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星村村民在遍布水葫芦的河道中行船。
 从睦洞湖中的龙山往东北方向看,“蚕食”湿地的部分鱼塘。
会仙湿地,主要分布在临桂县会仙镇境内,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漓江之肾”、“桂林之肾”的美誉,足见其在漓江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上近年开荒造田、围湖造塘行为的增多,会仙湿地的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6平方公里。
当地政府一直在和非法“蚕食”会仙湿地的现象进行着不懈的“拉锯战”,但湿地却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速度“缩水”。
但欣慰的是,会仙湿地的现状得到了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会仙湿地迎来了重生的契机。
“桂林之肾”的远忧
湿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而会仙湿地则被称为“桂林之肾”。从这个称谓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会仙湿地的价值认可和对其生态功能的期待。
会仙湿地主要分布在临桂县会仙镇的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等6个村委,以及该县四塘乡的大湾村委、雁山区的竹园村委,涉及到47个自然村和2.2万人口,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
在临桂县水利局,局长莫田生向记者介绍了会仙湿地的基本情况:“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这里曾经渺无人烟,沼泽地与野草地犬牙交错,水草丰盛,树木参差。但现在的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与20世纪50年代的25平方公里相比,减少了约75%。与宋朝以前相比,现在这点面积只剩10%了。”
事实上,当地一些有意识的农民也为会仙湿地的“缩水”而忧心,不断有人和记者联系,告诉记者会仙湿地的现状。称虽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蚕食”会仙湿地的现象一直在努力整治,但似乎收效不大。到现在,围湖造塘、开荒造田、乱搭乱建、河岸养殖等破坏湿地的事仍在发生。
记者曾两进会仙湿地,从睦洞村委毛家、七星自然村码头租船,对松林、新屋、葛家、果家山、铁匠、三义、督龙塘等村子进行采访。
沿途所见,河道两边及湿地范围内,都有人在堆土建房、开挖鱼塘和屯田。特别是督龙塘村一带,沼泽湿地已基本消失,有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有大片看不到边的芦苇,现在全都不见了,充斥视线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荒草地。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去年曾多次探查会仙湿地,他们对这片湿地目前仍以每年800至1000亩的面积在“缩水”而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种状况如此继续下去,用不了多少年,会仙湿地将会消失。
自治区政协主席马铁山在一次座谈会上也指出,会仙湿地面积之广大,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我国峰林岩溶地区实为罕见,它是维护桂林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保障。
马铁山建议,对农工民主党广西区委在自治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桂林会仙湿地保护,维系漓江水生态系统健康》重点提案,请桂林市政府、自治区发改委以及水利厅、林业厅尽快进行协商办理。
谁在“蚕食”湿地?
现在,“蚕食”会仙湿地的“主力军”,是湿地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养殖业。
据了解,在会仙湿地搞种养的以本地人居多。在桂柳运河沿线的养殖业则主要有养鱼场、养鸭场、养猪场等,经营者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规模大小不一,土地租金每亩每年在25元至50元之间。
毛家村村民王松展告诉记者,现在人口增加了,但田地没有增加,于是很多人就往湿地里发展,去那里开荒造田、围湖造塘。
“我们也知道睦洞湖的好处,也没想专门去破坏它,但我们生活在这里,总得搞生产吧?”村民王仲旺说。
王仲旺在湿地边上建了一个养殖场,镇里的干部这段时间正在劝说他把养殖场搬离湿地。
七星村的秦洁苟对记者说:“在运河边搞种养,占的地都是一些土质较差的荒地或洼地,如果用来种植农作物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收成,自己想造塘养鱼又没有那么多钱和劳力,所以,大多数人都把地承包给别人来搞种养。”
她说,因为养殖场对土质要求不很高,主要考虑的只是水源问题,而古桂柳运河给养殖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这些荒地成为兴建养殖场的理想去处,对搞养殖业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秦洁苟还介绍,他们村现在有800多人,村子所在地势较低,而老房子一座挨一座建得很密,巷子很窄。现在有谁要建新房,基本上都跳出村子,到外面去填湿地造屋。
在会仙湿地搞养殖的外地人则以浙江人居多。记者在凤凰山脚采访了一个张姓的浙江人,他说,之所以有这么多浙江人背井离乡来到广西办养鱼场,主要是因为在浙江的土地很紧张,而且没有像桂林这样好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桂林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淡水鱼,几乎有一半产自会仙镇。就是说,桂林人每天在菜市场里装进菜篮子的鱼,有一半产自会仙湿地。
还有其它威胁?
