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3路公交车从五里店出发,驶过东安街后最终到达园林植物园,拉开了16条公交线路大调整的序幕。据公交公司介绍,未来一段时间,市民习惯多年的公交线路还会有进一步的改变。
对此,有的市民觉得好,但也有不少市民觉得很难适应。昨天,记者联系公交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采访该如何“乘坐”调整后的公交线路。
五里店片区:离城南商业区更近了
线路调整:
●30路:原线路由广西师大经七星公园至十字街(解放东路);新线路由五里店至十字街(解放东路)。
●23路:原线路由五里店经文明路至东安街;新线路由五里店经文明路至园林植物园。
调整前,居住在五里店片区的居民到园林植物园会比较麻烦,得转车,调整后,方便了东区的居民向西出行。
市民感受:
●“到‘梦露’看电影,1元钱就可到达。”
23路公交线路调整前,很多居住在五里店附近的居民想出行到园林植物园,起码得转一次车。“现在,如果晚上想到梦露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只要花1元钱乘坐23路就可以了,真方便。”市民小余是一个电影迷,只要有新电影上映,她都会第一时间到梦露电影院一睹为快,但以前从五里店过去总要转车,看见23路公交线路延长至园林植物园后,小余高兴地在QQ上第一时间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朋友们。
公交声音:如此调整23路,将铁西住宅区和中心商区连接起来,方便市民出行。此外,23路原来在路窄人多的东安街调头很容易发生意外,这次调整可以解决这个安全隐患。
八里街片区:有喜有忧
线路调整:
●32路:原32路A线是从八里街农贸市场经公交东环车场行至南城百货,B线是从八里街农贸市场行至五里店车场。调整后,取消了32路B线,32路始发站改成火车始发站,终点站为琴潭汽车客运站,车也换成双层空调巴士,票价也由原来的1元调整为2元。
●99路:原线路由芳华路口经十字街至平山;新线路由八里街农贸市场经十字街至瓦窑口。
32路调整前,居住在八里街片区的居民出行至五里店比较方便,乘坐32路车只需花1块钱;调整后,居住在八里街的居民需要转车才能到达五里店。99路调整后,方便了八里街居民由北向南的出行。
市民感受:
●调整后,99路更方便了
99路调整后的方案,得到不少居住在始发站路口以北至八里街一带的居民的欢迎,纷纷反映乘车比以前方便多了。“一出门就可以坐99路,直达目的地十字街。”家住八里街的市民刘小姐说,现在从八里街到市中心逛街,更方便了。
●“以前乘车去上班只花1元,现在要花5元!”
家住八里街农贸市场,在五里店附近打工的小周很郁闷,以前从八里街坐公交车到五里店只花1元钱。32路公交车线路调整后,他得先乘坐99路到火车始发站,再换乘32路车,到三里店广场后,还得再换乘14路车才能到达五里店,一次就得花费5块钱,“我本身就是一个打工仔,以前来回的路费只花2元,现在得花10元!”
