表述为“允许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文件中还有“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制度”等条款,这对于民办教育发展而言,是十分重大的利好。
7月6日,记者来到文件起草部门——自治区教育厅规划处,《意见》的主要起草人——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庞健全,披露了《意见》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从某一层面折射出政府及社会各界欲为民办教育发展创造环境所作的努力。
去浙江取经
搞活民办校
在7月5日举行的《意见》新闻发布会上,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谈及该政策出台的背景时提到,《广西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庞健全告诉记者,该纲要是宏观性的,对民办教育的规划“只有寥寥几行字”。发展民办教育还需要可实施性的具体指导意见。《意见》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开始酝酿。
去年年底,《意见》起草小组首先向已有相关政策的省市取经。庞健全拿到了多个省市的详细政策文件,但问及民办教育发达的浙江省,却没有省级统一的文件。“浙江人灵活开放,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干,而且习惯先干再说,不会先拿条条框框限死自己。”于是,自治区政府派出了3个小组去浙江调研。庞健全等人马不停蹄地辗转浙江各市的教育部门、民办学校,大开眼界。
浙江经验在广西的《意见》中有何体现?庞健全笑着指出文件中似乎毫不起眼的一句话——凡是法律允许的都大力引进,积极扶持;凡是国家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大胆尝试。他说,别小看这句话,它其实体现了整个《意见》,当然也是广西对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态度,即开放性,期待敢想敢干、勇于尝试的浙江精神,能给广西民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校长“不要钱”
只要好政策
民办学校代表——玉林市电子工业学校的负责人文立创来参加新闻发布会。“请问您是校长还是书记?”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直摇头:“我是老板(出资人)。”
文立创毫不讳言自己的商人身份,他坦率地说,学校就经济而言和企业一样,它就是人才加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学生,要适销到“买主”——用人单位那儿。他认为,民办教育对社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我们学校在校生1万多人,这些人要吃米吃菜,拉动了地方多少经济?办学六七年,为社会输送了六七万人才,这又为社会创造了多大的价值”。但在很多人眼里,只看到民办与公办出身不同,却看不到民办的贡献。民办教育一直“低人一等”,在招生、融资、吸引师资等各个方面,一直无法与公办学校“平起平坐”。
一名民办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一直想扩大办学规模,从2005年开始,他就拿到了一块地,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建设。他原本希望通过融资解决问题,但融资困难,银行也不给贷款。这名负责人说,如果放在公办学校,这种情况很难想象,政府出资很快就能解决了。“他们是贵族,我们是草根。”另一名民办高校的副董事长这样抱怨,“发展的压力我们自己担着,学生出个事,我们就要倾家荡产。”
庞健全说,民办教育的这些困难他们一直看在眼里,《意见》的起草就向这些民办学校负责人征求了很多意见。在此过程中,庞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看起来“很需要钱”的民办教育人士,却鲜有人要求财政支持。更多人希望在融资渠道、师资流动、招生区域等方面争取更宽松的政策。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民办教育人士同时也是企业家,他们更关心政策对于改善整个民办教育环境的作用,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才能“钱生钱”,而不是单纯的“要钱”。政府给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他们更在乎整个行业长远的前景。
政策够“实在”
关键在实施
在一般人看来,政策文件字句艰涩,充斥着“大”和“空”。但在庞健全看来,《意见》却是“干货”,有很多充实的内容,“就看你读不读得懂”。
《意见》中提及的“高校质量工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外行人看不出名堂,却是民办学校最需要的。所谓的“高校质量工程”,实际上是国家或省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这些牌子过去由公办高校独享,民办高校办得再好,都与其无缘。《意见》中的这一条政策其实是将民办与公办平等对待,将刺激民办教育往优质和精品方向发展,对提高民办校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意见》还提到一句话——要把民办教育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列入政府重要议事议程。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实际很有分量,民办教育干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考核,甚至官员升迁。这将给《意见》落实带来保障。
从办学融资,到教师权益,《意见》的条款无不致力于营造公办校和民办校公平发展的氛围。与《意见》相关的多个厅局单位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其中,承担捂好政府“钱袋子”职责的自治区财政厅,一改往日较为“苛刻”的态度,同意了《意见》中较为关键的条款——有条件地“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制度”。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是政府真正“掏钱”助力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意见》很好,关键在落实。”很多民办学校负责人在采访结束时,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