除了被侵占蚕食,会仙湿地目前还面临着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外来物种入侵、干旱、非法捕鱼等威胁。
记者一路看到,大多数村子旁边都有随处倾倒的生活垃圾,有些甚至直接倾倒在水体之中。有的地方还将农业生产废弃物,比如将用完的杀虫剂、除草剂的瓶子、袋子等直接丢弃在田边,甚至丢弃在睦洞湖中或与湖体连通的水渠、河道之中。
桂林理工大学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在会仙湿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体属轻度污染,狮子岩一带属中度污染,运河新桥一带属重污染,灌塘南处属严重污染。
由于向会仙湿地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农田中未被庄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残留,使部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坏湿地景观,更严重的是逐渐将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陆地。
“现在眭洞湖的面积比我们以前小时候看到的小多了。”家住睦洞湖边铁匠村、年近七旬的村民秦善康被当地人称为“会仙通”,他对会仙湿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我们撑船出去,湖面很宽阔,通过运河,我们能撑到四塘乡、永福县、灵川县,甚至更远的地方。当年修青狮潭水库,我们这一带的年轻人就是撑船、撑竹排去的,现在撑船只能到龙山了,龙山离七星村的码头也不过10多里的水路。”秦善康这样感叹。
村民秦洁苟说,每年8月到次年2月,由于干旱少雨,加上农作物要大量耗水,会造成桂柳运河经常断流,睦洞湖水位很低,基本不能行船。
会仙湿地原有的动植物物种也在减少,但一些外来物种却在滋生疯长。除了水葫芦,还有龙虾、福寿螺等,这些外来物种对湿地的生态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站在七星村码头,放眼望去,河道里密密匝匝地铺满了水葫芦,村民们用竹篙一边拨开水葫芦,一边行船。
据村民介绍,近几年来,政府动员村民定期清理水葫芦,但它们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龙虾和福寿螺,以前有人吃,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听讲它们身上带有某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价钱便宜也很难卖了。”
会仙湿地因为以前水多鱼多鸟也多,被称为“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后来因为非法捕猎、捕鱼现象愈演愈烈,鸟少了,野生鱼也少了。
近些年来,收枪治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鸟又多起来了,但非法捕鱼现象却屡禁不止,尤其是电鱼、放地笼捕鱼,连产卵期的成鱼、鱼苗也在劫难逃。
记者坐船调查时,从宽约4米的运河到宽敞的睦洞湖,水面上随处可见小块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经过它们的身边也没能改变它们的位置。
秦洁苟说,一小块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笼,一般直径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约7寸(0.23米),里面投放饵料,几乎所有误入地笼的鱼虾都逃不掉。
湿地迎来重生契机
“要是睦洞湖没有水,对我们的影响就大了,田地种不得,船撑不得。”
村民秦洁苟、王松展等人对记者说,船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丰水季节,他们除了撑船去田地劳动,还撑船送游客到湖里游玩,一个来回,每次可收50元左右,要是节假日,一天能有100多元收入。“听说县里要治理这个湖了,我们真希望它快点动工。”
“在水利专家的眼里,修复会仙湿地有着更大的意义。”会仙镇党委书记李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自治区政府批复的《全区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年-2030年)》,会仙湿地被列为规划新建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临桂县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会仙湿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会仙镇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比如发动群众在会仙湿地周边大搞植树造林、修建沼气池、制止非法捕鱼,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李双林还说,会仙镇工业园生产污水直接排入园区附近的桂柳运河,对会仙湿地生态造成威胁。为此,镇里想方设法破解资金难题,斥资1800万元建成了我区第一个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可日处理污水3000吨,处理后水质近期达到一级B类标准,远期将达到一级A类标准。
原临桂县委副书记陆桂弟认为,造成会仙湿地保护诸多问题有多个原因。
一是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大。虽然村民的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围湖造田、造塘等破坏湿地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上外来物种侵袭等,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湿地没有一个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从各自职责和利益出发,严重影响了对湿地资源的统一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
三是湿地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主要依赖于湿地资源,有的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当地村民的传统家禽、水产养殖业和粗放旅游等,破坏了湿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有些已难以修复。
四是由于广西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致使湿地在依法管理、执法监督上依据不统一,制约了湿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五是融资渠道单一,地方财政困难,资金严重短缺,科技落后,制约了湿地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对于会仙湿地的保护工作,桂林市委、市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和市长李志刚分别对湿地保护工作做出过指示。
今年4月,刘君在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时说,临桂新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区建设中,要突出“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山水名城”特色,因此,必须调整完善规划,整合会仙湿地等现有旅游资源,并努力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着力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在景观建造上,要充分凸显生态山水特色。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李志刚为组长的会仙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的桂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按照“一主三辅两组团”的思路建设临桂新区,会仙湿地旅游区成为新区建设中重要的“两组团”之一,将进行系统保护和开发。
记者了解到,市环保局已确定推进会仙湿地生态环保为其今年两项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
另外,会仙湿地已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目前正在进行规划和设计。今年5月底,自治区主席马飚一行考察了会仙湿地,对当前正在加快规划建设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以保护漓江水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给予肯定,马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使之成为桂林世界旅游城的一大亮点。
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消息让人振奋,希望抓紧落实,别让会仙湿地在等待中枯萎。
短评 期望一片和谐的湿地
陆汝安
对于会仙湿地之美,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留下赞誉:“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事实上,湿地不但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近年来,会仙湿地之美,已越来越为世人所知所重视。至于会仙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巨大生态价值,更不容置疑。
可是,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局限性:对于身边的有审美、生态价值的风景,或者因为熟视无睹,或者因为缺乏科学眼光,往往认识不到其价值所在,或难见其美。
对于与湿地世代相伴的那些村民来说,这片湿地在他们眼里更多的只是可以打鱼、养鱼的湖,是可以撑船的运河。他们更关心是当下的生存问题,是如何利用湿地的资源来获取致富的机会。
这或许就是我们在保护会仙湿地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会仙湿地的巨大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肯定,会仙湿地对于推进临桂新区建设、对于丰富桂林山水内涵的重要意义也得到承认,会仙湿地的保护工作也即将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另一方面,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他们发展和致富的意愿也理应得到尊重。如何在保护湿地的同时,保证这些人的利益,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因而,为了加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及时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大制止破坏湿地行为的力度固然重要,但尽快建立对湿地周围村民的利益补偿机制也应得到重视。
我们期望在梳理好利益机制的基础上,会仙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能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仙湿地将呈现出人与风景、村落与湿地和谐共处的面貌,成为令世人艳羡的又一处世外桃源。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