公交声音:32路A、B线合并,是为了避免市民坐车“犯迷糊”,也是为了优化线路;32路取消了八里街农贸市场至火车始发站间的6个站,99路调整线路后作了弥补。
(对因为调整造成部分市民乘坐公交车成本有所增加的问题,公交公司未作正面回应)
芦笛片区:“老资格”线路被取消
线路调整:
●2路:桂林最老的公交线路之一,原线路由园林植物园经滨江路至冶金机械厂;新线路由琴潭汽车客运站经滨江路到十字街。
●3路:原线路由桂林站经桃花江路至长海五村;新线路由桂林站经环城北一路至长海五村。
●17路:原线路由公交东环车场经环城西二路至园林植物园;调整后被取消。
经过调整,芦笛片区居民原本可以直达的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等景区,以及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现在必须通过乘坐3路车至市中心转车到达。而桃花江路肖家村至就业中等技校站,则成为了公交线路的“真空地带”,但飞鸾桥至冶金机械厂站从此连通了公交线路。
市民感受:
●“每天要早起半小时
秦先生家住长海社区,平时坐3路公交车,到十字街附近上班需要30分钟。“调整后,3路公交车要绕道走了,可行车距离更远,发车间隔时间也更长。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要早起半个小时。”
●“线路调整后,女儿到最近的公交车站要步行1公里”
吴女士家住原水泵厂附近,女儿在市宝贤中学读初二。公交线路调整前,小姑娘在家门口搭乘2路公交车后,在东镇路站下车再走几步就到学校了。然而线路调整后,2路、3路车都不到东镇路,如果要搭乘公交车,小姑娘就得从原水泵厂步行近1公里到芦笛铁路口乘坐22路公交车上学。吴女士说,“但22路首班车时间比原来的2路晚,碰上做值日,冬天又黑又冷,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公交声音:调整2路、17路公交车,主要是因为这两条线路与其他线路重复路线长、车辆利用率低。调整后,2路车保留了滨江路、叠彩山这样的独占路线,而原来被舍弃的路线,市民可通过转乘1路、3路、22路等公交车到达。而因此在桃花江路形成的公交“真空地带”,公交公司认为那里客流本来就不大,并且即将受到两江四湖二期工程施工的影响,因此暂时舍弃。
公交东环车场片区:医学院的学生们得转车
线路调整:
●15路:原线路由公交东环车场经虞山桥至解放东路,往返行驶;新线路由公交东环车场经桂林理工大学至解放东路,再经虞山桥返回至公交东环车场。
●17路:原线路由公交东环车场经环城西二路至园林植物园;调整后被取消。
调整后,该片区居民前往北极广场方向公交线路由原先15路、17路、32路3条缩减为32路1条,并且价格由1元调整为2元。花鸟市场附近居民、桂林医学院东城校区居民无法直达市中心,也无法直达铁西片区。
市民感受:
●回本部比去分部贵
调整前的15路公交车,连接着桂林医学院乐群校区与东城校区,学生在校园两端来回都很方便。但平常在乐群校区就读的小门同学发现,新学期开学后。因为她从乐群校区去东城校区,只需要搭15路就可以到了,但从东城校区回乐群校区,要么坐32路到北极广场后转1路或者100路,要么坐15路到彭家岭转10路,都要转车,起码多花1元钱。
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如果想到此目的地,也都受此影响。
公交声音:取消17路主要是为了提高车辆利用率。调整后,新的3路、32路以及原有的1路将覆盖17路原有的路线。调整15路则是因为重复路线多。
■专访
16条公交线路为何“大挪移”
《16条公交线路进行大调整》的报道在本报刊登后,市民纷纷拨打晚报热线,发表观点和意见。昨天,记者就市民提出的一些疑问采访了公交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记者:这次公交线路的调整,很多市民感觉很突然,公交公司为什么要如此大动作?
公交公司:最直接的原因,是根据市人大提案、政协建议和市民多次通过公交热线反映,希望进一步优化桂林市的公交线网布局,改善乘车环境,提高乘车的舒适度。在调整公交线路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摸底,希望这次线路的调整能最大限度地给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同时,此举也是为了方便市民以后前往琴潭客运站乘坐班车,也为老城区与临桂新区接驳提供便利。
记者:16条调整后的公交线路在晚报上公布后,公交公司收到了多少条市民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针对市民提出的反馈意见,公交公司是否打算对原有的调整计划作出改变?
公交公司:调整后的公交线路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后,我们一共收到了92条市民意见。市民的来电中,主要以咨询为主。意见主要集中在32路票价由1元变成2元;17路取消、15路等公交车线路调整后,有些人反映出行不方便,原因是“不喜欢换乘”。说句心里话,我们之所以把公交线路公示和登报,就是为了方便更多的市民给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我们将会对此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公交线路的最终调整方案。
记者:原定25日对16路、23路、32路、33路和99路进行调整,为什么当天只调整了23路?其余4条线路将于什么时候进行调整?
