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银行11类共34个收费项目将强制停止。不过,部分银行避开银监会规定,“另辟蹊径”推出收费新招,又引起了一定舆论争议。 今年3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从7月1日起,免除密码重置费等34项银行服务费。但是,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多家银行将密码重置费改称挂失费继续收费,部分银行新添收费项目或提高原有项目收费。 按照银行的工作程序,密码重置前需要先将银行卡或存折挂失。虽然重置不需要收费,但挂失要收费。这样一来,密码重置费就通过挂失费成功地实现了“借尸还魂”。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收费项目有“合理利用规则”之嫌。例如,银监会等部门规定,已签约开立的代发工资、退休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年费和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在34项禁止之列。但对普通客户是否应当收取并无规定。个别银行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恰恰针对的是普通客户。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对中间业务收费符合国际惯例。而在国内,由于银行长期以来贴上的是“国有”标签,很多本应该收费的项目,银行免费尽义务,久而久之客户反而养成了依赖。换言之,国内银行长期以来不收费是不正常的。 不过,客户对此并不买账。不少市民认为,央行、银监会之所以取消部分收费项目,核心点在于这些收费本身不合理。收费问题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收费项目是否对应着“物有所值”的服务,即是否该收。另一方面,即便当收,也应该有合理合规的沟通渠道。客户与银行之间存在契约关系,契约一方不经沟通协商,单方面变更协约内容,实为不妥。
新京报的文章评论到:要说银行服务收费,其实国外许多大银行收得更多,但一来人家优质优价,费收得到位,服务也着实到位,我们的商业银行网点那恐怖的人流,服务离国际标准相去甚远,价格上却要强行“接轨”;二来人家是明码实价,契约第一,什么收费,什么不收费,交代得清清楚楚,像我们某些商业银行“朝三暮四”的把戏,人家不会去玩。作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监管部门应切实保护储户的正当权益,遏止银行收费项目逐年剧增的歪风,防止“朝三暮四”戏法一演再演。
新华网的文章评论到:这些年来,民众屡受银行之气,表现之一就是银行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如果说银行的谋利之心让人愤慨的话,那么相关方面的不理不问则让人不解,这些年来,银行的一些不合理收费项目,有几个受到惩罚性约束?不得不说,管理的相对软弱,助长了银行的谋利之心,加剧了民生痛感。相关部门应该好好约谈一下这些好收费的银行了。一边叫停一边增设,这与银监会、央行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明显背道而驰。实在搞不懂,这些银行哪来的胆子随意增设收费项目,他们可以不顾民意反应,难道也可以无视行政约束吗?这难道不值得主管部门深思吗?
桂林会议旅游网http://www.glci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