公交公司:25日当天,我们只对23路进行了调整。其余四条公交线路,我们将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调整。首先对变化比较小的线路进行调整,再对线路变化大的进行调整,这是考虑到市民对这些公交线路的调整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具体调整时间,我们会及时公布。
记者:这次调整,市民还有什么“得利”?
公交公司:除旅游观光1号线外,这次公交线路的调整,市内所有公交空调线路均可使用学生C卡和所有免费票证,这意味着将更方便学生和老人的出行。要是以前,学生和老人就必须另外花钱换乘空调车。
记者:调整方案中,有些线路合并了,有些线路取消了,有些线路延长了,琴潭客运站还新增了5条公交线路,这些调整有何依据?
公交公司:32路A、B线合并为一条线,是为了防止市民坐车“犯迷糊”,提高车辆的利用率;17路被取消,是考虑到原17路与现计划运行的1路、3路、15路的部分线路有重复,调整是为了提高车辆利用率;琴潭客运站新增了5条公交线路,为新老城区的接驳提供便利。这些线路的合并、取消或延长,我们都是经过严密论证的。
总的来说,这次公交线路的调整,我们是想在保证市民出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连通车站、医院、商场和居民区等人流集散地,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基础。
■声音
市民:期待公交出行更合理更顺畅
这些年来,桂林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桂林公交的变化。一代代市民在见证了桂林公交的发展同时,他们的出行、安家置业、生活传统也都围绕着身边的公交系统展开。因此,公交线路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采访中,很多市民表露了心中独特的公交情结。
1958年9月,由市交通局抽调的6名职工组成车队客运股,他们将一台破旧的“丰田”牌发动机修复后,装到一辆美国“道奇”牌车上,配上铁板车厢,便成了解放后桂林市的第一辆公共汽车。同年10月1日,这辆被命名为“青年号”的公交车开始营运,孤身地往来于桂林火车站南北两站之间。接着,桂林人有了2路、3路、10路……
在此次公交线路调整中,就不得不提到2路车。这条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老资格公交线,调整过后几乎彻底改道。
它所服务的芦笛片区曾是我市重工业基地,分布有冶金机械厂、桂林钢厂、水泵厂等众多机械制造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如今只有少数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但一代代建设者却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
调整前,居住在芦笛片区的居民说,他们出行挺方便。乘坐2路车,市民可以直达市中心,前往桂林站,并且沿途经过叠彩山、象鼻山、伏波山等景区,以及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对于一个老住宅区和老工业区的上万居民,能方便地前往公园和医院,2路公交车的作用尤为重要。
但调整过后,居民们说,2路公交车将从芦笛片区消失,由原本从桃花江路行驶的3路公交车取而代之。这一改变,不少居民都觉得很难适应。“突然发现对面街坐了几十年的公交车不见了,出门还真有点担心坐不到车。”一位从孩提时代就坐着2路车出门的机械厂退休工人说。
另一位家住屏风花鸟市场附近的老市民,说起了自己常坐的15路。15路调整之后,原本从花鸟市场往北极广场的公交车,从三条线路到调整后只剩下32路一条。“我特意让儿子买房子在北极广场,好方便我带孙子,以前每天都坐15路车过去,现在却不方便了。”
此外,一些市民还提到,他们乘坐调整后的公交线路,需要至少转一趟车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在一些大中城市,司空见惯,但对许多桂林人来说,确实感到不便。
公交公司做出公交线路调整的决定,相信是怀着最大限度地给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目的,且经过了大量的工作和调研。但如此大动作的调整,也肯定会有一些顾及不到的地方。从各方的反映也可以看出,对此次公交调整,部分市民的不适应和反对确实存在,不单单是心理上的,更是实实在在生活上的。但即使有反对声,也都包含了他们对公交出行更合理、更顺畅的由衷期待,这与公交线路调整的初衷并不相悖。
更多资讯www.citsgl.com